與其簡單抱怨公衆對歷史、對文物不感興趣

不妨問一問我們是否能夠

讓收藏在禁宮裏的文物

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

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

都活起來

說起咱們大美中國的歷史文化,可是繞不開鼎的,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與見證,是農耕文明的代表性器物,又是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徵。

知道點歷史的朋友,可以輕輕鬆鬆羅列一大片含有“鼎”字的成語,比如“一言九鼎”、“問鼎中原”、“三足鼎立”等等,對那些有名的大鼎也是如數家珍,司母戊大方鼎、世紀寶鼎、四羊方尊、毛公鼎 、大克鼎 ……

我們今天的主人公是大克鼎,作爲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如今躺在上博靜靜的做美男子,讓人們爲幾千年的中華文明而自豪。

【大克鼎】

本期讓文物說話讓我們聽聽他的兄弟大盂鼎是怎麼評價“克”的~

【Action1:克的簡歷我來說】

咳咳,親愛的觀衆朋友們,大家早上好、中午好、晚上好啊,……反正一天都很好就對啦!我是誰,你問我是誰?我是盂!鼎中極品就是我!

當然說起鼎中極品,還要提到“克”那小子,但我自認爲比克要紅很多。我們哥倆作爲西周時代極爲重要的重器鴻寶,是傳世最大的鼎,與陳介棋那廝所藏的毛公鼎並稱海內三寶。今天分別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做了定海神針,成爲南北兩館的鎮館之寶。

說起來我和克有着千年的兄弟情啊。說起“克”爲什麼叫克,那是因爲他的大廚爸爸叫克。克爸爸是西周晚期孝王時期的貴族。爲了祭祀克爸爸的爸爸的爸爸,克就被鑄造了。

克,圓形,雙立耳,獸蹄足,周身佈滿寬大的波曲紋,給人活潑舒暢的律動感。身高93.1釐米,口徑75.6釐米,重201.5公斤,造型宏偉古樸,莊嚴厚重。

【大克鼎銘文】

克肚子裏還鑄有28行290個字的長篇銘文,銘文記載了克爸爸對祖父師華父的頌揚與懷念,讚美他的功績和品行。克的爺爺師華父是周朝的忠臣,德高望重。

【Action2:克的故事何其多】

克小子,身世也是蠻波折的。真應了那句,人紅是非多,豬肥上餐桌,鼎紅被人戳啊!

1890年,也就是清光緒年間,在陝西扶風,如今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任村克被人挖出來,得以重見天日。

克出土後,首先被天津人柯劭態買下,潘祖蔭又用重金從柯氏手裏購得,成爲克的主人。我們哥倆作爲兩件周朝時期最大的青銅器齊聚潘府,也成爲當時京城的微博熱門話題呀!

潘老頭還特地修建了一間“攀古樓”,專門用於收藏我們哥倆等一批文物,並鐫刻一枚“寶藏第一”的印章,以表達自己得寶後的高興心情。還定下了“謹守護持,決不示人,世世代代留在潘家”的家規。在當時,我們哥倆的銘文拓本,黃紙本每本值銀1兩,白紙本每本值銀2兩,絕對是網紅級別的!

但就在1890年12月,得到克沒多久,潘祖蔭在北京病逝。潘祖蔭沒有子女,只有一個弟弟潘祖年。潘祖年兩個孩子都因病早殤,遺產就只好由潘祖年繼承。

保護國寶使命的火炬正式開始傳遞!潘祖年赴京料理完後事,把包括“我”和克在內的衆多文物裝船運回家鄉——蘇州。

咳咳,各位看官看也看累了,容盂喝口水再講,

潘祖蔭在世時,潘家的收藏就受到不少人覬覦。在京時一個叫端方的曾多次親自登門,遊說老潘出讓大鼎,但都被拒絕了。礙於老潘是清朝老臣,德高望重,所以不敢輕舉妄動。老潘去世後,潘家在朝廷中沒了權勢,端方膽子就變大了,並追到了蘇州。

端方當時大權在握,不時派人到潘家糾纏,軟硬兼施,想把寶鼎據爲己有。但潘家始終不爲端方的威脅利誘所動。就在端方自以爲寶鼎唾手可得的時候,命喪辛亥革命起義士兵之手!

【大盂鼎】

【Action3:誰說女子不如男】

潘祖年去世後,因爲家族人丁不旺問題,保護國寶使命的火炬傳到了潘族後代潘承鏡之妻潘達於手中。潘達於沒有多少文化,只粗識一些文字,可是,她深知這些文物的價值:這些珍貴文物來之不易,一定要好好保管,傳給子孫後代。

潘家收藏“我”和克的事並不是什麼祕密。20世紀20年代,一個美國人專程來到蘇州,要用600兩黃金外加一幢洋房交換寶鼎,被潘達於斷然拒絕。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蘇州城危在旦夕。爲了防備我哥倆出現不測,潘達於經過深思熟慮,請可靠的攝影師把珍藏的所有青銅器逐個拍照,留存底片,然後把我和克等兄弟文物分別祕密掩藏。

日軍司令松井得知潘家珍藏着文物,垂涎三尺,派兵去潘宅一遍遍搜查,由於掩埋得隱蔽巧妙,日寇挖地三尺也沒有找到寶物,我們哥倆才躲過了這場劫難。

新中國成立後,潘達於主動寫信給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把“我”和克捐獻給了國家。

1952年,我們兄弟倆被上海市博物館收藏並在那裏展出。

1959年,爲了支援即將建成的中國歷史博物館新館(今天的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將我調撥給中國歷史博物館。從此,“我”和克遙遙相望,分別珍藏在北京和上海。

嘮嘮叨叨這麼多,淨扯當年和克渡劫的事情了,朋友們,你們說說,“我”和克誰比較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