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文等領域均取得了很高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要比蘇詩和蘇文大得多。不僅改變了詞爲豔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還擴大了詞的表現功能,開拓了詞的思想境界。與蘇詩一樣,蘇詞中也常常表現出對人生的思考。

我們都知道,蘇軾的一生宦海浮沉,生活閱歷極爲豐富。他這種對人生命運的理性思考,不僅增強了詞境的哲理意蘊,也有利於後人建立起正確而有益的人生觀。最典型的便是蘇軾明知人生如夢,但從不否定自己的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脫,始終保持着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詞《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便體現了蘇軾的這種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這首詞作於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十二月,當時蘇軾與泗州劉倩叔同遊南山,在山上野餐後作此詞以示紀念。詞的最後七字,人間有味是清歡,便集中體現了蘇軾的豁達樂觀,是千古流傳的至理名言。

《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

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

人間有味是清歡。

首先,這首詞的上片主要鋪敘了蘇軾遊南山時沿途的自然景象。第一句“細雨斜風作曉寒”,寫得是清晨的景象。它的意思是說,蘇軾遊南山的時間,是在風斜雨細,瑟瑟寒侵的殘冬清晨。正常來說,此時應該是“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狸奴不出門”。但蘇軾卻只是說“作曉寒”,大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詞境。

第二句“淡煙疏柳媚晴灘”,寫得則是向午的景象。意思是說,淡淡的煙霧和稀疏的楊柳,使得初晴後的沙灘更加的嫵媚。一個“媚”字,便說明了蘇軾此次遊山的心情是喜悅的。細雨斜風后,淡煙疏柳間,蘇軾看到了殘冬歲暮中萌發的春意,這既是物象的新機,也是蘇軾逸懷浩氣的表現。

第三句“入淮清洛漸漫漫”,即洛澗入淮後水勢一片茫茫。洛澗,源出安徽定遠西北,北至懷遠入淮河。它距蘇軾所在的泗州並不近,非目力能及。所以蘇軾在這裏是以虛摹的筆法,由眼前的淮水聯想到上游的洛澗,當它匯入淮河後便變得渾渾沌沌一片茫茫了。

然後,詞的下片着重描寫了蘇軾在山上野餐時歡快心情。“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意思是說,乳色鮮白的好茶,配上新鮮如翡翠般的春蔬。雪沫乳花,是狀煎茶時上浮的白泡。蓼茸蒿筍,是立春的應時節物。從這兩句中,我們能夠體會到蘇軾野餐時的歡快。

最後一句“人間有味是清歡”,則緊承前面兩句,意思是說,人間真正有滋味的還是清淡的歡愉呀。寥寥七字,卻是一個具有哲理性的命題。它既可以指蘇軾此次清淡的野餐是令人歡愉的,也可以指人生中的歡愉就是清淡。這種清淡,是蘇軾歷經人生坎坷,飽受世態炎涼後,得出的至理名言。它所凸顯的是蘇軾高雅的審美意趣和曠達的人生態度。

綜觀蘇軾的這首詞,無疑最後七個字:人間有味是清歡,是整首詞的核心。它能夠給人以美的享受和無盡的遐思。想一想日常生活中,給予我們歡愉的那些事,不正是同蘇軾的野餐一樣,細微而平常嗎?可以是一個晴朗的好天氣,也可以是一句關心的話語。總的來說,它是至理名言,讀後能讓人豁然開朗。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