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檔案

《呂城雜誌》精選——呂城石灰廠

呂城石灰廠

趙理章

一九五八年,中共中央提出“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這被稱之爲三面紅旗的總方針。

呂城爲積極響應這一號召,全面動員,發動羣衆,大鍊鋼鐵、土地深翻,等一系列大舉措。在短時間內,呂城開辦了鋼鐵廠、石灰廠、水泥廠、彈花廠、燈泡廠等十多家企業。由於受當時生產條件及其他客觀原因的限制,大部分工廠尚未正式投產就相繼關閉,唯一生存下來的,一直維持正常生產的,就剩下一個石灰廠。

呂城石灰廠位於原呂城高級中學大門右側百米之處,緊鄰呂城廟河南岸。當時石灰廠選址於此的目的是,一方面便於鋼鐵廠石灰就近使用。據瞭解,當時鍊鋼需要石灰。原鍊鋼廠與石灰廠相距約兩百餘米,現呂城"成教中心"(原河北小學處)。二是石灰石從大運河船運來後,便於拖運至石灰廠工地(大運河北岸至石灰廠相距三百餘米)。

當初,負責石灰廠組建工作的人員,是從呂城供銷社商業系統,抽調過來的羅夕成同志擔任。具體負責圈制石灰窯,土建技術的人員,是原運河公社焦巷大隊的周本全師傅,他原是圈建磚窯工作的一位老師傅,在圈制窯建方面很在行。負責石灰窯燒製技術的人員,是呂城公社原東墅大隊六房村的石炳水師傅。

呂城石灰廠當年圈建的是"流窯"(俗稱),是每天把窯膛內下層,燒製好的石灰從爐條縫中捅扒出來,再在最上的頂層加進生石灰石。每日不停火,邊燒邊捅邊加,夜以繼日,循環燒製。還有一種圈建石灰窯的形式,俗稱爲"悶窯",如同燒製磚瓦窯一樣,石灰石一次性加滿窯膛,燒製好的右灰一次出爐。前者是不需經常開爐,開一次爐,如不停火,可循環燒製幾個月至一年,或更長的時間。後者是每窯出一次貨,就得重新開一次爐。呂城石灰廠流窯爐膛的形狀,如同舊時美孚燈的燈罩樣,稱作爲燈罩式窯膛。爐底是用九根長約兩米,厚度十多釐米,上方有點小弧度弓形鑄鐵鋼製成的。

石灰廠建成約一年時間,因鋼鐵廠關閉,也隨之暫時熄火停產。工業方面雖不再用到石灰,但石灰民用的需求量很大,如農村建房修屋,特別廣大農戶砌建土竈頭時,都離不開石灰。呂城公社從實際出發,爲民所想,決定將閒置的石灰廠,轉劃歸河北大隊經營管理,因石灰廠的用地是河北大隊的。石灰廠在用工,產、供、銷,及財務收支等方面,全部由河北大隊接管。

河 北大隊接管石灰廠的時間,是在一九五九年,時任河北大隊黨支部書記的,是河北一隊的李根榮同志。河北大隊接管了石灰廠,標緻着呂城公社大隊辦企業開了先河,可以說是呂城公社範圍內的首家隊辦企業,石灰廠也可稱之爲大隊級集體經濟組織的"鼻祖"。河北大隊爲石灰廠的鞏固和發展,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從全大隊十個生產隊中,各抽調出一名青壯年男勞力,常年固定在石灰廠工作,雖是苦力活,但生產隊裏的大部分社員,都要爭着去,因每月有十八元工資,雖每人每月交給生產隊十三元(交錢記工),但本人還能拿到五元零化錢,那時五元是很值錢的,如早餐一個小面0.07元,小油條兩根只要0.05元,去趟丹陽的火車票0.30元。

石灰廠工人每天早上七點半到達石灰窯工地,八點正式工作,工作流程是,上午八點左右捅一次石灰,下午傍晚捅一次,另每天兩人或三人一組,用板車把大運河從建山船運回的大石塊,拖拉至石灰窯工地上,每組拉回的石塊,由每組負責敲碎,不能隨意亂敲,敲石塊是相當有技巧的體力活,要根據石塊紋理走向,纔可下錘,石塊成形的大小形狀,可直接影響到石灰數量和質量及煤耗。每敲成的一個小石塊,最好在五至十市斤之間。敲石塊用的鐵錘子八磅或十磅,錘子的把柄不能用硬木,用有彈性韌性的毛竹片,每把錘子用兩至三根竹片,組合成爲一個錘子把柄。每組敲好後的石塊,各自再用簍框裝約兩百斤重一框,抬上七八米高的窯頂上方,加入窯膛內,每加一層石塊,撒上一層無煙煤小塊粒,三十釐米間石塊層中加撒一層煤粒,每百斤石塊加入十三斤煤粒的比例,每天添加的生石灰石約十噸,每天產出的成品石灰六至七噸。窯膛裝滿約六十噸石塊,每窯從上到下循環燒製一次約一週時間。

燒製石灰的無煙煤,當年大部分是丹陽縣物資局審批調撥的,山西陽泉產的無煙煤爲最佳。縣物資局每計劃供應一噸無煙煤數量,石灰廠就必須無條件的,提供三噸優質石灰的計劃數,給縣物資局調配。呂城石灰廠的石灰,除每月保證供應縣物資局外,還爲呂城本地區及周邊鄉鎮公社居民的需求,基本都能得到滿足。上世紀七十年中期,呂城石灰在不影響地方農戶需求的情況之下,還遠銷至蘇北興化等鄉鎮。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期間,呂城石灰的價格是很低廉的,零售價每市斤0.02元,每噸售價僅四十元。由於呂城河北大隊石灰廠經營有方,管理到位,每年淨創收的經濟效益達八千至一萬,大隊再把這些利潤分攤至各生產隊,到年底讓社員按工分分紅,河北大隊十個生產隊工分的平均工資要高出其他沒工業大隊的很多倍,其中有一年河北一隊的一個工分的工資達到0.90元,相當於呂城最低的一個生產隊一個工0.08元的十倍多。

河北大隊依靠石灰廠,大隊集體經濟逐年增強增大,在此基礎上,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陸續開辦了皮鞋廠、服裝廠、繡花廠等多家企業。

呂城石灰廠,從一九五八年誕生起開始,羅夕成擔任第一任廠長之後,前後共有四任廠長,他們是河北九隊的吳喜成,河北一隊的董永昌,河北七隊的陳全生。這幾位同志一步一個腳印,勤勤懇懇,忠於職守,艱苦樸素,廉潔奉公,無私奉獻,爲河北大隊集體經濟的壯大,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一九八三年,河北石灰廠歷經滄桑,艱苦創業二十五載,終於“壽終正寢”,完成了它光輝的歷史使命。

後記:呂城石灰廠初建至今已有六十年曆史。大部分知情者已不健在。作爲呂城隊辦企業,集體經濟的早期產物,呂城右灰廠值得寫出來告知後人。筆者在無任何文字資料的情況下,尋訪了多位人士,其中年齡最大的95歲。在此,特別感謝莊國興、胡發明、陳鶴松、陳秋榮、劉虎龍等八位同志提供的相關信息。

《呂城雜誌》精選——呂城石灰廠

來源:呂城雜誌

作者:趙理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