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較之旅遊,遊學的重點應是提供豐富的課程體系、優質的境外教育資源,讓孩子在短期內體驗異國文化和西方的教育模式。但是我們是否應該思考,那些沒有條件享受優質教育資源,不能報名遊學,不能參加培訓班的孩子們,他們受教育的需求是不是需要更加被照顧到。

一個暑假花費十幾萬

暑期最貴的教育投資是什麼?培訓班嗎?

不,是遊學。

北京的張先生帶五歲的兒子報名了一個英語培訓機構的海外遊學團。14天的美國遊學,其中7天夏威夷純玩、7天洛杉磯孩子上課大人玩,短短兩週花掉了十幾萬人民幣。

來自湖北的李先生給五年級的女兒報名了暑期澳洲小學插班項目,在澳大利亞連玩帶學21天,光報名費就是三萬多元。

“全班30多人,只有自己家孩子沒出過國”

隨着人均收入的不斷提高和教育理念的逐漸改變,海外遊學市場近兩年呈現爆發式增長,並有逐漸低齡化的趨勢,小學生甚至是學齡前的孩子也加入了這場“遊學大戰”。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讓孩子們走出國門漲見識成爲了很多家長的選擇。

打開任意一家旅遊平臺搜索遊學,基本都有上百條商品。

類型包括海外K12插班、行走體驗課堂、海外高端夏校、微留學、科學探索、本土主題營地等多種類型,令人眼花繚亂。

“全班30多人,只有自己家孩子沒出過國”

普教君搜索了各大網站的遊學產品,海外遊學的價格基本都在萬元起。

1萬多可以去東南亞,2萬多去澳洲,3、4萬可以去歐美國家。價格隨遊學天數和行程浮動,最高價竟然達到了12天7萬元。

爲期2至4周的活動費用基本都在3到5萬元,是同路線旅遊費用的一到三倍。

然而,家長花的這些錢是否物有所值?在這種高成本投資的背後,孩子們真正的收穫又是多少呢?

“全班30多人,只有自己家孩子沒出過國”

高價不等於高質量

①“遊多於學”或“只遊不學”現象普遍

家長選擇遊學產品而非旅遊產品,自然是看中了其中“教育”的成分。可是,產品中“遊”和“學”的佔比究竟如何,家長只能通過遊學中介的描述來判斷。

曾有家長在微博上表示,孩子去美國遊學兩週,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遊玩,而遊學中最重要的校園參訪環節,卻只有一個小時左右,學校搞了個歡迎儀式就結束了。

不少國外大學的公共空間其實是對外公開租借的,一些旅遊機構租下這些大學的場地,然後請外籍教師來上一些非本高校的課程,或舉辦一個宣傳聯誼會,就變成了所謂的遊學。

這樣的項目,“學”字成效究竟有幾何?

“全班30多人,只有自己家孩子沒出過國”

以哈佛大學爲例,事實上任何人都可以進去免費參觀。一些旅遊中介,在當地找個老外做導遊,帶孩子進去轉一圈拍拍照,做個遊戲所謂戶外拓展就了事。

稍微高端一點遊學會租用當地教師,找幾個本地學生來一起開個聯誼會,或找幾個外籍教師來上一堂英語課,對外宣傳就成了“在世界名校哈佛和名校師生深度交流。”

這樣的參訪,無疑是讓高昂的遊學費用打了水漂。

“全班30多人,只有自己家孩子沒出過國”

除了參觀學校,另一個遊學的重頭戲——博物館參訪這一環節也存在着問題:

以法國遊學爲例,盧浮宮這一站既是遊學團必然的參訪之處,也是普通旅遊團會涉及的景點。如何“寓教於樂”,“寓學於遊”是遊學機構重點要下功夫的地方。

然而實際上很多機構也只是帶孩子走馬觀花的遊覽一番,或僅聘請一名不知是何資質的外教隨團遊覽,美其名曰“深度訪問”。

“全班30多人,只有自己家孩子沒出過國”

②遊學產品價格虛高

一位業內人士曾經爆料:

“旅遊行業的普遍毛利是5%-10%,遊學產品的普遍毛利則在10%-20%,有些甚至能達到40%。”

一些遊學團的成本甚至比同路線的旅遊團還低。只因其附加了“教育”屬性,零售價反比旅遊團還高出不少。

很多遊學團標榜自己深入海外名校,孩子的喫住都在校內。其實家長們不知道,國外許多高校都會在假期以低廉的價格公開出租閒置宿舍,住學校可比住酒店便宜多了。

“全班30多人,只有自己家孩子沒出過國”

像這樣在旅遊平臺上開放預訂的大學宿舍,一晚只要300多元

以一個多倫多大學爲期四周的遊學團爲例,某中介收取的住宿費用高達5000美元,然而其實學校對外出租的價格約爲1100美元/月,暑假期間由於學生較少,價更是低至680美元/月。

光住宿費,遊學中介在孩子身上就至少能賺上萬元。

此外,國外的很多博物館基本都免費向未成年人開放,爲了降低成本,很多遊學團的行程一半以上都是參訪博物館。有的中介把交流、研討、做遊戲等活動都安排在博物館內的公共區域進行,連場地費都省了。

“全班30多人,只有自己家孩子沒出過國”

較之旅遊,遊學的重點應是提供豐富的課程體系、優質的境外教育資源,讓孩子在短期內體驗異國文化和西方的教育模式。

換言之,家長的錢更多是花在了遊學課程研發、遊學教師輔導、知識文化增長等方面。然而,遊學機構究竟在這些部分做到了什麼程度,對於家長來說是難以分辨的。

處於焦慮下的家長

遊學行業存在的種種問題,家長們並不是完全不知曉,其實對於天價遊學,很多家長也是被裹挾前行。

在教育起跑線深入人心的背景下,每一個家長都想盡可能的讓孩子多獲取一些知識,多多開闊眼界。別人家孩子去了,自己家孩子沒去就是落後人一步。

“全班30多人,只有自己家孩子沒出過國”

之前的一則新聞“全班30人只有孩子一人沒出過國,杭州媽媽花三個月工資送兒子赴英遊學”把這種裹挾體現的淋漓盡致。

杭州的孫女士花了3萬元,給孩子報名了學校暑假組織的遊學。

“我們家經濟條件一般,一次遊學起碼3萬元,抵得上我三個月工資了。”

此前寒暑假孫女士會陪兒子在國內旅遊,可今年暑假她改了主意:

“我是被逼急了,現在才知道,小學六年級,全班只有兒子一個人沒出過國。每次開學,孩子們都會交流假期生活,分享出國經歷,我兒子根本插不上話,彷彿是一個異類。”

“全班30多人,只有自己家孩子沒出過國”

中產階級的家庭注重孩子的個性發展和體驗式教育,樂意也有能力爲孩子任何一個可以開闊視野的機會埋單。

上海的一箇中產家庭,除去孩子雙語學校一年15萬左右的學費,剩下用在孩子興趣和學業提升上的教育投資一年估計在15萬-20萬,包括美式英語辯論、鋼琴、小提琴、羽毛球、一對一英語家教等項目。

“全班30多人,只有自己家孩子沒出過國”

相比之下,工薪階層的家長爲了儘量給孩子提供“對等的”教育服務,咬緊牙關,省喫儉用,只爲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

送孩子上民辦學校,培訓班和遊學團能報就報,各種各樣的“燒錢”活動給家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壓力。

這種現象折射出的是教育資源不平衡下家長們嚴重的教育焦慮。

一二線城市的家長把孩子往國外送,三四線城市的家長把孩子往北上廣深送。工薪階層舉全家之力投資教育,中產階級也不敢怠慢,生怕自己的孩子被反超。

教育焦慮,似乎誰也不能倖免。

有限的教育資源

海外遊學項目誠然屬於自由消費,卻依舊讓家長和孩子們“被綁架”。

班上小朋友都出國了,自家孩子沒出過國,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什麼影響?

“全班30多人,只有自己家孩子沒出過國”

生活中,絕大多數工薪家庭都有着上文孫女士那樣的苦惱,爲了下一代的教育,付出了太多太多。

從幼兒園到初中,每一所學校都要精挑細選。和孩子一起掙扎在培訓班、補習班、興趣班的苦楚也只有家長們自己知道。

當下,教育存在差異性、一部分孩子先享受優質教育資源,已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

但是我們是否應該思考,那些沒有條件享受優質教育資源,不能報名遊學,不能參加培訓班的孩子們,他們受教育的需求是不是需要更加被照顧到?

“全班30多人,只有自己家孩子沒出過國”

最後,普教君想提示各位家長,即便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差異性,即便頂部教育的資源是稀缺的,但是教育並不是單純的物質堆砌,高投入不一定有高回報。

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認爲“教育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心靈打動另外一個心靈”。

“起跑線焦慮”並不是完全有害的,家長適當的焦慮對孩子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完全不計後果投入到教育的軍備競賽中,不但不會給孩子帶來好的改變,也會影響整個家庭。

願每一個孩子都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衆號:京師伴你學(ID:bnujspj)。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