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近兩年幫扶路,村裏的路已經不知道走了多少遍,但經過這麼長時間,自己和貧困戶之間的感情也越來越深。能親眼看着村民們生活好了、荷包鼓了、笑容多了,脫貧銷號了,我就覺得,自己這個第一書記也當得更加有意義了。”龍井村第一書記黃學慶感慨地說。

“上面千根線,下面一根針”。擔任第一書記之後,或上門走訪,察民情,聽民意,解民難;或埋頭扶貧工作室,整資料,理檔案,做臺賬;或深入產業項目一線,查問題,解困難,推進度;或共聚會議室,明思路,定措施,謀發展……點點滴滴,都是他的扶貧情懷。

黃學慶是區綜治辦的工作人員,從2017年元月開始擔任潭東鎮龍井村的第一書記。“小黃書記是真的把心都安在我們龍井了啊,他去年7月22結婚的,8月3號就回來我們這裏駐村了,今年7月31,他老婆生孩子,結果他老婆一出院,他就又趕回來工作了,也是頂着家裏的壓力,提前銷假給我們改水改廁了。”提起黃書記,貧困戶陳亨財豎着大拇指拉開了話匣子。

去年冬天氣溫偏低,黃學慶已經懷孕妻子專門給他送來越冬的衣服。“內心特別愧疚,雖然離家裏不算遠,但村裏事情多,加上扶貧任務又重,一兩個月才能回去一趟。可能就忽略了對妻子的關心,希望以後能好好補償她”,黃學慶自責說道:“也希望我妻子能理解我的工作”。

剛開始駐村工作,黃學慶到村裏走訪的第一戶就是陳亨財家。

陳亨財一家世代居住在龍孜裏水庫的深山裏,是龍井村的低保貧困戶。從村委會到陳亨財家,只有水庫腳下的一條一尺寬的泥濘小道,連摩托車都沒有辦法進入,只能依靠步行。而陳亨財居住的房屋也還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建造的土坯房,不僅沒通路、沒通水電,甚至連手機信號也時有時無。

陳家一共六口人,經濟收入主要來源於陳亨財的妻子在外打零工和政府低保補助,家庭收入僅有2萬餘元。“屋漏偏逢連夜雨”,前些年陳亨財的母親患上了心臟病,這對生活本已“捉襟見肘”的陳家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

瞭解到陳亨財戶情況後,黃學慶便暗自下決心要讓這戶貧困戶儘快脫貧。但黃學慶深知,山裏交通閉塞,沒有經濟來源,要從根本上解決貧困現狀,最好的辦法就是搬出山區,而陳亨財本人也希望能夠搬離水庫。

但迫於經濟窘迫,陳亨財沒有條件在別處安家,這讓黃學慶的結對幫扶工作一度陷入困境。按照規劃,陳亨財家恰好處在我區城鄉路網建設待徵地段。黃學慶通過反覆與潭東鎮政府、鎮扶貧辦、區扶貧辦、區徵收辦等多個部門協商,多方聯合制定出一套提前拆遷的方案,將陳家的老房子提前徵收,讓他們得以提前到外面去建房。

陳亨財家脫貧路上的“攔路虎”可不止這一頭。黃學慶發現,年近50歲的陳亨財的戶籍還掛靠在他早已去世的父親名下;而陳亨財的妻子,嫁過來這麼多年,也沒有辦理戶口遷入。不僅如此,陳亨財全家六口人,卻僅有三張醫保卡。掌握這一情況後,他先是跑到區醫保局重新給他們辦理了醫保,又陪同陳亨財前往潭東鎮派出所辦理戶口相關手續,這才解決了陳亨財家的後顧之憂。

“多年生活在山區,原本我對生活已經沒什麼指望了。“陳亨財年近50,患有慢性病,需要長期喫藥,基本沒有勞動能力。他原本有一份工作,但在貧困的生活現狀和身體患病後開始自暴自棄,上班也不積極,失去了生活的激情。

根據這幾年在一線的工作經驗,黃學慶深知,“輸血不如造血”,讓貧困戶重拾脫貧的信心,才能真正激發他們致富的鬥志。

正因如此,黃學慶開導陳亨財說:“你要爲孩子們考慮,作爲一家之主,你需要給你的孩子們樹立好的榜樣;現在國家政策越來越好,你們家生活肯定也會越來越好的。” 經過黃學慶三番五次的開導,陳亨財的思想活泛了。

爲了從根上脫貧,黃學慶“趁熱打鐵”,從今年初開始幫助陳亨財發展肉牛養殖產業。現在,憑藉即將出欄的4頭肉牛和陳亨財夫妻倆的務工收入,今年他家看得見的收入就能超過4萬元。“今年底,我們就要爭取脫貧”,陳亨財夫妻倆堅定地說。

“汗水澆灌,花開滿園”。正是有了這樣的第一書記,村裏悄然發生着巨大變化。在黃學慶的努力下,2017年以來,龍井村先後發展起了搞起了特色養殖、火龍果種植等特色產業;新建起十七套保障房;村民們用上了穩定電、喝上了乾淨水……

看着如今的龍井村,黃學慶打心眼兒裏高興,他也將目光望向更遠的地方:“接下來,我還想和其他幹部們商量,爭取發展壯大村裏的集體經濟,未來的龍井也一定會更加美麗富裕”。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