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采访左小祖咒,我问他成功意味着什么。他悠悠地说:“成功,意味着时间属于自己”。

这一点,在杜国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同样是成功人士,老杜受到的关注和评价从来都是不公正的,因为在人们心里成功有三六九等——大众的成功比小众的成功厉害,艰难的成功比轻松的成功厉害,十年磨一剑的成功比十年磨很多把剑的成功厉害。作为一个连续成功的创业者,杜国楹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先后创造了背背佳、好记星、E人E本、8848这些家喻户晓的财富神话,相对于英雄式孤注一掷的企业家,他显然更像是一个精明的投机主义者。

最近5年,老杜全情投入的项目是小罐茶,我问他小罐茶会是你的最后一站吗?他说前面所有的积累都因为这一刻有了意义,茶一定是我的最后一站。

在采访老杜之前,我的好奇跟大家一样多,这样一个每一步都能“赌”对的精明商人,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除了赚钱之外,他还有什么别的追求?他有梦想吗?

毕竟是老师出身,杜国楹的思路极其清楚,用词也非常准确,四十几分钟就回答了我的所有问题,并且,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

▲ 摄影:刘嘉南

/过山车/

1998年,央视每天都在轮播一个MTV,是刘欢的《从头再来》。

那一年夏天,法国人在自己家门口捧走了大力神杯,已经辞职下海3年的杜国楹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创业。当时的他不会知道他的背背佳终将成为中国人时代记忆的一部分,更不会知道他能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赚到一个亿。

在组成这个传奇财富故事的所有部分中,我最好奇的是老杜把这一个亿花到哪了?

“挣的第一桶金...应该说不只是第一桶金,从我创业开始到今天,几乎没多买过一套房,除非自己住,除了卖公司得到以外没炒过一分钱股票,我挣的所有的钱全投到项目上去了。”老杜回答这个问题没有流露出一丝显摆的意味,极尽平实,仿佛在说邻居家发生的一件寻常事。

这个答案如此纯粹,纯粹到不真实。

我追问老杜,你是怎么做到的?这种自律是天生的吗?

他说:“这点我从头到尾都比较坚持,我觉得我们必须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去赚钱,无关的东西尽量不参与,因为太多的诱惑,你去挣了那个钱之后,发现这个事情可以投入更少的精力,得到更多,从人生的角度看不一定是件好事。”

老杜喝口茶继续说:“所以90年代,那个时候(我)就跟我朋友讲,有人炒股,他们可能就是(能)吃这碗饭了,他们挣多少钱,我们不想,同样的我们赚多少,他也不用想,就是不同的道路。说到底,因为主观上有热爱,所以外围这些干扰,对我的影响并不是太大。”

当然,所有语重心长的道理背后,都必然伴随着不堪回首的惨痛经历。

背背佳的成功一度让25岁的杜老板头脑发胀,接下来的两年里他开始布局上下游产业,忽略了市场的风向,于是命运出手给这个膨胀的年轻人重重一击。

“我从95年拿了150块钱的工资下海,到一年半打工赚了人生第一个49万奖金,到一把砸进去,第一次做成背背佳,到98年年底一年半时间赚到了人生第一个亿,然后又用了两年时间,把它赔完,还负下四千多万的外债,再到第二次创业做‘好记星’然后一年的时间把所有的外债还完,事实上我大概在8年的时间,坐了一个大过山车,上去,下来,貌似在那个时代上的很高,但是下也下到了海底,败得足够彻底,事实上这个闭环的过程,对我人生影响特别大。”老杜一口气对自己创业经历的上半场做了一个总结。

看明白了吗,为什么你说不出大道理,因为你没坐过过山车啊,迪斯尼的不算。

反过来说,当我们在羡慕一些说得出大道理的人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自己能否一并承受痛苦的领悟附赠的全套大保健?

▲ 摄影:刘嘉南

/记事本/

2010年1月27日,iPad诞生。大洋对岸,乔布斯的铁粉杜国楹百感交集。

除了看到划时代产品的兴奋和激动之外,老杜心里清楚,自己努力准备了一年多,刚刚上市不久的新项目“E人E本”完了。

如果说第一个项目是为了赚钱,第二个项目是为了还债,第三个项目对于老杜的意义则截然不同。

“那时候没有3G,没有安卓,没有移动互联网,更没有iPad,我想做一个自己喜欢的东西。因为我是一个记事本的超级用户,每个月可能会用到两三个本子,并且都是大本子,写的东西特别多,我每次搬家的时候,好几箱本子跟着我一起走。我就想能不能做一个本子,可以用一辈子,把日期/关键信息输进去,数据可以随时调出来,它无论是在本地存储,还是在云端存储,我就想做一个一辈子写不完的记事本。这里头最核心的技术是原笔迹书写,就是我们如何把纸质的、物理的书写体验,转移到一个数字化设备上来。整个这个东西前期经过一年多的研发,我们应该说还是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杜总说起自己的第一次圆梦经历,脸上透出兴奋。

“但是我们上市的时候,3G开通了,安卓来了,刚卖三个月iPad发布了,整个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家都觉得他们需要的是一个移动互联网终端,不需要本子。显然一个移动互联网终端对人的欲望的满足比一个数字记事本性感太多了,所以最后我们被迫把策略调整为一个商务的Pad(平板电脑)。随着时间的推移,手机的屏幕越变越大,笔记本越变越轻越变越小,这个(Pad)的(市场)空间也挤的越来越小。”听到这我特别想给杜总点支烟,真实人生的故事果然远比想象更精彩。

我们都以为那些接二连三的成功是比蜜还甜的,只有当事人才知道那些蜜糖入口之后是怎样的苦。我猜直到很多年以后,第五次创业的老杜终于找到“茶”这个同时满足成就感与使命感的终极创业命题时,他才真正开始尝到苦味散尽之后淡淡的回甘。

▲ 供稿:混沌大学创业营

/单人床/

有很多身在中国的人是按照美国作息时间活着的。

我记得崔健跟我聊起他的作息,说自己的生活非常有规律,基本上都是中午以后起床,然后通宵想事情搞创作,起床以后吃饭跑步游泳。他说艺术家得先让自己舒服了才能好好创作,我觉得很有道理。

老杜的作息时间之狂野,是他这个年纪的创业者里罕见的,他每天下午1点起床,工作到早上6点天亮了回家睡觉,如此循环往复,这种状态到今天保持了15年。有的时候早上还有会议,他只能睡2、3个小时,所以他的办公室里都会备一张单人床,连轴转对他来说不是什么新鲜事。

政治经济学课本里写共产主义社会劳动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当时我是不信的,见了老杜之后我觉得也不是没可能。这样一个早就衣食无忧的人,没有其它爱好,只爱工作,工作里面真的有这么大魅力吗?是的。

作为一个也曾经疯狂地全情投入工作很多年的人,我觉得工作带来的沉迷与乐趣和打游戏是一样的,主线任务挑战重重,又不停地冒出各种支线,解锁新技能之后会带来新的感受,你以为终于通关了,后面层出不穷的DLC正向你招手…我们以为我们长大了,其实只是变老了,会吸引我们的东西本质上可能在一开始就已决定,一百年不变。

然而我还是会好奇,在经历了这么多曲折之后,天赋异禀的杜老板为什么甘心止步于茶?

老杜说了长长一段话回答我,这段话让我起了鸡皮疙瘩——

“我们最早进入茶行业的时候,是觉得这里头有一个做品牌的机会,实际上看得还是比较窄的。当我们深入这个行业,做了三年的基础调研,消化了整个行业的知识之后,我们发现了一个伟大的使命,中国茶要重新走向世界,靠谁?靠老茶人?我们觉得很渺茫。靠不喝茶的年轻人?让他们重新来理解中国茶,还需要太长的时间。我觉得我们这个年龄,我们这段经历,可能真的是承前启后的一代,我们有能力,有信心,有决心,有梦想,有资源,让中国茶叶真的重新走向世界。不单单是做好国内市场的问题,茶行业有一句话叫‘国盛茶兴’。实际上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当中,任何一个繁荣的朝代,茶叶市场都会繁荣,为什么?因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它在刚需里头是最后一个,吃不饱肚子的时候,是喝不起茶的。当物质充分丰腴的时候,茶这样一个相对不那么刚需的东西,会变得繁荣起来,它有它的历史规律。所以说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今天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和机遇。我们说奢侈品哪里最强?欧洲,对不对,它的背后是过去几百年的繁荣历史;科技,最牛的显然在美国,对吧。那中国有什么呢?茶叶,我觉得至少是非常好的选项之一。从一个伟大的商机到一个伟大的使命,这是我们在做茶的过程当中,四年的时间里渐渐坚定的一个信念。”

说实话,这段话写下来的感染力,不及我亲耳听到时的万分之一。我愿意选择相信,是因为我不信一个投机主义者会为自己的投机付出如此大的热忱和代价。

时至今日,杜国楹为了做茶已经研究了六年,我问他,六年时间你觉得你入门了吗?他说,刚入门,但也仅仅是入门——

“我们花了六年时间才把茶叶的基本真相看清楚,所以(知道)改变这一切,需要比较大的动作,比较长的时间。因为在中国人眼里传统的东西,尤其茶这样一个具有文化属性的商品,很多东西还是比较根深蒂固的,我们必须通过实践、创新的产品,慢慢的去影响消费者,逐步去改变这一切。他们问我对这个产业有什么梦想?我说我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过去了50年100年之后,回过头来看今天的时候,会发现小罐茶是中国茶业市场的一个里程碑,对推动中国茶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里程碑意义,也许在我们有生之年不能完全实现(中国茶的现代化),但这是我们的梦想。”

不得不说,中年人谈梦想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浪漫的背后是北京清晨6点的太阳和办公室里孤独的单人床。更浪漫的是,在我问到老杜他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感都是从哪来的时候,他的答案特别简单:爱。我说是大爱吗,他说是,对用户,对行业,对民族的。

我信。 (作者:蔡萌,知名广告创意人)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