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這裏找志同道合的小夥伴!

金融國資“明白賬”首次報清

10月24日,受國務院委託,財政部部長劉昆作關於2017年度金融企業國有資產的專項報告。

這是《中共中央關於建立國務院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制度的意見》頒佈後,國務院第一次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國有資產管理情況,也是國有金融資產第一次向全國人民報清“明白賬”。

10月2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受國務院委託,財政部部長劉昆作關於2017年度金融企業國有資產的專項報告。

劉昆 (資料圖,圖片來源 / 新華社)

這是《中共中央關於建立國務院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制度的意見》頒佈後,國務院第一次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國有資產管理情況,也是國有金融資產第一次向全國人民報清“明白賬”。

截至2017年末,全國金融企業資產總額241萬億元,負債總額217.3萬億元,形成國有資產(國有資本應享有權益)16.2萬億元。

劉昆作報告時指出,要進一步夯實以管資本爲主的國有金融資產管理體系,優化國有金融資本戰略佈局,提高配置效率。

國有資產“四本賬”

圖片來源 / 圖蟲創意

劉昆作報告時指出,金融企業國有資產集中在中央本級。地方金融企業國有資產總量相對較少,地區分佈不均。

根據專項報告,在全國金融企業集團中,中央國有金融企業資產總額和國有資產分別是地方金融企業的2.3倍和3.2倍。

從行業佈局看,銀行業金融機構佔比最大。在中央和地方層面,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國有資產佔比分別達到了65.3%、54.2%,遙遙領先於證券業、保險業金融機構的國有資產佔比。

劉昆還指出,截至2017年末,全國金融企業境外機構(含境內企業設立的境外分支機構)資產規模18.1萬億元,集團層面享有的權益總額0.9萬億元。與2013年相比,投資總額增長了50%,權益翻了一番。中央本級機構數量、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和利潤都佔到90%以上。從行業分佈看,境外業務以銀行業爲主。

統計顯示,國有資產實現了保值增值,“家底”進一步豐實壯大。2017年,扣除客觀因素後,中央國有金融企業平均保值增值率爲110.8%。

《國務院關於2017年度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的綜合報告》還報清了除金融企業國有資產之外的企業國有資產、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國有自然資源資產情況。

前述報告顯示,2017年,全國國有企業資產總額(不含金融企業)183.5萬億元,負債總額118.5萬億元,國有資本及權益總額50.3萬億元。全國國有企業境外總資產16.7萬億元。

出資人職責待統一

圖片來源 / 圖蟲創意

劉昆作報告時指出,國有金融資產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還在漸進提升之中,一些體制性、機制性和結構性矛盾與問題依然存在。

比如釐清國有金融資本管理職責邊界、理順資本管理紐帶、實現集中統一管理,仍需各地方、各部門協同努力。國有金融資本佈局尚需優化。國有金融企業亟須從規模擴張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他建議進一步研究建立統一的國有金融資本出資人制度,明確出資人的權利、義務和責任。

10月24日,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人大預算工作委員會主任史耀斌作了關於金融企業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的調研報告。

調研報告指出,履行國有金融資本出資人職責的機構尚未統一,存在機構較多、管理較亂的現象。在中央層面,除財政部、國務院授權的匯金公司作爲國有金融資本的主要出資人代表之外,部分部門所辦金融企業或者機構,由行業監管部門作爲出資人,還存在管辦不分的問題。

從地方層面看,地方金融國有資產監管職責分散在財政、國資、金融辦等部門和單位,以及控股集團、平臺公司等,監管交叉、監管空白同時存在,而且不同監管主體的要求、標準不一致,加重了企業的遵從負擔。

邵宇表示:

“監管部門不能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主要履行行業政策制定等監管職能,其股東身份要弱化,或者移交給財政部門或其他機構。”

劉昆作報告時指出,合理調整國有金融資本在銀行、保險、證券等行業的比重,推動國有金融資本向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重要基礎設施和重點金融機構集中。

“五大國有商業銀行都已進入世界500強,但中國的證券公司還沒有一家進入。與此形成對比的是,美國除了商業銀行,還有高盛、美林等強大的投行。因此,推動資本市場發展,需要繁榮直接融資機構。”邵宇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

目前,國有金融資產主要佈局在銀行業。“銀行提供的融資主要有利於那些有資產可抵押的傳統企業,但那些創新型高新技術企業需要更多直接融資機構的支持。”邵宇說。

熱點|金融國資首次亮“家底”!這本“明白賬”是咋樣的?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編輯:張茜楠

城市金融網| 智造新聞 專注金融

城市金融網

金融熱點的追蹤者

金融合作的推動者

金融政策的解讀者

金融平臺的搭建者

免責聲明

本公號選發有優質傳播價值的內容,可能會做部分刪節修改。我們極其尊重優質原創內容的版權,如本號所選內容未能聯繫到原文作者本人,請與本站(微信號:csjrbs)聯繫。

微信號:csjrbs

投稿及其它事宜:

[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