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很多遇見,很多感受,面對生活的無奈,面對世界的複雜,如何才能快樂。“福”,自古以來都是每個人們追求的人生目標,“福”是長壽富足,是康寧無憂,是身心和諧,“福”也是在修行中不可或缺的資糧,故而儒家說“五福臨門”。佛家講要“福慧雙修”。

什麼是“福”?

“福”是人們對幸福的一種理解,它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字,但每個人對它的認識都不一樣。最常講的就是平安是福。父母長壽健康就是福,對父母而言,子女平安順利就是福。佛教認爲福有三類,包括人間有漏之福,二乘聖人無漏之福以及佛道圓滿無上之福。

生活中大多數人都追求第一類世間的福德,可若只知追求,而不知福從何來,這些微的福報難免耗盡。所以歷代高僧便以言傳身教勸導我們如要享福,就要努力修福,廣種福田有2種方法。

第一:福從“惜”中來。

虛雲老和尚曾開示“修福莫如惜福”,既要珍惜已有的福德,還要把握每一個積福的因緣。佛陀曾親自爲目盲的阿那律縫補袈裟,當時便有弟子不解詢問,您的功德已經圓滿,不缺乏這一點穿針的小功德,爲何您還這樣做呢?佛陀說道:“我圓滿的功德,來自於每一個微小福報的聚積”。

佛陀如此多福之人,尚且不捨穿針之福,更何況我們這些福薄之人呢?值得欣慰的是日常生活中,我們有着許多惜福積福的機會。比如珍惜四季的景色,綠色出行,節能環保。珍惜現在讀書求學的環境,刻苦求學,莫失光陰。珍惜每一次呼吸、珍惜健康的身體,規律飲食作息、減少熬夜通宵。珍惜每一件喜事,保持平和歡喜的心境。

第二:福從“修”中來

修福,是指修行所得的福報。這裏的修行不單指做義工、到寺院參加法會、禮佛唸佛,或是佈施財物、供養三寶等等,還包括我們離開寺院後,在生活中也能運用清淨的身心,實踐六度萬行,利己利人。如本煥長老開示:“我們修行,要培福,培福要心量大,要有大心,不能限於小家要心想天下,要有無量衆生”。

衆生亦是我們的福田,當我們離開寺院,也可以時常自問,面對他人能否如面對寺院的法師一般寬容恭敬、微笑和善。在工作中面對,曾經有過爭執的同事,能否放卻心中的芥蒂,依舊踐行“廣度衆生”的發心。

在生活中,遇到那些無理的謾罵,是否也能心平氣和地忍辱。當我們能以菩提心,珍惜福緣、善待一切,福田自然得以廣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