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一直有一种偏见和歧视存在,最明显的偏见和歧视表现就是宋江和黄文炳,宋江虚伪无情又狠毒,这边说不好女色,那边却包养阎婆惜,威胁到了自己利益了,就一刀杀了阎婆惜;这边口口声声对晁盖兄弟相称,上了梁山却把晁盖玩弄于股掌之间;这边说不得伤害一个无辜百姓,那边派人冒充秦明烧杀无数百姓;这边说“敢笑黄巢不丈夫”,那边对朝廷献起殷勤来无人能及。说白了,宋江就是一个落魄的、虚伪无情、心狠手辣、富有城府的小人一个,到头来,还是把宋江当作了正面人物形象加以肯定。

再看看黄文炳,他可就实在悲催,在作者笔下完全就是以一个奸邪小人的面目出现,最终还被宋江捉住,让李逵活剐、开膛挖心!但实际上,站在客观的角度来看,黄文炳想要为朝廷效命,作为一个读书人来说,有错吗?黄文炳努力寻找立功的机会,有错吗?宋江自作孽题写反诗在墙壁上,黄文炳并没有冤枉宋江,有错吗?蔡九知府能力平庸,黄文炳竭尽所能辅佐他捉拿有造反之心的宋江,有错吗?

不可否认的是,黄文炳身上的确有一些坏人的特质,比如损人利己,心黑手狠等等。但当我们抛开这些方面的偏见和歧视,站在客观的角度来看黄文炳,我们可以发现,黄文炳身上具有成大事者的六个特点:第一,有理想,信念坚定;第二,有素质,业务精通;第三,有能力,办事干练;第四,有心机,办事沉稳;第五,有眼光,料事于先;第六,有手段,游刃有余。

黄文炳第一,有理想,信念坚定。

但凡成大事者,先决条件就是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缺乏理想,再聪明的人也可能一生碌碌无为;缺乏信念,往往遇到任何风吹草动就摇摆不定,甚至放弃,行百里者半九十,无法坚持到最后。黄文炳闻知这蔡九知府是当朝蔡太师儿子,每每来浸润他,时常过江来谒访知府,指望他引荐出职,再欲做官。

黄文炳住在江那头的无为军,是个在闲通判,此前因何被去职书中没有言明,只知道现今他急于再次寻找机会出职做官。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做好的事,他打听到了蔡九知府是蔡太师儿子,便费尽心思巴结他,好不容易才巴结上了;还要时常维护这种关系,靠什么维护呢,当然是时时备好礼物过江来亲自拜谒。

如今水到渠成,和蔡九知府的关系达到了最佳状态,就差一个“投名状”,也就是要寻找机会立功,好让蔡九知府借此机会为他推荐。

成大事者,首先要像黄文炳这样有理想,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要有坚定的信念。黄文炳为了实现他出职做官的理想,既要寻找到蔡九知府这样的硬关系,还要长时间精心维护,时时拜谒,以便掌握影响自己命运的最新信息,随时处于备战状态,一有机会就能随时出击。

蔡九知府和黄文炳第二,有素质,业务精通。

但凡成大事者,必须要有相当高的素质,要精通业务。高素质是一个人做大事的必备条件,否则,素质不高连简单的事情都应付不下来,怎么可能做得成什么大事?精通业务则是到达成功彼岸的桥梁,大事的做成功,就是由一个一个具体成功的业务组合、叠加而成的。正看到宋江题《西江月》词,并所吟四句诗,大惊道:“这个不是反诗?谁写在此?”

和宋江一样,黄文炳的优势也是工于刀笔,从黄文炳敏锐捕捉宋江反诗,以及巧妙解读蔡九告知他的小儿谣言来看,黄文炳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其实是远远盖过了江州知府蔡九的,也可以说盖过了宋江,完全有能力担任朝廷大员。

黄文炳从浔阳楼满墙壁的题咏之作中,敏锐捕捉到了宋江所题乃是反诗,随即细读下去,一下子就对宋江作出了惊人准确的判断:不是个高尚其志的人,只是个配军;自负不浅、不依本分,却多半是个小吏;身为江州配军,兴不起什么风浪。最后得出结论:宋江这厮无礼,却想赛过黄巢,这就是彻头彻尾的反诗!

再看黄文炳对蔡九知府家书中所说的四句小儿谣言的解读,更是令人叫绝,他把“工于刀笔”这一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所谓的“工于刀笔”,正所谓“放下四两,提起千斤”,其实也就是说,一件事情可轻可重,可深可浅,往往由他写作的文书来定性和定量。黄文炳急于求官,自然把这四句小儿谣言狠狠地往严重的层面解读。

黄文炳一口咬定,这四句小儿谣言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天意昭告山东的宋江要造反!恰好黄文炳又拿出宋江题写的反诗,进一步坐实了他的推断。宋江的冤案就这样成了铁板钉钉的事实了。

宋江题反诗第三,有能力,办事干练。

但凡成大事者,要有具体的办事能力,能够具体分析问题,从中找出症结所在,并找到解决症结的破解之法。处理事情总能抓住最佳时机,绝不拖泥带水,错失良机。

黄文炳的能力之强实际上是远远超出了宋江的,宋江遇事总是得先问计军师,实则自己腹无良谋。反观黄文炳,他单枪匹马,做事情可谓运筹帷幄、滴水不漏。

先看黄文炳选择巴结江州知府蔡九,是因为蔡九的父亲是当朝太师蔡京,直达天听的最显赫人物。巴结上了蔡九知府,自然可以事半功倍了。

黄文炳巴结蔡九知府,那也是有讲究的,时常过江来拜谒,不能太密,也不能太疏。太密容易惹起蔡九反感,太疏,好不容易巴结的关系容易冷淡、疏远。每回过江拜谒,总是带好一些时新礼物,挑选最合适的时机,碰上知府宴请,自觉退避,择日再来,个中分寸拿捏得十分到位。

黄文炳捕捉到了宋江题写的有可能是反诗之后,再对宋江所题内容逐句详加分析,从中坐实控告宋江谋反的证据。在确认无误之后,黄文炳两个细节凸显出他干练的办事能力:一是先问清楚酒保,题诗之人的样貌,这是在准备人证;二是跟酒保借来笔墨纸砚,把宋江的反诗抄好一份随身携带,并叮嘱酒保,切不可刮去墙上宋江的题诗。

戴宗第四,有心机,办事沉稳。

但凡成大事者,必是那些有心机的人,他们遇事不会慌里慌张,而是沉着应对,不慌不忙;也不会把任何事情都广而告之,逢人边说,如果自己什么内心想法,什么喜怒哀乐都暴露于公众之前,估计什么大事也做不成了。

我们往往会感叹宋江心机极深,晁盖几乎完全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间而不自知。但宋江如果和黄文炳的心机比起来,那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宋江自从在浔阳楼题写了反诗,撞到了黄文炳的手里,就被黄文炳压制得丝毫不能动弹,只有引颈就戮的份。

黄文炳在浔阳楼发现了宋江题写在墙壁上的反诗后,当晚他并没有坐船返回无为军,而是就在船上过了一夜,第二天直接带着礼物去拜访蔡九知府。他之所以不返回家中,就是要抓住这个时机,在最短的时间内见到知府,坐实宋江题写反诗一案。

宋江听戴宗告知自己处境危险,因为写反诗而被黄文炳盯上了,便听了戴宗指点,躺在牢里装疯卖傻,在屎尿里面打滚,嘴里说一些不着边际的疯话,想以此瞒天过海。不料,黄文炳教知府叫看管宋江的管营、差拨等人前来对质,当场就识破了宋江装疯卖傻的把戏。

梁山上的晁盖、吴用等人听闻宋江大难临头,为救宋江故意叫人模仿蔡京太师笔迹伪造了一封书信,要蔡九知府把宋江押送至东京,以便梁山好汉中途截取囚车救下宋江。谁料又被善于玩心机的黄文炳识破了。这一下彻底惹恼了蔡九知府,要将宋江就地处斩。宋江遇到黄文炳这样心机深的人,真是死路一条了。

晁盖第五,有眼光,料事于先。

但凡成大事的人,要善于培养自己的敏锐直觉和对事物洞察入微的眼光,只有具备了敏锐直觉和这种对事物洞察入微的眼光,才能对事情发展做出预先准确的研判,让自己处处能够抢抓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黄文炳的眼光很毒,很多事情瞒不过他的眼睛,因为他的推理能力极其强悍,这让他具备了料事于先的能力。

黄文炳在浔阳楼反复咀嚼宋江题写的反诗的时候,就已经做足了功课,预先料到了知府必然会问宋江何许人也,他先就向酒保打听清楚了宋江的模样,知道他是刺配此间的犯人,因而知府一问起来,他立马应对,只要查询一下牢城营的文册,就能一清二楚了。

黄文炳待知府亲自查验了题写反诗的人果真是刺配此间的宋江后,黄文炳就提醒知府,要赶紧派人把宋江捉拿归案,先下到牢里再做商量,因为夜长梦多,一旦迟缓,只怕会走漏了消息。

宋江预先得到戴宗通报,情急之下,戴宗提醒他可以装疯卖傻,以掩人耳目。等到官府的人真的来捉拿宋江时,宋江果真按照戴宗所说的,在屎尿坑里打滚,再胡言乱语,骗过前来捉拿他的公人。

不料,躲在屏风后的黄文炳听闻公差回报,立即点醒知府,很有可能是宋江为掩人耳目故意装疯卖傻,要知府下令,不管宋江如何反应,先把他押来再说。果然,宋江的装疯卖傻很快被黄文炳拆穿,一顿毒打之后,把宋江丢入死牢。

可怜的宋江撞上了黄文炳总是缚手缚脚,满腹心机似乎消失得无影无踪,也正因为他被黄文炳虐得这么惨,才会对黄文炳恨之入骨,不但要杀了黄文炳,还让李逵活活剐了他。

吴用第六,有手段,游刃有余。

但凡成大事者,除了有理想、有素质、有能力、有心机、有眼光之外,还要有手段。这里所说的手段就是指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这种方式方法要很巧妙,能够巧妙地游走于各种身份的人物之间,而显得游刃有余,巧妙的方式方法才能把事情圆满办好。

以往总说宋江是个十分有手段的人,能屈能伸,能上能下,能喜能怒,事情总是办得十分巧妙。但很明显,黄文炳的手段比宋江要更高明一些。

黄文炳在处理宋江的事情上,和江州知府蔡九可谓是一对黄金搭档,蔡九有权,而他有才,各取所需、相得益彰,这也得益于黄文炳高超的手段,一方面总能有预见性地给蔡九提出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恰到好处地维护了蔡九知府的权威和颜面,二人配合得天衣无缝。

黄文炳身为在闲通判估计时日颇久,已经有些焦躁,整日里只是寻思能够傍上个贵人,给他引荐出职,好让他早日再次做官。黄文炳傍上了贵人蔡九知府,经常花钱打点这个贵人,生怕贵人与他生疏了。

黄文炳攀附权贵的关系运作到位,却苦于没有引荐的由头。宋江在浔阳楼题写的反诗让黄文炳撞个正着,这对于苦等机会的黄文炳来说,正如同暗夜里的一道闪电,瞬间给黄文炳送来了光明。黄文炳怎么可能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天赐良机呢?

对于黄文炳来说,宋江这个陌生人,这个刺配江州的山东犯人,就要成为他踏上仕途、官运亨通的“投名状”。黄文炳好不容易等到这个机会,他自然要把这个机会用足了:那就是一方面趁早给宋江题写反诗定下死罪这个罪名,另一方面要赶紧把宋江这个犯人捉拿归案,并尽快问罪斩首。只有宋江的人头落地了,才意味着黄文炳所纳的“投名状”成功了,通向官场的大门才能真正为他打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