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先后有三人担任过梁山之主,第一任梁山之主是王伦,被林冲火并;第二任梁山之主是晁盖,攻打曾头市被毒箭射中,当晚中毒身亡;只有第三任梁山之主宋江得以功德圆满,领导梁山众人实现华丽转身,成为朝廷官员。三任梁山之主,前两任梁山之主王伦和晁盖竟然都死于非命,为何如此诡异?是不是暗藏什么玄机?

王伦第一任梁山之主王伦为何会死于非命?

王伦本是落第秀才,落第秀才的出路大多是在乡村做教书先生,比如吴用就在财主家任门馆教授。王伦之才远不及吴用,只怕更是只能在乡村做个仅能养家糊口的教书先生了。

但王伦似乎运气不错,当初与杜迁一起投奔柴进,柴进留他们在庄上住了些时日,临走前又受到柴进资助,就此与柴进结下了交情。

后来,王伦在杜迁的帮助下辗转到了梁山落草为寇,又时时得到柴进的资助和帮忙,让王伦当上了梁山之主,并慢慢坐稳了梁山之主的位子。

王伦做了梁山之主后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呢?手下有杜迁、宋万、朱贵三名头领,统领着七八百名喽啰,平日里就靠这些喽啰下山打家劫舍,积攒下不菲的资产。

林冲受柴进举荐上梁山投奔王伦,想要入伙,王伦拒绝了林冲,但为了表明他给柴进面子,特意拿出五十两白银和两批纻丝馈赠给林冲。换算成人民币,五十两白银不少于五万元;纻丝则是当时比较贵重的绸缎,两匹纻丝,估摸着也值得如今的一万元人民币以上。

王伦既然受过柴进的厚恩,为何执意要把林冲打发下山,就是不肯接纳林冲入伙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王伦私心作怪,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认为林冲威名赫赫,又有惊人的武艺,早晚会夺了自己的梁山之主的位子,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很显然,王伦把梁山之主当成了自己囊中之物,岂能给他人任何打主意的机会?为了捍卫自己梁山之主的位子,王伦翻脸不认人,便顾不得他的这个举动是不是会伤了柴进的面子,是不是忘恩负义了。

王伦架不住杜迁、宋万和朱贵三人劝阻,只得折中提出只要林冲缴纳一个“投名状”便可允许他入伙。不料,林冲运气不佳,好不容易得到一个缴纳投名状的机会,偏偏遇到的是武艺和他不相上下的杨志。王伦见到杨志,立刻换了一副嘴脸,极为巴结,这种厚此薄彼的做法,大大刺伤了林冲的自尊。

经过这么一折腾,虽然林冲没能缴纳“投名状”,王伦也不好再为难林冲,只得允许林冲上梁山入了伙。但在王伦心里,始终对林冲心怀戒备,对待林冲一贯采取冷落和打压的态度。王伦对林冲的恶劣态度,就连石碣村打渔的阮氏三兄弟都了解得一清二楚。阮小二道:“先生,你不知,我弟兄们几遍商量要去入伙,听得那白衣秀士王伦的手下人都说道他心地窄狭,安不得人。前番那个东京林冲上山,怄尽他的气。王伦那厮,不肯胡乱着人,因此我弟兄们看了这般样,一齐都心懒了。”

王伦心胸狭隘、不能容人的恶名传遍江湖。连阮氏三兄弟这样曾经起意想要去梁山入伙的江湖好汉都打消了这个想法,宁愿在石碣村过着拮据局促的日子。这就意味着王伦不仅仅是得罪了林冲,得罪了柴进,在江湖上都流传着他的恶名,其实也就预示着,他这梁山之主当到头了。后来,即使林冲不火并他,也会有别的好汉火并他。王伦以自己蹩脚的言行注定了早晚被人火并的命运。

柴进第二任梁山之主晁盖为何会死于非命?

晁盖是个有政府身份的草莽英雄。他祖上是本县本乡富户,为他攒下不菲的家业,到了他手里,虽然算不上大财主,却依旧是个不折不扣的富户。

晁盖富裕到了什么程度呢?刘唐这个千里之外的陌生人慕名投奔晁盖,被步兵都头雷横给捉了,晁盖为了救刘唐,给了雷横十两银子;步兵都头雷横时不时带着士兵来晁盖庄上打秋风,晁盖都会安排酒食招待晁盖一行;阮氏三兄弟要离开晁盖家,晁盖出手就给了二十两银子。

如果换算成如今的人民币,晁盖给雷横的十两银子差不多相当于一万元人民币;给阮氏三兄弟差不多相当于二万元人民币,就两天工夫转手给掉三万元人民币。更何况,晁盖长年累月仗义疏财、结交江湖好汉,也就是说,保守估计,他每年赠给江湖上的朋友应该不下于二、三十万元一年。

晁盖是个不缺钱的主儿。

同时,晁盖有个政府身份,他是郓城县东溪村保正,也就是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村委会主任。由于这个政府身份,让他和郓城县的押司宋江,以及郓城县的两名都头朱仝和雷横都保持着密切的朋友关系。有钱又有这种政府身份,晁盖在郓城县无疑是个不好惹的人物。

除此之外,晁盖勇武有力,被江湖上的朋友送了个“托塔天王”的雅号;更令人敬服的是,晁盖仗义疏财,帮助过不少江湖好汉,使得他在江湖上威名赫赫,大家都尊他为江湖大佬。所以才会连刘唐和公孙胜这样远在他乡的江湖好汉都会慕名来投奔他。

晁盖原本应该过着很惬意的生活,但他偏偏选择听从吴用、刘唐和公孙胜的蛊惑,领头去劫了梁中书送给太师蔡京的生辰纲,使自己的人生突然逆转,不得不逃上梁山。又在林冲的鼎力相助下当上了第二任梁山之主。

令人遗憾的是,晁盖一失足成千古恨,他只是个仗义疏财的草莽英雄,却不是个当领袖的材料。当时的形势阴差阳错把他架到了他梁山之主的位置上,而他一如劫生辰纲时那样没有主见,对自己并没有清醒的认识,误以为自己能够胜任这梁山之主的位置。

倘若宋江没上梁山,晁盖或许还能依靠他的江湖声望维持下去。但偏偏是他为了报答当初宋江通风报信的恩德,把宋江救上了梁山。一山不容二虎,宋江心机深沉、深谋远虑、不择手段,明显是个不可多得的领袖之才,晁盖这梁山之主的光芒被宋江压制得黯淡无光。

宋江上梁山之初,晁盖诚心要让贤于他,但宋江条件不成熟,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接受。等到晁盖和宋江两人的影响力和光芒在梁山上此消彼长,宋江的影响力远远盖过晁盖的时候,晁盖心有不甘,便执意要带着人马下山攻打曾头市,想要挽回他失去的威严和影响力。

晁盖“不是个当领袖的料”的短板此时给了晁盖最后的致命一击:他对敌方曾头市的地形和实力没有任何调查和了解,自己行军打仗就连军师都没有带上,完全凭着一股子冲动就草率带兵前去攻打曾头市。

到了阵前又不听林冲的劝谏,轻易相信来路不明的两个和尚所言,就这样稀里糊涂掉进了敌方设置的包围圈,让敌方轻易用浸过毒药的箭射中面颊,当夜运回梁山后便毒发身亡。

如果说王伦之死是死在了心胸狭隘、不能容人,那么晁盖之死则是死在了自己遇事没有主见,让自己的人生走上了错误的道路,明明没有当领袖的能力和才干,偏偏坐着梁山之主的位置,才不配位,等待晁盖的早晚是难逃一死的命运。

晁盖第三任梁山之主宋江为何得以功德圆满?

与王伦和晁盖对比起来,宋江其实是最不想做梁山之主的人。因为他的志向本来就不在这里,他是典型的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读书人,认为读书人就应该以七尺之躯报销国家、报效朝廷,怎么能上梁山落草为寇呢?上梁山对他来说就是彻头彻尾的不忠不孝之举。

但为何后来宋江不但上了梁山落草为寇,还当上了第三任梁山之主,并且没有再像前两任梁山之主那样死于非命,而是带着梁山众人赢得了朝廷招安,实现了他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人生夙愿?为什么三任梁山之主只有宋江得以功德圆满呢?

宋江上梁山既是现实所逼,也是理想所诱。

先说现实所逼。

宋江本来好好地在郓城县做着押司,只因一次意外帮助了由东京流落到此地的阎婆惜母女,阎婆惜母亲被陷入绝境的日子吓怕了,眼见宋江不但仗义疏财,也是郓城县的风云人物,就想法子托媒婆找到宋江,让宋江包养了女儿阎婆惜,从此她们母女便有了依靠。

也是怪宋江自己一时疏忽,他把梁山晁盖给他的书信和金子都忘在阎婆惜那儿,被阎婆惜拿着来要挟他,宋江一怒之下便杀了阎婆惜逃亡江湖。后遇大赦,主动回乡投案,便被刺配江州。即便是到了这个时候,宋江依旧是不肯上梁山,认为这是不忠不孝之人才会有的举动。

直到在江州被黄文炳陷害,告他题写反诗,最终被黄文炳和江州知府蔡九联手判处他择日斩首。幸亏晁盖重义,带人劫了法场救下了他。宋江的人生走到这里,除了上梁山已经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了。

再说理想所诱。宋江矢志不移的夙愿是要建功立业、报效朝廷,被逼上梁山之后,反倒为他打开了实现人生夙愿的另一条通道:宋江想以梁山为施展抱负的人生舞台,把梁山经营好,做大做强,让梁山强大到朝廷都感到威胁,从而迫使朝廷招安梁山,那么,宋江就可以带着梁山众人实现华丽转身,由梁山草寇摇身一变成为朝廷官员。

宋江上了梁山之后,以他无人能及的声望、极富心机的手段和深谋远虑的谋略,轻松架空梁山之主晁盖,无形中迫使晁盖自取灭亡,宋江则在众人推举下名正言顺地成为第三任梁山之主。

宋江作为第三任梁山之主为何能够功德圆满呢?

首先在于宋江对梁山定位准确。梁山在王伦时期和别的山寨没多大区别,也就是个打家劫舍的土匪窝而已;梁山到了晁盖时期有了改进,晁盖把梁山定位为“劫富济贫”的聚义之所,吸引了一批江湖好汉投奔梁山;到了宋江时期,梁山打出了“替天行道”的大旗,意味着梁山由朝廷的对立面走向了朝廷的忠实拥护者,凡有贪官污吏、土匪恶霸,梁山就替朝廷出面惩治他们。

其次在于宋江为梁山找到了最佳归宿。王伦时期的梁山只不过是个土匪窝,而且也没有多少能人,很容易被朝廷剿灭;晁盖时期的梁山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也还是朝廷的对立面,而且实力有限,朝廷仍然随时可以派兵剿灭;宋江时期的梁山强大到朝廷数次征剿失败,迫使朝廷不得不改用招安的策略,而这也正是宋江最终的心愿。

宋江之所以没有重蹈王伦和晁盖的覆辙,并得以功德圆满,是因为他有无人能及的江湖声望,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有高明处事的手段,有高瞻远瞩的谋略,既赢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又吻合了形势发展的实际。

宋江结语

王伦与晁盖之死,并没有暗藏什么玄机,他们完全是死于自身严重的弱点;而宋江的成功,则完全是基于自身的优点。也就是说,王伦与晁盖都不是当领袖的材料,偏偏当了领袖,才德不配位,最终只能葬送他们的人生乃至性命;而宋江的才德足以胜任梁山之主这个位置,自然能最终获得胜利、功德圆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