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八八戰略”實施15週年。2003年7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總結浙江經濟社會多年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八八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爲浙江發展擘畫了宏偉藍圖和總綱領。

  15年來,歷屆杭州市委市政府堅決貫徹落實“八八戰略”,堅持一張藍圖幹到底,團結和帶領全市人民開拓創新、砥礪奮進,全面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動各項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杭州在全省的龍頭地位不斷鞏固,在全國的戰略地位日益增強,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持續提升。

  爲進一步推動“八八戰略”再深化,改革開放再出發,杭州市網信辦、都市快報聯合推出“‘八八戰略’在杭州”主題網絡報道。走進企業單位、鄉村基層、創業園區,採訪大學生創業者、企業骨幹、公司員工等,用“文字+圖片+視頻”形式,講述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展示“八八戰略”在杭州的生動實踐。

  “‘八八戰略’在杭州”系列報道之八·文化遺產保護篇

  前幾天,我在良渚博物院裏聽了一場很有意思的講座,說的是五千年前的良渚人,都喫些什麼。

  負責講的,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員武欣,她在良渚負責植物考古。

  植物考古,在武欣看來,是一門研究“植物與人之間的關係”的學問。小到一種元素,大到一粒種子或者是果核,通過分析這些植物,可以摸索人類歷史發展的腳步。

  那麼,通過植物考古,我們可以知道,五千年前的良渚人都在喫些什麼?武欣說,比如稻米。

  良渚古城遺址,莫角山西坡挖出的曇花稻穀——記者 朱丹陽 攝

  2010—2012年,在莫角山東坡一淺坑中,發現大量炭化稻米,經分析,約有2.6萬斤。

  2017年,池中寺遺址再次發現炭化稻米堆積,保守估算,至少存有20萬公斤。

  從五千年前的炭化稻米中可以推測,這是良渚古城的一個糧倉失火後留下來的。

  良渚古城遺址,鍾家港挖出的稻穀——記者 朱丹陽 攝_

  20萬公斤,這麼多的稻米,說明良渚古城內糧食的存儲量很大。這也是有依據的,良渚先民生活在太湖流域,這裏是水網密佈的沼澤平原,氣候溫暖溼潤,恣意生長的水稻自然成了他們的主要食物之一。

  那麼,當時的良渚先民除了稻米,還喫些什麼呢?

  良渚莫角山遺址,鍾家港挖出的酸棗——記者 朱丹陽 攝_

  山上的野生柿子、桃子、黃梅、橡子、南酸棗、葡萄、李子、杏子,水裏生長的芡實、菱角、蓮子,都是良渚先民的食物。

  還打漁打獵。當時的食譜構成,是稻米、採集果實和漁獵動物,各佔三分之一左右。

  良渚古城遺址,鍾家港挖出的桃核——記者 朱丹陽 攝

  村落周圍湖泊、沼澤很多,還有古海灣,抓魚很方便,從考古發現看,良渚先民食用的水產品主要有鯉魚、鯽魚、鱧魚、青魚、鱉、龜、蟹、蜆、螺螄、蛤蜊、河蚌等。

  也會捕食動物,有梅花鹿、水鹿、麋鹿。喫完鹿肉,骨骼留下有大用,來製作髮簪或漁叉。

  想了解良渚

  良渚博物院是好地方

  對於杭州這座城市來說,“良渚保護申遺”顯然是一件大事——它也是杭州彰顯歷史文化名城特色、建設世界名城的一項重要內容。

  對於整個中華民族來說,“良渚保護申遺”的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今年年初,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正式推薦“良渚古城遺址”作爲我國申報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項目,若申遺成功,其將成爲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最有力的實證。

  爲保護好良渚遺址,近年來良渚古城申遺範圍內已相繼廢止老104國道(祥彭線)、杭生路的通行功能,大大減少了過境交通對遺產區的負面影響。

  今年,良渚遺址遺產監測中心投入使用,建築面積約1500平方米,負責開展良渚遺址日常監測管理,建設實施良渚遺址監測預警體系等工作,是今後良渚遺址遺產監測管理的重要平臺。

  今年8月,良渚遺址監測預警系統全面建成並正式投入使用,開展遺產監測的數據和網絡建設,初步構建起土遺址病害動態監測預警體系,相當於給良渚遺址保護裝上一個“天眼”系統!

  杭州市民想了解良渚的話,可以常去良渚博物院。

  今年6月,良渚博物院在改造後重新亮相,展示了最新的考古成果,比如良渚古城、外圍大型水利系統等重要發現都在近10年間。

  以前展品有300多件,現在多了一倍,共展出文物600餘件(組),用的展櫃都是低反射玻璃,讓參觀者拍攝文物時,可以不拍到自己的影子。

  還有黑科技,用了大型油畫、3D打印的場景復原、VR技術、數字多媒體等技術,力求立體全面清晰地闡述良渚遺址是什麼、良渚文明有什麼。

  還有像遺址是如何被發現的,讓觀衆形成對良渚文明的系統性理解,能更好地理解良渚文明。

  記者 劉雲 攝影 江玥 編輯 王海峯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