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五千五百年前,一座繁華的古老都市位於今天中國的長江下游三角洲。 這裏有一條道路可以穿過高聳的城牆進入內部,你可以選擇步行進入,但大多數人都是通過錯綜複雜的運河網絡乘船旅行。 在這座城市的中心是雄偉的宮殿綜合體。 那裏還有巨大的穀倉和精心修建的墓地,而供水系統則是通過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水壩和水庫所控制。

居住在這個城市的文明今天被稱爲良渚,統治着周圍的沖積平原近1000年,他們的文化延伸了數百公里範圍的農村。然後大約4300年前,良渚文明迅速衰落,其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被遺忘了。只是在過去的十年內,考古學家纔開始揭示它在世界歷史中的真正重要性。。

考古學家的驚人發現表明,良渚文明是東亞歷史上最古老的以國家爲基礎的社會,其基礎設施甚至可能已經超過數千裏之外的位於華夏西面的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成就。

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學的弗農·斯卡伯勒說:“從我的觀點來看,在水資源管理方面,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具有如此重大的紀念意義,或者說良渚文明針對水資源的管理方式,在歷史上出現地是如此之早。它是人類史上最重要的章節之一,文明的誕生,可能需要重寫。”

1936年,在杭州附近的浙江省西湖博物館工作的施昕更先生髮現了長江三角洲消失的古代文明的第一個證據。 他把這個地方命名爲良渚,是以附近的一個小鎮命名。 但是他發現的黑陶人工製品最初似乎並不引人注目。 直到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良渚遺址纔開始引起人們更大的興趣,考古人員首先是對這座古城內外的一些墓地進行了挖掘。

雖然許多墓葬都相當簡樸,很少有隨葬品,但有些墓葬中卻藏有數百件美麗的玉器,其中包括中國最早的標誌性的叢禮器皿和精美的雙碟。許多器皿上雕刻着一個戴着巨大羽毛狀頭飾的男子形像,該男子似乎正騎着一個巨大的長着尖牙的怪獸,他們或許與神話或宗教故事有關。墓穴中還存有儀式斧,吊墜和飾板,飾板上面描繪的都是同樣的神話人物,它似乎是戴在頭飾上。

這些器物以前被認爲是在更晚的時期出現,大約從公元前1046年的周朝開始,但現在它們出現在一個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的墓地裏。它是表明良渚可能是一個複雜社會的第一個跡象,工人們創作昂貴且費時的藝術品,而社會精英們有足夠的錢來購買這些藝術品。

受到這些發現的啓發,後來的挖掘工作在古城中心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土製平臺。它高9米,佔地30萬平方米。這個平臺上的殘留物表明用木頭和竹子建造的建築物過去組成了一個大型宮殿建築羣,研究人員將其命名爲莫角山。後來又發現了城牆的跡象,城牆寬超過20米,附近伴隨着城牆內部和外部的護城河。那裏的食物也很豐富:城市的一個坑裏有一萬多公斤來自當地糧倉的大米。

2017年12月,一篇重磅級文件全面揭露了良渚文明水利工程的先進程度。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帶領的團隊,結合衛星攝影,取芯和挖掘,發現了一系列建在沼澤地上的堤壩,它們用來控制沖積平原的洪水,還有六個“高壩”建在更上游,在周圍羣山的腳下創建了水庫。

這些大壩共同控制着超過10,000公頃水域的水流,並能夠阻擋近65億立方米的水的流動。碳測年以及對在堤壩附近發現的玉器的分析表明,其中一些水壩在5200年前,也就是良渚存在的初期,就已經開始運作了。而且這些水壩經久耐用,秋塢大壩至今仍在使用。

除了讓良渚的居民在暴風雨過後灌溉稻田和控制洪水外,水庫還爲51條水道提供水源。這些運河由天然河道和人工溝渠製成,全長約30公里。劍橋大學的科林 · 倫弗魯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劉斌在2018年的論文中指出: 小鎮內部的交流肯定主要是通過船進行的; 這是一個運河和道路並存的小鎮。 也許中世紀的威尼斯是最接近的比較對象,或者在良渚文化數千年後上海附近出現的遊人如織的水鄉,也可以用來對比。

運河系統也被用來從附近的山區向下運輸建築材料,包括木材和岩石,並通過八個水門進入城市。 例如城牆的地基似乎來自北面的山區。 2017年一篇論文的合著者,倫敦大學學院的莊以傑說:這些石頭本身並不是用工具造成物理破壞所開採的,而是從表面採集的。

當有關良渚的研究仍在不斷進展時,中國其它地方的發現表明,中華文明的崛起是一場更廣泛的社會和文明進步的一部分。 最近的考古學研究表明,從5000多年前開始,許多定居點出現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以及現在的四川省和黃河下游沿岸。 一些城市,包括長江中游的石家河,面積大到需要有組織的勞動力來建造護城河和城牆。

牛津大學的傑西卡·羅森說: “ 良渚是迄今爲止發現的古代最大的城市,但是你同樣會發現其他城牆環繞的城市中心。在中國的一些地方,不僅僅是玉器,還有幾種陶瓷製品的工藝水平都很高。這些地點之間將會有所聯繫通信,較大的定居點將會作爲當地經濟文化交流樞紐。 例如良渚文化影響力可以在100公里以外的農村地區找到。

這與中國歷史的傳統觀點截然不同。大約一萬年前開始出現小型水稻種植社區。然而直到最近人們還是一致認爲,中國的第一個具有正式政治制度和複雜社會組織的國家組織,是在3600年前隨着中原商代的興起而出現的,但倫弗魯和劉在遺址進行了大量的考古研究後認爲,遠在東南方的良渚,比商朝要早1700年前就出現了國家社會的特徵。

首先是人口規模。 劉斌的團隊估計,這個數字的峯值在22900到34500之間,比任何早期的華人定居點大許多倍。 此外,還有明顯的證據表明存在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比如富人和窮人墳墓之間的巨大差異。 最後,還有公共工程的宏大規模,包括城牆的建設,莫角山平臺和宮殿綜合體,以及複雜的水利工程。

當你考慮到這個城市的居民沒有馱畜,比如馬或驢,或者用來拉犁的牛的時候,這項建設工作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一切都依賴於人力勞動,因此關鍵在於組織這些勞動力。劉的團隊估計,僅建造這些大壩就需要移動大約290萬立方米的土,這需要3000名工人用8年時間才能完成。 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只有在一個有着中央組織和計劃的複雜社會中才能完成。

即使在全球範圍內,良渚的水利設施也是真正具有開創性的。中東通常被認爲是文明的搖籃,少數城市社會,如美索不達米亞的 Tell Brak 和 Uruk,出現在公元前4000年。 這些城市已經開發了水管理技術,但是他們的工程規模和複雜程度都不如良渚。

在良渚只是目前還是有一個令人遺憾的缺失。到目前爲止,考古學家們未能找到清晰的書面證據,而書面記錄有時被認爲是建立完整的國家社會的前提。但是在陶器和玉器上發現的某些符號可能並不僅僅是裝飾性的。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的張春風(音譯)說,它們有一些語言特徵。 到目前爲止記錄在案的656個符號中,有些在形式上是高度標準化的,許多富人形象經常出現在不同地點的某些人工製品上,例如陶器的腿部或嘴部。 這意味着它們可能有一致的含義。

希望有一天我們可以找到一塊相當於羅塞塔石碑的東西來破譯良渚的那些符號。 即使沒有這樣一種東西,這種文化也可以與其它非常早期的社會相媲美。 通過進一步的研究,良渚甚至可能闡明導致人類發展複雜的城市社會的過程。 隨着羣體開始聚集在田地周圍從,狩獵採集者到農耕生活方式的轉變是建立早期定居點的一個已知的力量。 最終農民集中了資源,協作與合作增加,社區也增多了。 但是是什麼推動一個社會實現向擁有更先進技術、建築和政治的大型城市中心的最後一躍呢?研究人員認爲環境不確定性起着核心作用,爲了對抗乾旱澆灌稻田才促成了水利設施的建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