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刺蝥(洋辣子)螫了後,你該怎麼辦?

“一夜無眠。右手食指和無名指的第一關節處,手背,被羊拉子蟄了!刺痛,火辣辣的疼。傷處往外滲組織液。無法沾水,沾水更疼。按照網上提示,用濃鹽水浸泡清洗一次,清洗過程疼痛難忍。求靈藥靈方。” ​​​​

友人段鋼兄,不久前被洋辣子叮咬,疼癢難受。段兄乃帝京名士,大戶人家子弟,自小沒喫過洋辣子的苦頭,不知被螫後如何處置,於是按網上提示,鹽水浸洗,不曾想更加癢疼,遂上網求助。

雖說是多年老友,我還是很“不屑”地回應說:“被洋辣子咬了口就嘰哩哇啦,想想革命年代的老虎凳辣椒水……”

一邊奚落老兄弟,一邊我還是給他開出了救急的藥方,這些藥方,可都是被洋辣子咬出來的經驗之談——要被咬多少次,才能牢記這些救急方子多少年啊。

與帝京富養的段鋼兄不同,我是從小就挨洋辣子螫的,小時候臉上、脖子上、手上、胳膊上、腿上,背上、甚至眼皮上,都沒少捱過洋辣子螫咬。

不過,洋辣子是北方對刺蛾的俗稱,我是讀書才明白,北方人所謂的洋辣子,原來就是我們江南人口中的“刺蝥”,也是許多人口中的毛毛蟲的一種。

我不知道北方人爲何叫刺蛾爲洋辣子,我所知道的物事,帶“胡”字的,多是漢時經西域傳入中國的;帶“番”字的,多是美洲產物明時經南洋傳入中國,帶“洋”的,多是晚清民國從西洋傳來的,比如洋釘洋火洋油等等。這刺蛾,顯然不是晚清民國傳入的,爲何叫洋辣子,我不解——當然“辣子”所指意我明白,斷不如我江南故鄉,叫刺蝥來得直接,與學名刺蛾接近,而“蝥”字,常指有毒之蟲,從音來說,“蝥”“毛”相近,也與刺蛾身上毛刺吻合。所以,刺蝥之名,形意音皆近,中外古今通喫。

豆瓣刺

刺蝥也罷洋辣子也罷,其實是總稱,通稱。我們小時候,刺蝥有多種,從顏色看,有青色的褐色的等等,從形狀看,有長條的,也有近似圓的——近似圓的,江南俗稱“豆瓣刺”,其形如蠶豆豆瓣,色澤如青葉,多貼在葉子的背面,通常不易發覺——這大概是進化的結果,天敵也不易發現它們。

刺蝥的殼掛在樹枝上,呈橢圓形,蛾衝破殼出來後,這客有個口子,從樹上掰下來,不弄破它,把殼裏的贓物去掉,可以當口哨吹,是一個天然口哨。我小時候常玩。

刺蝥喜陰,對強光,熱有本能的抗拒,這也是它們多藏在葉子背面或者躲在葉子下的原因所在,當然,刺蝥也怕水,夏天雷雨過後,會看到很多刺蝥被大雨打下,就在水坑裏掙扎待死。

像我這樣出身江南農村的人,自會走路,就可能開始被刺蝥螫咬了——哪怕你在家裏,家人帶回來的菜葉菜梗上,就可能潛伏着刺蝥;稍大一些,無論是去自留地上尋菜,採黃瓜茄子豇豆都可能會被刺蝥咬螫,採嫩大豆也會遇上“豆瓣刺”……至於折楊柳插扦,或者做草帽柳笛,擼楊花,最易被刺咬,楊樹柳樹上刺蝥最多,各種刺蝥都有;去打棗子,也易被刺蝥咬螫——棗樹上青的褐色長條刺蝥,還有棗葉上躲着的豆瓣刺,都特別多;楝樹葉子上也有豆瓣刺……

反正,到處可能遇着刺蝥,你不知道在那兒會遇上它們。就是出門玩耍,樹上都會掉刺蝥下來,掉在脖子裏,就是一口,馬上紅腫,疼癢難受。

雖然防不勝防,但被刺蝥螫咬多了,人們總是能總結出一些救急經驗來。這些經驗,既有一代代口耳相傳的,也有後來新近發現的,而我都親身體驗過。

被刺蝥咬螫後,千萬不要手撓,越撓越癢,可能還會發炎。

緩解之道,第一種,儘早用膠布粘被咬的部位,一粘一撕,實際上是用膠布把刺蝥的刺粘拔出來。過去的膠布與現在的不太一樣,粘黏非常有力,通常,我們會看到原來乾淨的膠布上有細毛,這就是被粘拔出來的刺蝥的刺。刺一旦被拔出來,疼癢紅腫很快就消去了。此法我們也常用在被蜜蜂螫後。

第二種,就是用肥皂塗擦被螫處。肥皂的鹼性正好可以減輕刺蝥毒的酸性,多擦塗幾次,可以起到類似消炎作用,緩解疼癢。當然,我認爲肥皂好過香皂,我小時候只有肥皂啊。

第三種就是塗牙膏。牙膏裏所含的物質是不是也可以中和刺蝥毒的酸性,我不知道。但塗牙膏後,被咬的地方感到清涼,至少心裏上是舒服的。直到今天,我被蟲咬後,還常常喜歡在患處塗上牙膏,而不是風油精之類。很管用。

這兩種方法,其實應該是很晚才發現的,因爲膠布和肥皂,鄉村都是很晚才能使用的。

在沒有膠布和肥皂之前,或在膠布和肥皂暫時無法取得的情況下,被刺蝥咬了怎麼辦?

這就是更土更古老的方法,植根於民間信仰,而非科學。

第一種就是把咬你的刺蝥幹掉,碾死,把它的體液塗抹在被咬處。我一直不知道這樣做的根據是什麼,後來自己揣摩,大概跟人類隱藏得天然的報復心有關,被叮咬後殺死它們,有一種殺戮鞭屍的快感,而把它們的體液塗抹在受傷處,則更像古老的儀式,我不知道是否真的有用,但至少對我而言,有一種心理心裏撫慰。所以,我小時候及時用了膠布,也會這樣幹。

第二種就是用尿洗被叮咬處。用清水洗被叮咬處,確實會感覺更難受,前不久我在甘肅被蕁麻草紮了也一樣。而尿液清洗患處,卻不會有清水清洗後的疼癢麻感。這種方法,與前一種用刺蝥的體液塗抹類似,都是古老相傳的做法。據說用尿液清洗,也是中醫方子。我不清楚誰發現的,但查《本草綱目》,被蕁麻草刺了用尿液清洗,倒是有案可查的。

第三種法子,是我自己發現的,沒有人教我。被刺蝥咬後,我有時也會用泥土擦患處,或者用河泥敷患處,過一會再洗掉。有沒有管用,我記不得了,反正,小時候,被刺蝥咬得太多了,這樣做法也沒少用,至少也是一種自我安慰吧。

像我這樣的人,可以說是被刺蝥螫咬長大的,從未因被螫而求醫,都是上述諸方,自我救濟。

這些方法,儘管土法子,不盡科學,不盡衛生,但有效纔是硬道理,對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