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跟晏然的父親談到孩子的問題時,老師直道:“您這孩子屬於外向躁動型的,這時候就該少去學那種可能會讓這種性子更加擴散的東西,能學點讓性子收的住的可能會更好,比如書法等。當然,不管孩子是屬於這兩種中的哪一種,我覺得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孩子最好是在有一定的讀書底蘊,文化底子後再去學有餘力的擴充其他方面,這樣才更符合人認知和學習的發展規律。

晏然的父母給晏然報了很多補習班,課程從平時到週末幾乎全部排滿。然而,一學期下來,他的學習並沒有多少好轉的氣象,給老師的感覺反倒是在原地踏步,甚至更不如從前。

老師去晏然家裏走訪瞭解實情後,才知道他爸媽對孩子的學習完全沒有一點自己的主見,他們以爲有錢把孩子全託付給商業性的補習班和培訓班,就萬事大吉。

每次帶着孩子去聽那些機構辦的體驗課,一聽完,只要孩子喜歡,他們就給報,他們以爲順着孩子這所謂的“喜歡”就可以更貼近孩子的興趣,孩子學起來就更輕鬆些。殊不知如今的諸多盈利性教育機構他們玩兒的都是套路,體驗課跟日後的上法大多都不一樣且不說,更爲險惡的是,如今在教育這個行業藉着“老師”的幌子,做着遠離教育本質的勾當的佞人實在太多,他們的出發點從來都是利益。他們有專門的團隊鑽研兒童心理,對於“怎樣上課才能吸引孩子,讓孩子喜歡”等問題了如指掌,跟這些營銷人打交道,孩子哪有什麼分辨能力和抵抗能力?別說孩子,即使是一般心地淳厚的成人,遇到這樣一羣絕頂狡猾的傢伙,都只能乖乖入套。

跟晏然的父親談到孩子的問題時,老師直道:“您這孩子屬於外向躁動型的,這時候就該少去學那種可能會讓這種性子更加擴散的東西,能學點讓性子收的住的可能會更好,比如書法等。假如是一個性子很內向的學生,我也會建議他父母儘量讓他學一點稍微向外一些的科目,比如讀經時我會提議他先多讀《孟子》,而不是《中庸》。中醫裏面重視人體的陰陽平衡,其實人生的其他方面也多是可以以依此類比的。

當然,不管孩子是屬於這兩種中的哪一種,我覺得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孩子最好是在有一定的讀書底蘊,文化底子後再去學有餘力的擴充其他方面,這樣才更符合人認知和學習的發展規律。書多讀一些,能讓心隨時隨地都靜得下來,——其實能讓心靜下來的東西遠不止讀書,其他的很多東西也能讓心靜下來,只是對於孩子來說,多讀一些書帶給他的這種靜更容易獲得些。讀書修來的這種靜相對而言,也更夯實,更有利於他融會貫通地理解其他科目。大畫家齊白石當年畫畫得很好的時候,胡沁園說他技法是有,卻缺少神韻,畫上所題的詩,也拙笨得很。從那以後,齊白石就不再只專攻畫技,而是沉下來讀了大量的書,從唐詩宋詞到《漢書》,《史記》,他說他在書中學到的東西遠遠超過他在畫中學到的。書讀到一個臨界點後,很多東西即漸漸然被他悄然貫通了,他的畫跟着就昇華到了另一種全新的境界。他漸漸能領悟到什麼是真正的‘師造化,師自然’,他的畫寫滿‘樸素’,‘天趣’。後來,他自己說:‘我詩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畫第四。’

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不器’,不器則通。而要做到‘不器’,首先還是得多讀書,多讀一些有營養的書。多讀書,即是磨刀錯鋸,這個東西上山後是絕對不會耽誤砍柴工的。相反,它更多的還能讓一個人事半功倍。有了這個厚實的讀書底蘊,文化底子後,他就能把自己認識得更清,把自己立得更強,把自己更新得更徹底,他就慢慢會從心底裏知曉他真正喜歡什麼,身心上這無價的能量和精力最適宜於向哪個方向揮發,揮發時既能保證用在刀刃上,又能令自己暢神,從心,——有了這些,再去學其他的東西,無不勢如破竹,一通百通,一達百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