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事君說

  淺 顯 有 趣 的 深 度 藝 術 美 學 幹 貨

  今天說說啓功先生。

  啓功先生在我們腦海裏的故事,都是跟書法有關,大家都知道他是個大書法家。

  他在文革時,寫的大字報,因爲字寫的太好了,所以白天貼上去,晚上就被人偷走了。革命小將白天批鬥他,晚上偷偷上門求教啓功體怎麼寫。

  九十年代,全國人民都想向他求字,粉絲們圍追堵截,啓先生高掛免戰牌“啓功冬眠,謝絕參觀,敲門推戶,罰一元錢”,然而這字條就貼了一天,就被熱心粉絲給從門上揭走了……揭……揭走了……

  冬眠又何妨?有人跑到他家門口假裝自己是外地來的忠誠粉絲,甚至撒謊說自己家裏老父病重,就想求一幅啓先生真跡。

  想要讓他題字的報紙、刊物,機關,知道啓先生拿錢是擺不平的,就找北師大的學生當線人,逮準情報,哪天在家,直接上門。上門還不行,有一位要給自己報紙題報頭的編輯,當場背出啓先生的《論述絕句百篇》中的幾首,感動了啓先生,纔要到題字。

  啓功的書法仿品擺滿琉璃廠,潘家園,啓功看見了說,恩,你寫的比我好。

  無數的學校,商場,大樓都來求啓功的字,如今的北京經常看見啓先生的題字,最後,電腦字庫裏面還有專門的方正啓功體。連德雲社寫家譜的時候也使用了啓功體。

  這是德雲社家譜,不是海底撈菜單

  但是,啓先生並不只是一個書法家,他的正職是古典文學教授,也是書畫鑑定的權威,還是書法理論大師。

  他不僅僅是會寫字,也不僅僅是皇室子孫,更不僅僅是一個愛笑的好玩兒老頭。我們都喜歡浮光掠影的那一面,而忘記了他深刻的根基,他的學者身份,他在書齋裏鑽研的幾十年歲月。到底是什麼樣呢?

  啓功先生的書房

  今年嘉德秋拍“浮光掠影——啓功先生舊藏”出了一批啓功先生家裏壓箱底的寶貝,看了這些藏品,你可能纔會知道,原來啓功是這樣煉成的。

  啓先生的讀帖筆記寫了什麼?

  嘉德古籍2018秋拍這批,裏面最有意思的是一批啓先生舊藏的碑帖影本(多數帶啓功先生親筆批註),可稱爲“啓功批校本”。

  碑帖在收藏界被稱之爲“黑老虎”,不光因爲它是黑底白字的拓本,更多地是指裏面包含的學問太深,要破譯其中奧祕,必須有觸類旁通的綜合知識,可以說是收藏界鄙視鏈的頂端——價格也高,知識門檻也高。

  而啓功對於書法、文學、歷史都有深厚造詣,所以他能在“黑老虎”當中遊刃有餘,“學書別有觀碑法,透過刀鋒看筆鋒。”

  作爲大學者,書法理論家,啓功先生自然也收藏了很多碑帖,80 多歲,還到嘉德拍場上買碑帖。

  但是啓功先生不是隻收藏碑帖善本,因爲畢竟他是學者,不是藏家。作爲學者,更重視的是書中內容,所以啓先生也有很多重要碑帖的影本收藏

  這些影本多爲石印版、珂羅版,本身價值不如原拓高,但是先生收藏碑帖的宗旨,不是爲了升值,而是爲了深入研究和臨習書法,“是考校者之藏,非好事者之藏也。”

  雖然是民國和解放後的石印本、珂羅版影印本,可先生對它們的重視程度不下於原拓。甚至,從研究意義上,這些資料甚至比原拓更重要。因爲珂羅版字帖相對容易得到,先生也更放得開,直接把很多研究的心得感悟寫在碑帖上。

  我們來選幾件批註本看看,啓先生的讀書筆記,都寫了什麼?

  

  Lot 1702

  啓功 題跋

  舊拓五代楊少師法帖5種影印本

  1937年中華書局珂羅版影印本

  1冊紙本

  

  有比較版本優劣的 。比如《舊拓五代楊少師法帖 5 種影印本》,這一本書中有很多眉批,比較各個版本的優劣高下。啓先生髮現有的刻帖是真本,有的是摹本,鑑賞印都是假的,有的是刪節本,比如三希堂刻石的時候把跋文刪去了,導致無法解讀。

  

  Lot 1710

  啓功題跋

  聖教序墨皇本影印本

  民國間徐世章珂羅版私印啓功手裝本

  1 冊紙本

  鈐印:啓、簡靖堂圖書印

  

  有考證真跡底本下落的 。

  《聖教序墨皇本》影印本,底本是民國徐世章舊藏。啓功不僅把這個帖子和另一個版本週芝臺本進行對比,還追查到了兩個底本的下落,一個在天津博物館,一個已經流落海外。

  

  Lot 1724

  北宋麓山寺碑曼陀羅室藏本影印本

  1914 年上海有正書局珂羅版影印本

  1 冊 紙本

  

  還有見證收藏家情誼的 。

  比如這本《北宋麓山寺碑曼陀羅室藏本影印本》,它的底本最早是著名收藏家趙聲伯的藏品,這個影印本也是趙聲伯贈送給碑帖收藏家張效彬的,後來輾轉歸了啓功先生。

  而趙聲伯收藏的原本在民國時輾轉流入日本,由日本收藏家三井氏收藏,後來被水淹,成了一塊紙磚,無法揭開。

  1992 年,啓功先生訪問日本,日本二玄社高管向先生請教對策。啓功先生找到北京琉璃廠高手張明善精心修復,最終經過重新裝裱,這塊紙磚獲得重生。

  二玄社按修復後的原版將其發行,在書法交流史上增添了精彩一筆。

  

  Lot 1706

  啓功 題跋

  唐張旭草書古詩四帖影印本

  1961年文物出版社出版

  1 冊紙本

  鈐印:啓功之印、簡靖堂圖書印

  

  《古詩四帖》的題跋最能體現先生反覆推敲的精神。

  這個帖收藏界最初傳說是謝靈運寫的,後來董其昌認定這個作品是張旭的手筆,其理由是“狂草始於伯高”。

  但是啓功在拿到《唐張旭草書古詩四帖影印本》之後,經過反覆研究,對董其昌的結論表示懷疑,他從中找到了很多疑點,比如帖中“北闕臨丹水”,不符合五行裏“火紅水黑”的常識,而是由於避宋朝皇帝的諱,將“玄水”改爲“丹水”,從而判定《古詩四帖》爲宋朝人所寫。

  所以,這些碑帖是啓功先生的書法資料,鑑定資料,而啓先生作爲學者,他的見識與眼力是通過這樣一本本資料積累起來的。

  對這些“老師”,啓功先生也有特別的致敬方式。他平素對文房四寶,一概不講究。他喜歡用衡水地區一個小筆廠做的毛筆,當年才7分錢一支,一次訂上100支,這回拍場上還有他用過的舊筆。

  

  Lot 1740

  啓功舊藏毛筆舊制105支

  提要: 此件內含啓功舊藏吟詩秋葉黃毛筆一盒五支、自用毛筆一百支。

  啓功先生一九九三年作文《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文中有一段溥心畬用筆的描寫:“心畬先生好用小筆寫字,自己請筆工定製一種細管純狼毫筆,比通用的小楷筆可能還要尖些、細些。管上刻‘吟詩秋葉黃’五個字,一批即制了許多支。曾見從一個大匣中取出一支來用,也不知曾制過幾批。先生不但寫小字用這種筆,即寫約二寸大的字,也喜用這種筆。”先生依照溥氏毛筆原樣,在九十年代請山東筆工重製一批,每五支一套,上刻“吟”、“詩”、“秋”、“葉”、“黃”五字。啓功先生作書,常不擇紙筆,先生最愛七八十年代河北衡水所出羊毫條幅,即所謂麻制筆,即在羊毫中加麻者,稱之“筆襯”,筆則更加靈活。此筆當時極爲廉價,七分一支,先生曾購上百餘枝使用,此一百支中有十支爲先生未用留存者。

  尺寸不一

  

  但啓先生對這些碑帖“老師”可是寵的很,不管是複製品還是真品,都精心收藏。

  

  Lot1703

  啓功 題跋

  晉唐二妙影印本

  20世紀60年代文物出版社坷羅影印啓功手裝本

  1冊紙本

  鈴印:簡靖堂圖書印、啓功之印

  題簽:晉唐二妙。王獻之鴨頭丸帖、釋懷素苦筍帖合訂。一九六五年五月十一日晨,小乘客手裝_

  

  1965年文物出版社珂羅版影印的《唐懷素論書帖》和《晉王獻之鴨頭丸帖》,這兩本書現在放在收藏市場上也不過幾百元,不算稀罕物。

  但是當年啓功先生收到這兩本字帖,自己動手把它們重裝成一本,取名叫做晉唐二妙,親筆題跋寫了一段考證不說,還把字帖的封面換成了乾隆年間的高麗箋紙。

  如今單這紙的價值就遠遠超過了字帖了,老人家的用心,是因爲裏面的文化稀罕,而不是因爲這件東西稀罕。這纔是學者的態度!

  

  1716

  啓功 題跋

  趙孟順絕交書影印本 1937年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坷羅版影印本

  1冊紙本

  

  更難得是,這些字帖上的題跋,往往是啓功平時作品上很難見到的蠅頭小楷。比如趙孟頫絕交書字帖上的小楷,是先生25歲時候寫的,外面那麼多氣功書法,但很少見到對於研究啓功書風演變,非常有價值。

  臨帖:臨誰像誰,還是臨成最好的自己?

  觀千劍而後識器,看了那麼多碑帖,啓功先生自己書法的路子是什麼呢?

  他寫過自述詩,“先摹趙董後歐陽,晚愛誠懸竟體芳。”也就是先學趙孟頫、董其昌,後來學歐陽詢,晚年開始學誠懸,也就是柳公權。

  啓功論書絕句之自述詩

  我們知道,很多人學書法從柳體入門,但是從宋朝以來,柳體名家卻非常少。常有人說,學柳體難寫出來,卻容易寫死。

  爲什麼柳體容易寫死?因爲在歐、顏、柳、趙四大家裏,柳體是最講究法度的,也是技法最完備的,要想在楷書技法上超越唐人,特別是超越柳體,基本上是不可能。柳公權都寫成這樣了,你能寫成啥樣?

  也正因爲如此,宋朝人知難而退,另闢蹊徑,我楷書寫不過你唐人了,不跟你玩了,咱不尚法而尚意了。

  但是啓功上了年紀之後偏偏轉向柳體,挑戰不可能。

  他喜歡臨帖,他說臨帖好比京劇演員吊嗓子,是基本功,每臨一遍就自然會有提高。他臨柳公權的《玄祕塔》,先後臨過十多遍。

  嘉德此次專場出現一幅 6 米長卷《反經箴》,也是啓功先生臨柳公權。《反經箴》是清代書法家王虛舟收集宋拓玄祕塔的字,然後拼成的一篇文章。在民國時期,印成了一本珂羅版字帖。啓功臨帖就是根據這個本子。

  

  Lot 1737

  啓功

  臨王虛舟集柳書《反經箴》手卷

  20 世紀七八十年代寫本

  1 卷附出版物1 冊 紙本

  鈐印:啓、啓功之印、元白、遊戲三昧、簡靖堂圖書印

  題識:王虛舟集柳書反經箴。啓功。

  

  但是仔細一看,問題來了,這是臨帖嗎?

  這是民國珂羅版的《反經箴》。

  這是啓功先生臨的《反經箴》。

  一眼望去,不像是柳體,倒像是他自己的啓(功)體。難道先生臨帖和現在某些演員一樣,演誰都是自己?

  其實,對於大書法家來說,臨誰像誰,不是難事。難的是如何從臨帖裏學到精神,又不失自己。

  從現代的審美看,柳體的筆畫精微細緻,結構規矩嚴謹,無懈可擊,但未免有些太繃着,太嚴肅緊張,就像當年教導皇帝“ 心正則筆正” 的柳公權老先生。

  而啓功臨的柳體,不有像傳統學柳者那樣追求完美,過於使勁,過於強調筆鋒和骨力,是既認真又活潑。

  更重要的,從啓功書風的演變看,不是先生臨柳體像啓體,而是通過學柳體纔有了啓功體。這是 1937 年(25 歲)時啓功的字,學趙孟頫的痕跡還比較明顯。

  1937 年(25 歲)時啓功的字

  這是 1943 年(31歲)的字,受董其昌的影響比較明顯,字體方中帶扁,書風比較飄逸瀟灑。

  而在臨習柳體之後,他的字體變得瘦長挺拔,在筆畫上,柳體的方筆和技法特徵並不明顯,但是筆觸從流麗清秀變得沉穩,而且越來越簡約爽利,顯然是學到了柳體的骨力。

  打個比方,臨習柳體之後的啓功,就像是《天龍八部》裏得了無崖子功力的虛竹,雖然看起來還是那個憨厚的小和尚,並沒有變成別人的樣子,內功卻已經是一流高手了。

  在文革中,紅衛兵們看他的字寫得好,就讓他去抄大字報。他就用一支禿筆、幾張報紙,在北師大里氣定神閒地抄了起來,還邊抄邊與人聊天,揮灑自如十分的放得開。

  啓功戲稱那段時期自己的書法水平長進最快。文革結束後,一旦有人問啓功寫的書法是什麼體,他隨口便回答“大字報體”。

  啓功抄的大字報

  到了八九十年代,這時候他的風格已明顯和古人有了區分,沒有柳體的裝飾性用筆,也不再是早年臨習趙、董時的妍美,而是自成一家。

  

  Lot 1728

  啓功 行書

  節錄清· 查士標《題清涼寺掃葉上人壁》

  1995 年寫本

  1 張 紙本

  

  比如這首他寫了很多遍的《題清涼寺掃葉上人壁》,用筆簡捷、爽利,清而不媚,瘦不露骨。

  

  Lot 1731

  

  啓功行書

  節錄宋· 王安石《題西太一宮壁》

  2000 年寫本

  1 張紙本

  

  先生暮年的字,法度沒有那麼嚴謹,用筆結字已趨於隨性,卻多了一份古拙天然之美。

  

  Lot 1705

  啓功行書

  “白雲勝境”

  2000 年寫本

  1 張 紙本

  

  一般學柳體難寫好榜書,先生的大字卻非常大氣,安安靜靜,不黑不躁,更不和別人發狠比醜。

  大學者,一點兒也不裝: 用 100 首絕句說盡中國書法

  有了書法鑑賞和書寫實踐的豐富積累,啓功可以寫成一部部書法理論大部頭,然後把書法理論說的玄之又玄,再發明幾個專用名詞,特殊筆法,令人望而生畏,進而佔據話語權榜首。

  但是先生生來不是這樣愛裝的人,他是弘晝的直系子孫,都不願意說自己姓愛新覺羅,這樣好的包裝材料,連溥儒都要刻一方舊王孫,但啓先生就不用。晚清名家何紹基獨創的執筆方法“迴腕法”,稱之“自運神明,方得此氣。”啓功當衆嗤之以鼻,這叫豬蹄法,你看手這樣別過來,像不像豬蹄。

  可想而知,他的書學理論,也不是那種故弄玄虛之物。他用幾頁紙就能寫盡中國書法。

  他的榜樣是杜甫。用寫詩進行文藝評論,最早是杜甫的《戲爲六絕句》,“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爲鄰”,“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這些句子早已成了經典。

  但是用絕句做文藝評論,既要有學養,又要有詩才,當然如果是書法評論,還得加上一條,自己的字得過關。所以羨慕杜甫的人很多,能做成的理論家很少。

  而啓功先生仿造杜甫的《戲爲六絕句》,寫出了《論書絕句百首》。

  啓功家中的《論書絕句百首》

  100 首絕句,2800個字,從 1935 年到 1974 年,他花了 40 年。

  以絕句評論書法,好處是把作者的理論主張都包含在詩句裏,非常簡潔,形象直觀。但是受字數限制,不可能鋪陳事理,讀者難以完全理解。所以啓功先生在寫完了之後又爲每一首詩做簡注。

  這是不帶註釋的版本,後來啓功先生又寫過多次。

  但是帶簡注的手稿卻是頭一回出現在拍場。

  

  Lot 1730

  

  啓功

  論書絕句百首簡注足本 20 世紀 70 年代寫本紙本

  鈴印:啓、元白、啓功之印、元白無恙

  提要:《論書絕句百首》是啓功先生書法理論和詩詞創作的一邢集大成之作,在詩歌、書法、書法理論方面都堪稱不朽。其內容廣泛,上至兩漢,下至明清,每一首詩闡明一個問題,涉及數以百計的碑帖、書法作品、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先生的創作信手拈來,深入淺出又見解深刻,可謂是厚積博發、博觀約取。當年《論書絕句百首》一經人知,便被競相傳抄,以爲談助。有“古有孫過庭書譜,今有啓功論書絕句”之美譽。《論書絕句百首》分爲兩個創作時間段,先生在一九三五年作前二十首;在一九六一年至一九七四年作後八十首。 啓功先生曾書寫《論書絕句百首》多本,今先生家藏者有兩種足本:一爲簡注本,計二十紙,此當爲草稿本之謄清本,每詩之後有簡注,爲先生七十年代抄錄;二爲定稿本,計二十紙,每詩之後無簡注,爲先生一九八二年抄錄。 本場此件拍品爲第一種帶簡注之足本,較之後來書寫者,此邢手稿多每首詩之註釋,爲先生書法經典之作。

  出版:《啓功論書絕句匯校本》,2017 年 11 月,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展覽:啓功舊藏金石碑帖展,2017 年 11 月 24 日一 2017 年 12 月 8 日,嘉德藝術中心

  

  這 100 首絕句,被稱爲當代書法理論的經典。它好在什麼地方?

  內行可以學到先生的見識 。

  

  《論書絕句》 第十一首:

  乳臭紛紛執筆初,幾人霧霧識匡廬。

  棗魂石魄才經眼,已薄經生是俗書。

  

  推捧名頭,官越大字越好,是書法圈子的慣例。但是先生覺得,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強項,比如唐朝的楷書整體水平已經發展到了巔峯,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無論是書壇巨匠還是民間的抄經書手,他們的楷書水平都非常高。“唐人細楷, 藝有高下,其高者無論矣,即亂頭粗服之跡,亦自有其風度,非後人模擬所易及者”。

  至於後來那些一味推崇名家刻帖的書法家,開口便說唐人寫經俗氣,抱歉,各位都是垃圾,你連真正的好作品都沒看過,還談什麼刻帖版本。

  外行也可以讀懂先生的真性情。

  

  “禊帖卷中瞻墨跡,瓣香應許我皈依”

  

  啓功的一生,苦過,艱難過,但他並沒有責怪誰,他得到《張猛龍碑》“冬溫夏凊”未泐本,冬溫夏凊是古人孝順父母的典故,先生想起父母已逝,子欲養而親不待,感慨“小人何處通溫清,一字千金淚數行”。

  他也用溫暖的態度對待別人。他看見《定武蘭亭》跋尾有清代大學者汪中的墨跡,感嘆平生所見汪中的墨跡竟比《蘭亭》的本子還少,“禊帖卷中瞻墨跡,瓣香應許我皈依”,這是不同時代讀書人的惺惺相惜。

  對喫瓜羣衆,先生還會展示段子手祖師爺的身手。

  

  逆圈狂草尋常見,可得追源到拉丁?

  

  有人牽強附會,把秦漢的篆隸筆法,刻意摻和到楷書、行書裏,以示格調高古云雲。

  先生立馬懟一句:如果亂認祖宗就是格調高,那麼狂草裏常見的逆時針畫圈,也可以找個洋祖宗,說是學拉丁文筆法嗎?

  對於前輩大佬的錯誤,他也照樣不放過。

  

  驚呼馬背腫巍峨,那識人間有橐駝。

  莫笑盓經持論陋,六朝遺墨見無多。

  

  比如阮元是清代大官,也是金石考據的權威,他的“南北書派論”,曾經風行一時。但是啓功認爲,目不識丁的外行犯錯,大家都一笑了之,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領導加權威,縱然指鹿爲馬,一般人也不敢質疑。

  他認爲阮元那個時代對於高古的書法墨跡沒有見過多少,並沒有材料支撐。所以“南北書派論”就像是在馬路口點評行人,肥者姓趙,瘦者姓錢,高個姓孫,矮個姓李,其實是“見駱駝說馬腫背”的“少見多怪”之論,切不可迷信權威。

  先生經常被人稱爲大師,每當聽到有人尊稱他“大師”,便說:“你們少說了一個‘反犬旁’。我是那個‘獅’。”說完向人做獅吼狀。

  萌萌的獅子吼,可以提醒我們不少。關於寫字,也關於人生。

  

  中國嘉德2018秋季拍賣會

  

  巡展Exhibit

  10/27-10/28

  武漢大學 萬林藝術博物館

  預展Preview

  11/17-11/19

  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

  拍賣Auctions

  11/20-11/24

  嘉德藝術中心

  

  想看更多齊白石?

  點擊圖片閱讀前兩天的文章

  畫事君個人微信

  試試加個好友吧

  (發送好友申請,請先自報家門)

  “

  民國畫事,深情講述藝術家,專業解讀藝術品,直接深入藝術市場。致力於做最好的藝術自媒體,寫最好看的藝術文章。——人生不長,你需要讀點好東西。關注我們,持續接收好文章。

  ”

  評論區留言,和畫事君聊天兒

  畫事商店,好書好看,點擊進入

  

  畫事商店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