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

作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林小静

宫廷铜版画起源于清朝,但它并不是清代宫廷的发明,而是自西洋引入,属于“舶来品”。大概在18、19世纪的时候,随着外国传教士来华,铜版画也因而受到清朝统治者的喜爱和重视。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在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主持下刊刻了第一幅铜版画《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图》,其后在清宫内掀起了一股绘制铜版画的热潮,许多西洋画家相继入值清廷,形成了“郎世宁画风”,当时较为出色的画家有郎世宁、王致诚、安德义、潘廷璋等人。

(铜版画 中国皇宫)

清朝时期版画十分盛行,铜版画即属于版画的一个重要门类,它的原底是油画,色彩鲜明,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铜版画能够在清朝广为传播,与它的可复制性关系密切,铜版画可以大量刷印,而且它便于携带、保存,因此铜版画可以传布于更广阔的民间。之所以称其为宫廷铜版画,除了铜版画主要是由清宫派专人主持刊刻外,还因为它的成本高昂,普通人难以承担,据史书记载,乾隆二年马国贤主持刊刻的《皇舆全图》就耗铜五千余斤,工料钱近五千两。

清代宫廷铜版画共计十二种,主要内容有三类:战争、园林风景、地图。其中又以宣扬战争场面的铜版画数量最多,大约有92幅,这些全部是在乾隆时期完成的,反映了乾隆朝勘定叛乱、天下承平的局面。乾隆朝也是宫廷铜版画最为繁荣的时期,就连乾隆皇帝还亲自监制了一幅宣扬武功的铜版画,由中外画家共同完成。

(郎世宁)

宫廷铜版画出现于清朝,并在康雍乾三朝达到顶峰,有着几方面的原因:首先,清朝前期,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秩序也趋于稳定,因而有足够的物力和财力作支撑。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增加了人们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传统的绘画已难以满足需要;其次,清朝时期西方传教士来华次数不断增加,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在这种背景下,清廷对西方文化也开始深入了解,并产生了猎奇心理,铜版画这类西洋事物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得到了欢迎和推崇;再次,铜版画产生之前,各朝绘制地图都是通过毛笔等工具手绘或者借助木刻版画,一方面十分费时费力,另一方面也难以保证精确度,铜版画的精细则弥补了这些不足。

(清代宫廷铜版画战图)

不过,自道光朝后,铜版画迅速走向了衰落,这与清朝国力的衰弱有关。此外,随着“郎世宁画风”的代表人物贺清泰的逝世,铜版画遭遇了人才断层,因而一旦受到冲击,便再难振兴。

参考文献:

1.孙晋云:《西画东渐中的清代铜版画》,《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年第3期。

2.彭伟:《论清代宫廷铜版画的缘起、发展与消亡》,《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3.蔡杰:《清代宫廷铜版画探微》,《兰台世界》2013年第1期。

华 兴 春 秋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