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優秀的藝術作品是對於人類的複雜精神現象的探究和揭示。好的讀者一定也是對於這樣的作品能夠作出分析、領會、理解和判斷的讀者。”

2018年9月8日,“百川匯海·作家大講堂”第十一期如期開講。著名文學批評家、詩歌評論家,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導、教授、國際寫作中心執行主任張清華以“當代文學中的精神現象學”,爲現場三百餘名觀衆開講文學“開學第一課”。在兩個多小時的專題講座中,張清華深入講述了當代經典文學作品與精神現象學隱祕而幽深的聯繫,令人大開腦洞。

張清華講述了精神現象學與當代文學的緊密聯繫,與大家分享了他對於當代文學作品的精神現象學分析。當代文學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在最近30-40年的時間裏面,發生了一個巨大的變化。當代文學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打開國門,改革開放以後獲得了世界文學的視野。在世界文學的範圍內,20世紀10-20年代,精神分析學在歐美開始廣泛傳播,影響到文學領域出現了兩個現象:即小說領域的意識流,以及詩歌領域中的超現實主義。精神現象學正式被作爲一個學術命題討論,其實從黑格爾就開始了,但是黑格爾主要討論宏大的社會歷史現象,把社會歷史現象當做一種精神現象來研究。從精神分析學出現以後,精神現象學也被當做是研究個體、無意識世界的文學或領域。文學開始着重探究人的無意識世界的種種景觀,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變化。如果說,19世紀的文學主要是探究社會歷史、社會現實,那麼20世紀以後文學更多開始探究人的精神世界,特別是無意識世界當中發生的各種各樣的場景。所以,某種意義上文學也變成了一種精神現象學,這是一個大的前提。

張清華提出,小說會成爲精神現象學,甚至是精神病理學的例證嗎?回答是肯定的。如何獲得寫作的深度?這是大多數寫作者必須面對的問題。因爲現代小說探究人性內部祕密,必須要深入到無意識當中進行認識和分析。隨後,他就弗洛伊德的核心學說即人的意識結構展開深入分析。張清華表示:以西遊記爲例,從精神分析學的角度去研究它,也是一個非常奇妙的文本。

隨後,張清華深入分析了先鋒小說的代表作家之一格非1990年的小說《傻瓜的詩篇》。傻瓜的詩篇是一篇充滿了哲學啓示的小說,格非有意識的模糊了詩歌與精神分裂的關係,正常的詩歌與模仿、病態的詩歌之間的關係,正常人與正常人之間的關係。

張清華特別引述了德國的大哲學家亞斯貝斯所言:“尋常人只能看見世界的表象,只有偉大的精神病患者才能看見世界的偉岸。”比如說,愛因斯坦、梵高也許都是一種人。愛因斯坦是一位大科學家,但是科學家難道就沒有像詩人一樣的狂想嗎?那麼,在梵高的星空和愛因斯坦相對論之間是什麼關係?通常我們在詩歌當中只會將昇華過的情愫呈現出來,而不會將未予處理的力比多也呈現出來。

張清華深刻地指出:“真正優秀的藝術作品是對於人類的複雜精神現象的探究和揭示。好的讀者一定也是對於這樣的作品能夠作出分析、領會、理解和判斷的讀者。”

“百川匯海·作家大講堂”由北京海淀區委宣傳部、海淀區文聯、海淀區文化委、海淀僑聯主辦,海淀區作協、海淀區文化館、中國作家網承辦,《中華英才》雜誌社、國人書院協辦;由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陳曉明,文藝理論評論家、首都師範大學張志忠,海淀區作協主席石鐘山擔任文學顧問;由中央電視臺新聞主播崔志剛擔任藝術顧問。講座每月一期,邀請活躍在當代文壇上的著名作家、文藝理論家、港臺作家以“師說”的名義走上講臺,追求內容與形式的創新,強調“師者”與受衆者的互動。自2017年6月創辦以來,謝冕、劉慶邦、肖復興、陸天明、柳建偉、王宏甲、陳曉明、何建明、梁鴻、須一瓜等名家陸續在大講堂擔任主講,反響熱烈。

中關村雜誌——新經濟·新科技·新文化

關注我們請長按下方二維碼

請關注近期:

也說“消費降級”

調皮的股市

胡樂平:木筆屋的墨玉蘭

探訪史鐵生舊居和他的“清平灣”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