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是春秋时期首屈一指的诸侯国,长期在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晋国政治体制也有自己的烦恼,由于春秋初期晋国经历了小宗取代大宗的“曲沃代翼”事件,内乱耗时六十七年,鉴于如此惨痛的教训,后面继位的国君们对公族势力保持高度警惕,严格控制其力量,特别是在晋国骊姬之乱时,晋献公逐杀诸公子,并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使得晋国成为诸侯国中仅有的无重要公族力量的国家,史称“晋无公族”。由于国家治理必须依靠贵族士大夫协助,这就给了外姓贵族在晋国政坛崛起的机会,这些新兴异姓贵族之间既互相联合又互相争夺权力,经过多年激烈的斗争,在公元前454年(晋哀公三年)消灭智氏家族的“晋阳之战”后,韩赵魏三家贵族取得了晋国的实际控制权。次年(公元前453年),三家正式分晋,晋幽公只保有绛和曲沃两邑。

三家分晋后,虽然周天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愿承认韩赵魏三家的诸侯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家的地位日益稳固,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最终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资政通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由于三国的领土是在原有家族领地的基础上形成的,在三国建国之初,其疆域形成了犬牙交错的格局。在剿灭智氏家族家族之前,赵氏家族是仅次于智氏家族的世家,这也是智伯强迫魏韩两家献出土地,但赵氏家族赵无恤敢于拒绝的原因之一。在三家分晋之时,“赵北有代,南并智氏,强于韩、魏”。

三家分晋初期疆域图

但是,三家分晋后,在诸侯国特别是在韩赵魏三国中率先强盛称霸的却是实力稍逊一筹的魏国。原因无他,正是魏国魏文侯时期大力推进变革,取得了在“商鞅变法”之前,最成功的国家改革。

从地理位置看,虽然魏国继承了晋国南部较为富庶的地区,也就是所谓的“表里山河”的主体部分,农业生产相对发达,地势险要,经济基础较好。但是,在建国初期,魏国的领土被韩国拦腰截断,首尾难以相顾,再加上魏国处于四战之地,并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正是清醒地看到了自己国家的劣势,魏国国君没有轻易向外征伐扩张领土,暂时韬光养晦,认为不强则弱,不变则亡,积极推进政治军事经济变法,此举加速了魏国的强盛,使其成为战国前期称霸中原的强国。

揭开魏国变法序幕的是魏国杰出君主魏文侯,他即位于三家分晋不久的公元前445年,以礼贤下士著称,在位期间,先后任用魏成子、寨璜、李悝为相,特别是在李悝为相期间,大力推行变法,史称“李悝变法”。“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在于:一是废除世卿世禄,主张“食有劳而禄有功”,“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即剥夺那些世袭贵族无端享受的爵禄,奖励给那些有功勋和贡献的人,招揽四方英才。

二是在经济方面推行“尽地力之教”。支持自由开荒拓地,鼓励农民耕作,废除井田制,刺激经济发展。三是实行法治,建立完备的魏国法律《法经》,《法经》兵6篇,为《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律》和《具律》。对于国家法令、政府职能、官员的升迁奖惩、军功的奖励,都做了完备的规定。

四是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武卒"制,即对军队的士兵进行考核,奖励其中的优秀者,并且按照不同士兵的作战特点,进行队伍编排,发挥军队的作战优势。

三家分晋

李悝像

通过李悝的变法,再加上后续西门豹和吴起在魏国为将为相,魏国很快强大起来,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大大扩充了自己的领土。魏国取得了对秦河西之战的胜利,夺取了河西地区,建立了河西郡,压制得秦国数十年不敢东进;出兵消灭了实力不弱的中山国,连续打败齐国,魏国的强盛势头,从魏文侯延续到魏武侯,直到魏惠王在位期间,国力消耗过大,才开始走下坡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