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湛廬文化《如何想到又做到》一書

很多人都聽過美國建國元勳之一富蘭克林借書的小故事。他在競選第二任州議員時遇到一位競爭對手,這個對手發表了長篇演講,企圖破壞富蘭克林的名譽。富蘭克林意識到,如果還擊,短期內或許有幫助,但最終可能影響到自己的職業生涯,所以他必須贏得貶低自己的這個人的支持。他是怎麼做的呢?

富蘭克林聽說那個對手以擁有一本罕見的書而自豪,就聯繫他請求借一看。對方覺得這個請求特別受用,很快就把書送了過來。富蘭克林寫了一封友好的感謝信。等到議會下一次召開時,這人頭一回主動靠近了富蘭克林。那天之後,兩人便成了朋友。他們的友誼並不只是持續了一兩個星期而已,帶來了一段持續了一輩子的友情。一個簡單的借書要求,永遠改變了兩人之間的關係,幫助了富蘭克林的事業。

富蘭克林這一小小的舉動爲什麼能夠改變對手的想法?

爲什麼做一些小小改變,你的意識就會跟着變?

行爲科學家肖恩·揚在他的新書《如何想到又做到》中,把這種能夠重置大腦的心理技巧叫做神經記憶。他認爲人們受到行爲的影響往往超乎自己的想象,我們一旦做出某種行爲,很容易對這個行爲做出認同。

這與我們的常識恰恰相反,很多流行的理論告訴我們 “想法到位了,行動就會跟上”、“有志者事竟成”、 “思想決定行爲”,也就是說,我們只要通過自我改變的想象和意願,就能改變自己的行爲。這些前人的智慧並不是完全錯誤的,只不過它太難了:大多數減肥者光靠想象變得更瘦是不夠的;只是告訴自己“今年跟往年不同”,我們是無法堅持自己的新年願望的;只是告訴銷售員去想象自己做成了一單生意,管理者是無法讓銷售員真正把生意做成的。

神經記憶證明,真實情況應該是反過來的。人們需要改變自己的行爲,思想纔會隨之改變。你要“哄着”大腦,讓它意識到改變可行。富蘭克林就是在對手身上應用了神經記憶,重啓了對方的大腦並讓他意識到:因爲敵手之間不會互相借書,慷慨行事,我既然把書借給了富蘭克林,那麼他就不是自己的敵手。因此巧妙地化敵爲友。

無需意志力,用行爲先行制勝

《如何想到又做到》強調,運用神經記憶,讓行爲先於思想,是我們把事情做成的另類法則。我們無需考慮自己是否有好的想法、充足的動力與靈感、或者強大的意志力,這些力量都乃一時之過客,它們時現時隱。而我們需要的,是行爲過程。也就是說想好了再做,不如現在就去做。

神經記憶通過這樣兩種心理流程來改變我們固有的認知:

第一, 人們相信,如果沒有非做不可的壓力,自己仍然在做某件事,一定是因爲這件事很重要。人們會堅持這種行爲,以求與對自己重要的事情保持一致;

第二, 人們通過回顧過去做的事情來形成身份認同。也就是說,人們會繼續做某件事,是因爲這是他們自我形象的一部分。

神經記憶不僅可以改變他人的行爲,也可以讓我們自己堅持做事。想要改變用戶的行爲,企業可以推出高級會員服務,能讓人接受一種身份,在這種身份下,以求符合人們對高級會員的身份認同,人只使用特定類型的高級會員產品。如果人們想要改變自己,比如克服對演講的恐懼,可以從在網上或是向朋友做一段簡短陳述入手,而不是努力勸說自己相信,害怕演講不夠理性。

那麼哪些方法能讓我們形成神經記憶,讓自己和他人實現積極、持久的心理變化,從而贏得更容易呢?

形成神經記憶的4個方法

01 直面讓你恐懼的東西

神經記憶的第一種方法是直面那些讓你恐懼的東西。讓一個人多接觸自己恐懼的東西,或者恐懼程度略輕的同類東西就能幫他克服恐懼。這得到了科學的支持。

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邀請了一羣異性戀男士,這些人爲自己感到焦慮,覺得自己不擅長社交,缺乏吸引力,因爲他們找不到約會對象。研究人員想看看能不能破解男士們的大腦,改善他們的自我感覺,從而改善他們的約會生涯。研究人員讓男士們跟女性配對,進行12 分鐘的交談,他們報告說,自己感覺沒那麼焦慮、沒那麼恐懼社交了。到了第二天,交談帶來的效果並未消失:研究人員在6 個月後對這些男士做了跟進調查,發現跟最初的情況比起來,他們對社交的感覺舒服多了,而且更常出門約會了。

改變你的手機或者電腦的鎖屏密碼同樣是一種行爲先行的手段。比如你想在兩個月後參加一個半程馬拉松,可以先把密碼設置成跑步的拼音或者英文。當你每一天輸入密碼時,都能讓自己的心理和身體增加對跑步這件事的認同,你也更容易開展持續的練習。

02 用動作提升你的自尊

大多數人往往以爲,自尊是完全內在的東西,但研究人員發現,人們的信心和自尊會受一些看似無關之事的影響。

一項類似的研究考察了人們的自尊是否會受到“用哪隻手回答問題”的影響。按研究人員的要求,參與者寫下自己最符合將來職業發展方向的個人素質。要求一半人用常用的右手(慣用手)來寫,另一半人用不常用的左手(非慣用手)來寫。他們所寫的內容大多是:工作努力、態度積極、靈活上進。接下來,研究人員請他們評估自己的整體自尊,以及對答案中列舉的個人素質有多自信。

結果較之使用左手寫下答案的學生,用右手書寫自己所具備的正面素質的學生自尊評分都更高。原因在於,當人們回顧自己的工作時,如果字跡潦草、顯得不夠自信,就會讓他們對自己缺乏信心。

運用簡單的手段,就能影響我們的信心,比如在與競爭對手談判時,爲了增強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你應該做出強有力的動作。如果你是坐着的,就往後倚、目視高處並講雙手交疊放在腦後;如果你是站着的,就需要讓雙腳在地上放平、抬頭挺胸。

03 製造一種身份認同

有一項系列研究請人們回答他們參加投票選舉的概率。所問的問題有兩種措辭方式:“去投票對你來說有多重要”或者“身爲選民,去投票對你來說有多重要”。看到前一個問題的人,要思考的是做某事對自己來說有多重要;看到後一個問題的人,要思考的是成爲某類人(會投票的人)對自己來說有多重要。讓人們重視選民的身份,而不是隻強調他們關心投票,能夠讓人們採取不同的行動。那些認可作爲選民對自己很重要的人,投票率更高。

你也可以通過 “做不到之前先假裝做到”的方法扮演你希望成爲的角色。你想不再拖延嗎?不妨創建一個治療拖延的自助小組或播客,成爲一個治療拖延團隊的領導者。教導他人怎樣停止拖延,也能讓你自己更容易停止拖延的習慣。

04 自己選的更容易完成

肖恩·揚認爲那些自願決定去做的事,比如決定自己想要這份工作而非那份工作,自己選定完成工作任務的日期,會有更大的概率堅持到底,實現預期。

這種方法可以稱爲“讓選擇變得容易接受”。想讓他人對某件事持接受態度,可以給他們提供若干選擇,請他們挑選。如果這是他們的決定,而不是你的,那麼,他們有更大可能將該選擇堅持到底。

如果某個APP能讓用戶從選項裏做選擇題,它其實就開始運用神經記憶手段了:讓用戶信守這一決定。如果人們回想起自己曾說過,使用這款APP是爲了減肥,他們就會專注地想要堅持用該軟件來減肥。如此一來,該應用程序就通過讓人們做出選擇,成功地贏得了用戶。

讓選擇變得容易接受這種做法的關鍵在於:要讓人感覺是自己主動選擇的。如果一個人感覺自己是被迫選擇做某件事的,就會適得其反,就會讓他不願意堅持下去。

《如何想到又做到:帶來持久改變的7種武器》

作者:(美) 肖恩 • 揚( Sean Young );譯者:閭佳

本書將告訴你無需意志力就能做出持久改變的祕訣。有相關的研究表面,習慣問題僅僅佔到一個人生活和工作行爲的40%,單憑自控力、意志力和習慣養成,只能夠去解決生活和工作當中不到一半的問題,本書的這套方法可以解決100%的行爲問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