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0年編制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規劃了“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並提出在優化提升東部地區城市羣的同時,在中西部地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的區域,培育形成若干人口和經濟密集的城市羣,通過推進城鎮化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在此基礎上,2014年編制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又提出,加快培育成渝、中原、長江中游、哈長等城市羣,使之成爲推動國土空間均衡開發、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原標題:中央一週兩場會議定調區域發展,19個城市羣迎來新機遇)

國家接下來將更加突出中心城市和城市羣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未來中國的人口和經濟將集中於此。

中國區域經濟面臨空間重構。

中央層面在8月最後一週召開的兩場會議,將深刻影響到接下來的區域發展。

8月26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召開,研究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

會議指出,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羣正在成爲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要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羣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增強其他地區在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邊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

8月31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下稱“金融委”)召開會議,指出要充分挖掘投資需求潛力,探索建立投資項目激勵機制,支持願意幹事創業、敢於擔當、有較好發展潛力的地區和領域加快發展。高度重視基礎設施、高新技術、傳統產業改造、社會服務等領域和新增長極地區的發展。

這兩場會議的重點都在於,國家接下來將更加突出中心城市和城市羣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未來中國的人口和經濟將集中於此。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中國推進城鎮化建設到現在,經歷過多輪頂層設計推動,如今已基本形成“19+2”個城市羣格局。可以預見的是,從全面開發到重點開發,中國區域經濟將會有一次空間重構,這將對區域發展佈局產生深遠影響。每一次的政策推動,都將加速推進人口、資本、技術等要素的集聚,本輪又會有怎樣的發展機遇呢?

中國城市羣崛起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化建設加速推進。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9.58%,比1978年末提高41.66個百分點,年均提高1.04個百分點。

伴隨城鎮化進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都快速發展,城市數量迅速增加,城市人口規模也明顯擴大。2018年末,城市個數達到672個。2017年末,我國戶籍人口超過500萬的城市有14個,300萬~500萬人口的城市有16個,50萬~300萬人口的城市達到219個。

其中,大城市成爲推動地區和國家經濟增長的“原動力”。從數據上來看,中國大都市地區的人均GDP增長率是全國其他地區的四倍。2018年,全國有16個城市GDP跨過萬億元臺階,這16個城市經濟總量在全國佔比超過30%。

大城市的快速發展又帶動城市羣的形成和壯大。同時,在區域經濟的政策設計上,通過培育城市羣帶動區域發展的思路在近10年逐漸形成。

2010年編制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規劃了“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並提出在優化提升東部地區城市羣的同時,在中西部地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的區域,培育形成若干人口和經濟密集的城市羣,通過推進城鎮化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

在此基礎上,2014年編制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又提出,加快培育成渝、中原、長江中游、哈長等城市羣,使之成爲推動國土空間均衡開發、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同時,這一規劃還要求,優化城鎮規模結構,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功能,加快發展中小城市,有重點地發展小城鎮,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此後的2016年,“十三五”規劃提出,加快城市羣建設發展,列舉了不同層級的18個城市羣。這18個城市羣都是《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佈局區域。

2017年,十九大報告指出,以城市羣爲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發佈,明確未來我國將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羣發展、城市羣帶動區域發展新模式,推動區域板塊之間融合互動發展。

根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提出的目標,到2020年,“兩橫三縱”爲主體的城市化戰略格局基本形成,全國主要城市化地區集中全國大部分人口和經濟總量。

國家統計局城市司近日撰文稱,跨省區域城市羣規劃全部出臺,省域內城市羣規劃全部編制完成,“19+2”的城市羣格局基本形成並穩步發展。隨着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城市羣內核心城市與周邊城市共同參與分工合作、同城化趨勢日益明顯的都市圈不斷湧現。

中央一週兩場會議定調區域發展 19個城市羣迎來新機遇

“19+2”即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山東半島、海峽西岸、哈長、遼中南、中原地區、長江中游、成渝地區、關中平原、北部灣、晉中、呼包鄂榆、黔中、滇中、蘭州-西寧、寧夏沿黃和天山北坡19個城市羣,以及以拉薩、喀什爲中心的兩個城市圈。

這一連串的頂層設計推動,使得城市羣迅速發展,其引領區域發展的作用也日益明顯。比如,2018年,成渝城市羣經濟總量已經接近6萬億元,佔全國的6.6%,而2014年這一數據爲5.49%。

19個城市羣分化

19個城市羣源於《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該規劃將全國國土劃分爲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19個城市羣屬於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主體功能是提供工業品和服務產品,集聚人口和經濟。其他地區則屬於生產農產品和保護生態。

雖然各類主體功能區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19個城市羣是帶動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和重要增長極,全國重要的人口和經濟密集區,也是我國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分工及有全球影響力的經濟區。

目前,19個城市羣規劃已出臺或編制完成。第一財經統計,“19+2”範圍涉及了全國各個省區市,其中19個城市羣涵蓋和涉及內地231個地級以上城市,而2018年末,全國地級以上城市爲297個,也就是說全國超過70%的地級以上城市都納入到了這19個城市羣中。

不過,各城市羣的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可以大致將這19個城市羣分爲三個等級。

在城鎮體系金字塔尖的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羣,正在代表中國進擊世界城市羣。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佈,將粵港澳大灣區定位爲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羣。5月,中央審議通過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加速一體化進程。

其次是成渝城市羣、長江中游城市羣、中原城市羣、關中平原城市羣、山東半島城市羣、海峽西岸城市羣、遼中南城市羣和哈長城市羣。這幾個城市羣經濟基礎條件較好,人口規模較大,經濟增長比較快。其中成渝城市羣和長江中游城市羣被定位爲國家級城市羣。

除此之外,還有北部灣、天山北坡、呼包鄂榆、滇中、黔中、蘭西、晉中和寧夏沿黃等8個城市羣。這些城市羣地處欠發達地區,其中有4個還位於胡煥庸線以西地區。在人口數量和密度、城鎮化率、經濟規模等方面與城市羣標準有差距,需要培育。

重點在中心城市

決定城市羣分量的是其中的核心城市。比如,成渝城市羣、長江中游城市羣、中原城市羣、關中平原城市羣這四個城市羣擁有5個國家中心城市,成爲全國新興增長極。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提出,以北京、天津爲中心引領京津冀城市羣發展,帶動環渤海地區協同發展。以上海爲中心引領長三角城市羣發展,帶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爲中心引領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帶動珠江-西江經濟帶創新綠色發展。以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等爲中心,引領成渝、長江中游、中原、關中平原等城市羣發展,帶動相關板塊融合發展。

相比而言,北部灣、天山北坡、呼包鄂榆、滇中、黔中城市羣、蘭西、晉中羣和寧夏沿黃等8個城市羣缺乏大城市支撐。比如,北部灣城市羣經濟規模佔廣西的經濟總量超過40%,但南寧的規模還處於全國三四線城市。呼包鄂榆城市羣中的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和榆林4市缺乏一個龍頭。

實際上,城市羣是從省域經濟發展而來的,往往以省會爲城市羣的中心城市。因此,近年來,各地更加關注中心城市的發展,一些省份通過做大省會城市,強化引領帶動作用、龍頭作用。

不僅如此,在做強省會的同時,各地也在大力推進都市圈建設。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發佈《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提出以促進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鎮)同城化發展爲方向,培育發展一批現代化都市圈,形成區域競爭新優勢。

實際上,城市羣範圍較大,又涉及到多個行政區劃,一體化進程推進較爲複雜和艱鉅,而都市圈發展的範圍幅度相對較小,而且針對性很強,容易啓動,因此往往從中心城市、都市圈逐級推進。未來在推進城市羣一體化的進程中,將把都市圈放在重要位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