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頻繁有中學生甚至是小學生自殺與他殺的事件發生。

起因各有不同

只顧成績不認其他等學習壓力大

心裏受到極大委屈又不能傾訴溝通

發達的互聯網帶來沉迷和負面誘導

問題也各有不同

師生間的矛盾

家庭環境的影響

家長不正確的方式

朋友同學間的影響

究其背後原因,是我們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缺失了生命的教育。

內觀己心

中國傳統文化是怎樣看待生命的?

1.惜生

儒家認爲君子應當善自惜生。

天地的根本功能是「創生生物」,也就是以「生」爲道。天地的覆載生養的功能「生生」,「生生」就是化育無窮即生而又生,所以爲血氣之勇或小信小義而輕易犧牲生命,都是很不值得的。

在《孟子‧盡心篇上》也勸人不要「立乎巖牆之下」,做不必要的冒險。

儒家認爲,人活在這世上,除了「自然生命」之外,還有「價值生命」需完成,人必須借自然生命以實現其價值生命,因此人必須珍惜生命。

2.共生

《禮記·中庸》曰:「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

因此,儒家主張「成己」與「成物」、「立己」與「立人」、「己達」與「人達」。

其實,成就自己是在成就別人和他物的共生關係中實現的。成就自己,同時必須尊重別人,否則,不僅不能成就自己,人們之間也不可能和諧共處。

由於宇宙中人與萬物共生、共存,因而所有生命體都應得到充分、持續的葆養而不應該被任意削弱和剝奪。

3.護生

儒家不僅在理論上強調尊重生命,而且在實踐上主張保護生命。

孔子主張:「釣而不網,弋不射宿。」《論語·述而》

儒家認爲,只有善待自然、尊重自然,人類纔是真正地保護自己。儒家主張以「仁民愛物」「誠心待物」的方式處理人與物的關係,事實上,這就是一種尊重生命、愛護生命發展的態度,並非將宇宙萬物視爲與生命無關的外在之物加以役使。

儒家尊重、重視生命並竭力保護生命,追求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的思想已深深地滲透到民族意識之中,並在制度和風俗上時時得以體現。

外察世界

相關數據表明,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總數已經佔到了全國刑事犯罪總數的70%以上。

十二歲以下的青少年犯罪明顯增加,其中十四五歲少年犯罪案件又佔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總數的70%以上。也就是說,平均每100起刑事犯罪中,就有70起的作案兇手是我們眼中的「孩子」。

孩子是上天恩賜給父母的禮物。我們要去珍惜這份禮物,去享受這個過程,在生命的教育中去觸摸、去感受,給予孩子更多的時間與耐心。

一切都需要在「心」上在起作用。

父母教育孩子、對待孩子,一定要懂心,進入對方的心、進入對方的生命。教育做的就是生命的事情,去感覺生命、觸摸生命、連接生命。

當今這個信息時代,我們都活在信息裏、活在虛幻的世界中,與真實世界的連接已經麻木了。所以需要通過各種方式,將生命迴歸到它的原始狀態中,激活天性,打開心門。

啓迪多元思維

這世上什麼樣的人最殘忍?——不懂得什麼是殘忍的人。

這世界上最可怕的事不是殺人——而是兇手是個孩子。

個體對生命的漠視;社會主流價值觀的缺失、扭曲;家庭教育的不規範、不科學、無原則、無底線;學校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失;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力度嚴重不足……等等諸多原因,均是導致未成年人犯罪的「罪魁禍首」。

教育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方面聯動,立體地去引導孩子獨立人格的形成。

如果只認成績不管其他,孩子的心智是殘缺的。

現在,越來越多的學校和家長開始在重視成長,而非只顧成績,這是好的趨勢,因爲教育本該這樣。每個孩子的特性不同,不可能用某一學科的分數來評價孩子未來的幾十年。

成長是長跑,不是一槍定勝負。

獨立的人需要什麼,我們就該讓孩子去經歷什麼,然後引導他需要有什麼。

正心正舉

1.培養孩子共情的能力

對別人痛苦有感知,也明白自己所做的事情的後果,這種能力被稱爲同理心,也叫做共情能力。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爲,「教育者一個極爲重要的任務,就是喚起孩子具有感情上的敏銳性、注意力和感覺上的精細」,所以他特別強調學生要學會「觀察」。

研究表明,一個正常的7歲孩子,基本就已經具備簡單的共情能力了。具體到行爲細節上,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教孩子學會分享,用簡單的方法來防止孩子養成自私的習慣,教孩子心中要有他人。

2.引導孩子敬畏生命的理念

生老病死是自然常態,如同大自然萬物興衰。

西方人本主義心理學提出的「需要理論」告訴我們,人最基本的生理、安全等需求如果沒有被滿足,愛與尊重較高層次的需求便不會產生。

唯有一個充分被關愛、被尊重、能尊重自己的孩子,人格成長上的基本需求都得到了滿足,纔會成爲一個有愛心的陽光少年。

讓孩子去熱愛生命,當孩子開始去熱愛生命,他首先會珍惜自己,進而更加尊重別人的生命。

3.適當的「懲罰」和「拒絕」教育

教育裏必然會有痛苦的成分,抓住關鍵期,做好必要的「懲罰」和「拒絕」教育。

建議父母在孩子3歲前主要實施情感撫養,4-6歲實施性格撫養,要學會在孩子6歲前對其說「不」。

在培養孩子性格的過程中,父母要剋制其任性,防止其壓抑,抵制其衝動,避免其自私和嬌氣。

4.積極地創造吐露心聲的環境

重視孩子的感受,在意孩子的想法,將孩子視爲真正獨立的個體,不斷地創造吐露心聲的環境。

最大的委屈不是現場,而是事後無人可訴苦,或說了沒人能懂。

如果孩子在外面或家裏受了委屈,此時如果有人能懂他、安慰他、引導他,孩子就不會憋屈在心裏,可以釋放出來,心就通了。

如果從生命的角度來說,大人跟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生命,本該是互等的交流。在家庭教育中,在什麼時候需要扮演家長角色,在什麼時候要做孩子的夥伴,分寸的拿捏很重要。

5.重視生活中的美育

讓孩子在美的享受中,感受生命的寶貴和生活的美好,學會揚善棄惡。

美學家葉朗提出,應把美育正式列入我國學校的教育方針,他認爲:「美育使人的情感具有文明的內容,使人的理性與人的感性生命溝通,從而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協調發展,塑造一種健全的人格。」

撥迷見智

教孩子學會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這纔是人生中最最重要的學問。

開啓自在之門

德國思想家史懷澤曾在《敬畏生命》中寫道:

他在非洲志願行醫時,有一天黃昏,看到幾隻河馬在河中與他們所乘的船並排而遊,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貴和神聖。於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驀然產生,並且成了他今後努力倡導和不懈追求的事業。

其實,只有我們擁有對於生命的敬畏之心時,世界纔會在我們面前呈現出它的無限生機,我們纔會時時處處感受到生命的高貴與美麗。地上搬家的螞蟻、春天枝頭鳴唱的鳥兒、高原雪山腳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戲水的鯨魚……無不豐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蘊,我們也纔會時時處處在體驗中獲得「鳶飛魚躍,道無不在」的生命的頓悟與喜悅。

Q:如何讓孩子懂得敬畏生命?

歡迎留言和大家分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