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67年1月25日,北宋第五位皇帝赵曙去世,享年36岁,庙号英宗。其长子赵顼继位,时年20岁,即为后世的宋神宗。

赵顼---北宋第六位皇帝

此时的北宋经过100年的发展也是积重多多,对外北方的辽国、西边的西夏不断扰边,宋王朝还得支付两国大量岁币。对内禁军耗费日渐增加,官僚机构臃肿而政费繁多,各地税赋渐难支撑。

年轻的赵顼很想有一番作为,以改变这个国家的经济和精神面貌。

公元1067年的北宋地图

继位之初,宋神宗就召王安石进京,开始推行变法。

反对的声音-不绝于耳

秦国的商鞅变法,如果没有秦孝公的强力支持,变法也是无法成功的。

《大秦帝国》这的秦孝公和商鞅

保守的反对派咬定了“祖宗之法不可变”,秦孝公给予了商鞅最大的信任和最大的支持。而到了王安石变法,很可惜,他没有这样的支持。

公元1069年二月,赵顼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要负责变法事宜。

一开始,宋神宗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将一批反对派官员打发出京为官,如御史中丞吕公著外放颍州、欧阳修致仕、富弼外发亳州等。

公元1070年,赵顼任命王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让其有了更大的权力,并起用了一批支持改革的新派官员,如吕惠卿、章惇、蔡确、曾布、吕嘉问、沈括、薛向等。

但反对的声音还是有很多,一些名望异常的大臣也在反对者之列,如苏轼、苏辙、韩琦、司马光,除了这些大臣,宫内也是反对声一片,尤其是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也明确的反对,这让宋神宗开始了犹豫。

中学历史课本上的太皇太后和皇太后泣泪反对变法

如果说宫外的大臣们可以强权压制,但来自于宫内的反对,年轻的宋神宗真的有点扛不住。

而这两位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则身份都不简单。

将门之女,历经三朝的太皇太后曹氏

宋神宗继位时,太皇太后曹氏,时年52岁;皇太后高氏,时年36岁。

并且高太后是曹太皇太后的姨侄女,相比于刚登大位的宋神宗,两位长辈无疑更有资历驾驭朝局。

太皇太后曹氏,作为宋仁宗的皇后,出身显赫,她的祖父乃是北宋开国名将曹彬,灭后蜀平南唐,官至枢密使。

曹彬

曹氏熟读经史、擅书法、性格稳重,同时拥有将门女子风范,虽然曹氏一直没有生育孩子,相貌也不算上佳,但曹氏一直稳坐皇后之位,直到升格为皇太后。

宋仁宗去世之后,其养子宋英宗继位,曹氏很好的主导了朝局的变更。宋英宗刚继位时由于生病,曹氏垂帘听政,英宗病愈之后,曹氏立即停止听政。终其一生,辅佐丈夫,养子,直到孙子处理朝政时均可圈可点,并且极力压制本家外戚干政。

而对于宋神宗开启的变法,曹氏甚至有点熟悉的味道,毕竟自己丈夫在世时也有过一次变法:

庆历新政(《岳阳楼记》中的庆历四年春就是指的这个事件),并且也是以失败而告终。

庆历新政

以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为主的变革派希望给北宋注入新的活力,奈何也是遭到了贵族势力的反对,新政失败。

经历过风雨的曹太皇太后或许比自己的孙子更了解改革的难度,有意思的是当年的改革派韩琦、富弼、欧阳修在王安石变法中均选择了反对。

公元1079年,曹太皇太后去世,享年64岁。

养在深宫,女中尧舜的高太后

高太后名高滔滔,她的成长经历有点特别,她是曹太皇太后的姨侄女,从小被养在宫中,与后来的丈夫宋英宗从小相识。

两小无猜

17岁时同岁的高滔滔和赵曙成婚,同年生下后来的宋神宗赵顼。

36岁时,一起长大的丈夫去世,高滔滔升格为太后,并且与姨妈曹太皇太后一起辅佐自己的儿子赵顼。

受姨妈的影响,高太后一直反对王安石变法,她更为看重英宗时期的重臣司马光。

宋神宗赵顼是一个孝顺的人,对待祖母和父亲的看法很重视,母亲与父亲一生恩爱,祖母对于朝政把控也是很有见地,这导致宋神宗在变法上更加摇摆。

宋神宗在摇摆之中给了变法极大的动摇,改革派内部分裂,加上王安石长子壮年而逝,终于在公元1076年,王安石辞去相位,出任江宁府。

公元1085年,宋神宗在忧愤中去世,年仅38岁。此时他最大的儿子才9岁,而他两个同母弟赵颢、赵頵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对皇位也是虎视眈眈。

经历了丧夫、丧子之痛的高滔滔决然的将自己的幼孙扶上皇位,断绝了另外两个亲生儿子的念想。时年9岁的赵煦由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高氏重新起用司马光,恢复旧法。

结语:宋神宗是悲哀的,他摆脱不了亲情的束缚,所以只能牺牲了自己政治上的抱负,英年早逝的他或许至死也不甘心。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