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慶年間程知節被高宗免官,背後隱藏着高宗對前朝老臣的清洗行動,只不過對於程知節,清洗的手段比較溫和而已。下面具體談談我的分析:

一、基本情況

顯慶元年(656),程知節作爲蔥山道行軍大總管,征討阿史那賀魯,在這個過程中,身爲副大總管的王文度,表現的上躥下跳。

先是在唐軍初戰取得勝利的情況下,反對繼續深入,而且宣稱高宗對自己單獨有聖旨,委託他節度唐軍,程知節於是聽從了王文度的安排,據《資治通鑑》記載:(王文度)又矯稱別得旨,以知節恃勇輕敵,委文度爲之節制,遂收軍不許深入。

然後,王文度又在恆篤城殺降,程知節也沒有加以制止。

於是乎,在班師以後,朝廷追究責任,王文度因假傳聖旨,原本應處死,最終減死除名,程知節因逗留不進,原本也應處死,最終減死免官,“文度坐矯詔當死,特除名;知節亦坐逗遛追賊不及,減死免官”(《資治通鑑》)。

淺析顯慶元年程知節被高宗治罪背後的隱情

程知節

二、深入分析

通過上面的記載可以看出,在征討阿史那賀魯的過程中,程知節顯得非常的消極,懦弱,可以說完全服從王文度的安排。我們不禁要問,這還是武德年間跟隨太宗征戰的那個果敢豪勇、“每陣先登”的程知節嗎?這還是玄武門之變前力勸太宗採取行動的那個意志堅定、敢做敢爲的程知節嗎?前後完全判若兩人。爲什麼呢?難道僅僅因爲王文度口頭說他有高宗的聖旨?程知節沙場宿將,竟然這麼好騙?

對於王文度的所作所爲,當時的前軍總管蘇定方非常看不慣,建議程知節囚禁王文度,並立即向高宗彙報這個情況,但是程知節也沒有采納,“且主上以公爲大將,豈可更遣軍副專其號令,事必不然。請囚文度,飛表以聞。”(《資治通鑑》)

淺析顯慶元年程知節被高宗治罪背後的隱情

蘇定方

更加奇怪的是,王文度假傳聖旨,這麼嚴重的罪行,高宗爲什麼只是給予了除名的處分?而且後來很快又重新啓用了王文度,顯慶五年(660)蘇定方討平百濟後,在百濟故地設立熊津都督府,首任都督就是王文度,而且他當時官職已經恢復爲左衛中郎將(正四品下)。一個犯了如此惡劣罪行的人,怎麼這麼快就重新獲得信任呢?

淺析顯慶元年程知節被高宗治罪背後的隱情

百濟

通過以上分析,我個人認爲,王文度當時恐怕不是矯詔,他是真的有高宗給的聖旨的,而且,他很可能還給程知節看過,程知節因此才相信了王文度,並服從王文度的安排。王文度此人,應該是高宗的心腹人物,高宗派他來,就是監視程知節的。

淺析顯慶元年程知節被高宗治罪背後的隱情

唐高宗

也正因爲如此,程知節才表現的那麼消極,反正高宗對他不信任,索性放手讓王文度竭力表現唄。最終,也正好藉着逗留不進的罪名,退出這個漩渦。對高宗而言,拿掉了程知節這位前朝宿將,去了一塊心病,對程知節而言,向高宗證明了自己年事已高,早無雄心,也相應保全了性命。各有所得。

程知節在征討阿史那賀魯時的表現,從純軍事角度看,表現的並不好,但是,結合政治因素後,我們發現,他表現的其實很高明,他充分表現了自己已經是個人畜無害的老糊塗了,藉此機會抽身退出。但同時,我想強調一點,程知節雖然在裝糊塗,但他並沒有拿唐軍將士的生命來作爲代價,最開始的那幾仗,程知節是打贏了的,他是在西突厥已經撤退,唐軍是否繼續追擊的時候開始裝糊塗的,因此,其結果只是無功,而不是損兵折將。

三、程知節結局

可能也正是因爲程知節的這種表現,反而讓高宗有點於心不忍,罷官後不久,高宗重新啓用程知節,任命其爲岐州刺史。不過這一次,程知節不陪高宗玩了,他很快就上表乞骸骨(申請退休),得到了高宗的批准。後在麟德二年(665)壽終正寢,享年77歲。

淺析顯慶元年程知節被高宗治罪背後的隱情

程知節

程知節去世後,倍享哀榮,“贈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舊唐書》程知節傳)。

其子程處默,襲爵盧國公;程處亮,迎娶太宗之女清河長公主,授駙馬都尉、左衛中郎將;小兒子程處弼,官至右金吾將軍,程處弼的兒子程伯獻,開元中,官至左金吾大將軍。程氏家族發展的還算是順風順水。

以上是我對程知節的分析,歡迎大家討論。

如對唐朝歷史感興趣,請關注我,繼續深入討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