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嗣源做皇帝之前,曾经担任过代州刺史、相州刺史,昭德军节度使,天平军节度使,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等职务,但是许多年来,主要还是在军界发展,不但是李克用需要他来打天下,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当上皇帝后,也需要他来维稳,李嗣源身上的担子一直没轻松过。他到老爸过去的上司李国昌手下做了个勤务兵,因为聪明伶俐且武艺高超,被李国昌的儿子李克用收为养子,这样他才改名叫李嗣源。

李嗣源不是个喜欢追赶时尚的人,但是,几乎那个时代的所有时尚他都追赶上了。

那个时代流行赐姓或者改姓,这个时尚李嗣源赶上了;

那个时代流行给地位高的人当养子,他也赶上了;

那个时代还流行养子篡养父的权,鸠占鹊巢当皇帝,他依然赶上了。

那个时代的时尚,李嗣源一样都没落下。虽然他是个没读过书的文盲,虽然一生征战,人们都认为他是一介武夫,但当上后唐皇帝之后,他重用文人,治国有方,成为五代十国期间,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那个乱哄哄的年月,他给人们创造了短暂的国富民安的小康社会。

李嗣源祖上是沙陀部人,老祖宗在今新疆准噶尔盆地过游牧生活,后来向往大唐的富足生活东漂,才漂到了今山西一带。这些人其实并不在乎姓什么,随便取个名字就过一辈子,李嗣源的小名叫邈佶烈,在汉族人听来,很莫名其妙的一个名字。

其实,李嗣源他老爸那一辈,就已经改姓李了。他老爸唐朝末年在被封为晋王的李国昌手下工作。那时对于工作成绩突出者,最大的奖赏就是赐他们跟自己姓一个姓。

李嗣源

李国昌的李姓就是这么得来的,他不在乎把这个本来就不属于自己的姓氏当做奖品多派送一次还是少派送一次。李嗣源他老爸死心塌地为主子卖命,就改姓李了。他改姓的时候,儿子已经十多岁了,叫了许多年的邈佶烈了,就没有跟着他改成李某某。

最终改姓李,是因为十三岁那年老爸死了,家里没了经济来源,十三岁的少年邈佶烈必须参加工作养家糊口。他到老爸过去的上司李国昌手下做了个勤务兵,因为聪明伶俐且武艺高超,被李国昌的儿子李克用收为养子,这样他才改名叫李嗣源。

实践证明,李克用没看错人,养子很快发挥了作用,并在著名的上源驿事件中,救了他一命。

上源驿事件是唐朝末年的一场鸿门宴,策划者是后来做了后梁开国皇帝的朱温。剿灭黄巢起义军的战役中,李克用救过朱温,为了感谢救命之恩,朱温在自己辖区的汴州驿馆上源驿举办了豪华宴会,宴会上两个乱世枭雄互不服气。

那晚,朱温对居住在驿馆的李克用纵火放箭,想彻底消灭这个强劲对手。随行的李嗣源不过是个刚刚十七岁的少年,他却凭着胆大心细,冒着烈火乱军的危险,拼死救出养父,越墙逃跑捡了一条命。

李克用带去参加宴会的三百亲兵几乎全军覆没,李克用在干儿子李嗣源救驾下却活着回家了。这件事让李克用对这个干儿子更加另眼相看,他甚至把自己的骑兵卫队交给李嗣源指挥,后来又委以重任,让李嗣源做了蕃汉大将李存信的副将。

李嗣源做皇帝之前,曾经担任过代州刺史、相州刺史,昭德军节度使,天平军节度使,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等职务,但是许多年来,主要还是在军界发展,不但是李克用需要他来打天下,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当上皇帝后,也需要他来维稳,李嗣源身上的担子一直没轻松过。

养子不同于亲儿子,李嗣源不过是被养父利用的一个工具,他的待遇和李克用的亲儿子是不一样的。李克用一边利用这个养子替他打江山,一边还从内心深处不信任他,防着他。

没有比不被人信任更伤心的了,李克用却用某种不信任方式试探过李嗣源,某一次庆功会上,酒酣到兴奋之处,他对李嗣源说:你自己到我的府上去,看着什么东西是你喜欢的随便拿,这些年你立过无数次战功,从来没有重赏过你。

这句话听起来挺温馨,养父对养子这样说透着暖心窝子的温情。赶上个缺心眼的,一定会利用这个好机会狠狠给自己搂摸点儿东西。

但是,李嗣源是聪明人,他太了解养父了,虽然话说得真诚,其实是在考验自己。他的话让李嗣源左右为难,如果不按照他说的去做,等于自己不听从领导兼长辈的指示,不服从命令的后果可想而知;如果按照他说的去做,喜欢什么就拿什么,下一步被拿掉的就是他李嗣源的职位甚至脑袋。

思来想去,李嗣源用了一个折中之策,他在李克用家象征性地拿了几卷丝织品和几千文钱,对李克用雄厚的家产来说,这点东西连毛毛雨都不算。这些东西拿回去之后,李嗣源也没有自己享用,他分给了手下的将士,告诉他们,这是首长赏赐给大家的,今后要更加不辜负领导的期望,多打胜仗。

话总会传到李克用的耳朵里,李克用知道后,只是微微一笑,嗯,这小子够意思。

李克用不止李嗣源一个干儿子,他一共收养了十二个义子,加上亲儿李存勖,一共十三个,也就是传说中的十三太保。十三个儿子,哪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没点招数能管理好他们吗?他对他们恩威并重,有时候装得很慈悲。

那一次,李嗣源在战斗中身受重伤,血染战袍,李克用像一个亲生父亲一样亲临现场为他解衣敷药,轻轻抚摸着他的后背问他:疼吗?我儿真是神人啊。并端过一杯酒递到李嗣源手上,让他喝下去压压惊。

那一次,李嗣源真的被感动了,自十三岁那年老爸去世后,他就没有感受过父爱了,这浓浓的父爱让他有些晕眩,也曾暗自发誓要对李克用永远忠心耿耿。

他确实表现得很忠诚,李克用死了之后,他又忠诚地支持着李克用的儿子后唐庄宗李存勖,尽管他和李存勖从小就不对眼,但还是给足了李存勖面子,毕竟人家是皇上,毕竟人家是养父的亲儿子。

李存勖

但是庄宗李存勖却从来就没把李嗣源这一类的功臣放到过心上,当初老爸认这么多干儿子,他就很反感,担心这些干哥哥干弟弟篡了自己的权,虽然之前他们没有篡权还让他建立了后唐霸业,谁敢保证以后他们不折腾事?李存勖消除隐患的办法是对一切对自己有潜在威胁的人格杀勿论,先杀掉了功臣郭崇韬和朱友谦。

如果这种杀戮只是杀鸡儆猴,也就罢了,反正鸡已经杀了,猴从此老老实实的不乱说乱动就得了,问题是李存勖杀戮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李嗣源,而且一切迹象已经表明了这一点。

刀已经架到脖子上了,鱼死网破是一种极度无奈的挣扎,是一种求生的本能,挣脱出去还有一点存活的可能,挣脱不出去只有死路一条。

李嗣源起兵造反,打进洛阳,半真半假当了几天监国,这个姿态是摆给天下人看的:我李嗣源不是想篡权当皇帝,我是个重情重义的红脸汉子,被逼无奈才造反,看到没,进了洛阳也没当皇帝。

不过,皇帝的位子也不能老空着啊,没多久他就正式坐上了皇位。

在这之前,李嗣源并没有做过皇帝梦,如果他早一些想过今后要当皇帝,无论如何也得进扫盲班,找人教教自己认识几个字啊。

大字不识一个的大老粗当皇帝,工作起来难度很大,不要说批公文,他连看都看不懂,还要别人给他读,读完了他再口授怎样批。秘书在公文上批的是什么字,他眼瞅着也看不明白,人家就是骗他他也不知道。

这种情况下,貌似用女秘书比男秘书更安全一些。

而此时的皇宫,实在找不到像回事的女秘书了。李嗣源一上任,就把后宫的宫女们差不多都遣散了,他不喜欢声色淫乐,也不喜欢奇珍异宝,上任前不久已经得了糕饼店老板的女儿花见羞这样一个绝世美女,别的女人在他眼里已经不算什么了。

后宫的女人留下几个就够用了,弄那么多还得养着她们,要吃、要喝、要穿时尚衣服、要抹高级脂粉,她们闲的没事干搞不好还打打小架,何苦让她们麻烦皇宫,给俩钱儿打发走得了。即使留下来的也是年老色衰无家可归的老宫女,她们能干的工作也就是扫扫地打扫打扫卫生间什么的。

宫廷不但简朴了,机构也精简了,举目望去,实在是不能再精简了,再精简就剩下他孤家寡人了,还得有人给他读奏章不是?

诵读全国各地来的奏章的重任就落到了枢密使安重诲身上,安重诲不但要给他读奏章,还负责教他学习识字,教成年人识字本来就是件难事,教成年的皇上识字更是难上加难,他再笨也说不得恼不得,安重诲想出了个替自己解脱的好办法,他建议设置端明殿学士,这样就任命了冯道做大学士。

冯道号称政坛上的老泥鳅、不倒翁,先侍候占据今河北一带的刘守光,又从后唐到后周,一直做高官。他见风使舵的能力特强,让这样的人教皇帝识字,不管教会教不会,反正他不会着急,教会了是我冯道有能力,教不会是你皇帝太笨,当然我不说你皇帝笨,反正我永远微笑着教你,时间久了你自己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

李嗣源从来不会对自己失去信心,不管是识字,还是治理国家。马背上得来的天下,走下马去治理,一切都要从头学起。

李嗣源上任后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反贪行动,在五代十国是空前绝后的。从草根平民走上皇位的帝王,他的裙带关系非常简单,七大姑八大姨三大爷四姥姥都是一般老百姓,不会像前朝的大唐帝国那样,在执行各种规章制度的时候,会触及到复杂的王族利益。

所以他一百个浑不论,官吏和贵族也没有特权,谁触犯了国家法律就惩治谁,谁贪赃枉法就双规谁,轻的请去喝茶,重的株连九族斩光杀绝,这个手段很有震慑力,谁也不想拿着自己的脑袋开玩笑。

封建时代的老百姓信息没那么灵通,惩治贪污腐败触动的是官僚阶层的利益,老百姓最关心的是新上任的皇帝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利益。

李嗣源最得人心的政治举措是以民为本,减免赋税和徭役,那时候的税收名目很奇葩,比如每亩地要征五文的道桥钱,酿酒的作坊要交五文的酒曲钱,这些乱七八糟的税该减的减该免的免,宽仁爱民得来了民心。

民心有了,钱没了,国库一下子减少了那么多税收,日子怎么过啊。只有勒紧裤腰带节俭过日子了。旧宫殿被火烧了不得不修建,建好之后没有用丹漆涂饰,这样省钱啊。

那时候周边的少数民族像串亲戚似的经常到京城献马,说是献,人家大老远的来了,要好吃好喝好招待,还要赏人家银子,这样一来比买一匹马的价位贵很多。李嗣源发话了,以后不许他们来献马了,在边疆地区设一个马匹交易场所,国家需要马匹的时候可以到那里去采购,又省下一大笔银子。

安重诲

李嗣源总起来说算是好皇上,没文化的好皇上再好也不行。他重用的两个大臣是安重诲和任圜,两个人天生命相不和,见面就掐,当着李嗣源也掐,就像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的和珅和纪晓岚似的,大臣互相不配合,朝政混乱,李嗣源一生气,把安重诲和任圜都杀了,朝廷无人可用。

文盲当皇上还听不得别人劝是最大的毛病,李嗣源年岁越来越大,也有了老年人的顽固和刚愎自用,他像所有的老年人一样怕死,所以迟迟不肯立太子,以证明自己还很硬朗,其实他身体越来越虚弱。

二儿子李从荣看着得不到手的皇位心里干着急,开始起兵造反,都攻打到宫门了,被禁卫军杀死。禁卫军杀死李从荣的消息传到病榻上的李嗣源耳边,他心中万千滋味,对于死去的儿子,他是既痛惜又怨恨,绝望中李嗣源很快就死去了。

昏庸无能的三儿子李从厚继承了帝位,没支撑多久就把后唐王朝葬送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