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虽然在明朝的时候利玛窦已经把世界地图和地球仪带到了中国,也有一部分中国人知道了这些西方地理学知识,但是到了清朝,中国人对于世界的感知以及观念又发生了倒退,其开放程度对比明朝大大退步,当时很少有人知道地球是圆的了,更不知道地球上除了中国以及周边的朝贡国之外,还有其他什么国家。十八世纪末,中国和英国发生了一次直接的碰撞,就是马嘎尔尼使团来华,中国这个时候是乾隆末年。

十八世纪之后,英国称霸世界的时代开始了,这时中西差距就已经拉大了。十八世纪末,中国和英国发生了一次直接的碰撞,就是马嘎尔尼使团来华,中国这个时候是乾隆末年。

乾隆可以算作中国历史上最骄傲的皇帝,他自称“十全老人”,不仅君临天下,甚至一度想垄断对经典的解释权。在中国传统政治下,士大夫一般秉持这样一种观念,即皇帝是政治权威,而思想、理论的权威是孔子,士大夫则扮演着孔子思想的阐释者这一角色。

但乾隆却剥夺了士大夫的这种权力,他不认为士大夫有资格“治国平天下”,这种事情应该交由皇帝处理。乾隆自己阐释经典,然后一帮士大夫拍马屁,说皇上圣明,皇上说的是最对的。

当然今天来看,作为个人,他的确很牛,但到了乾隆统治末期,其实国家已经不行了,国库亏空得很厉害。

思想倒退的大清

英国派马嘎尔尼勋爵率领一支庞大的舰队来华,他不是来打仗,而是来跟中国人谈判通商的。他们的舰队来华后停泊在广州,当时广州是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口岸。

在清朝官员眼里,那些来中国的外国人,商人就是来经商的,官员就是来上贡的。当时东南亚的各个国家,暹罗也好,安南也好,都是由广州进入内地上贡的。但现在来的英国却不是一个传统的进贡国。在此之前,中国人对英国的确不太清楚,我们只见过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和荷兰人,但从来没见过英国人,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来的。

虽然在明朝的时候利玛窦已经把世界地图和地球仪带到了中国,也有一部分中国人知道了这些西方地理学知识,但是到了清朝,中国人对于世界的感知以及观念又发生了倒退,其开放程度对比明朝大大退步,当时很少有人知道地球是圆的了,更不知道地球上除了中国以及周边的朝贡国之外,还有其他什么国家。

利玛窦来的时候已经为中国人画了一幅《坤舆万国全图》,就是地球的平面展开图,那个时候部分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观念已经很清楚了。但是清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却没有继承明朝的遗产,他们在绘制世界地图时,就胡乱地把当时听过名字的国家放在中国的脚下,随便画几个海岛,完全不知道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可见当时国人对世界的了解已经发生了严重倒退。

弱小的邻国 自大的满族人

清朝这个王朝很有意思,它看起来是一个很强大的帝国,因为其版图比明朝大多了,如果最后一个王朝不是清朝,那么现在中国不会有这么大的版图,国土也许会少一半儿。

但是,恰恰是清朝,它在开放程度上不如明朝,在吸收先进技术、引进先进设备方面更是不如明朝,甚至差得很多。清朝看上去武力很强大,因为它遇到的都还是传统的、处在冷兵器时代的对手——内忧外患都是如此。它的那些对手,比如准噶尔部等不服从清朝统治的蒙古人,以及大小金川的那些藏民,其武器水平都是较低的。

附带枪叉的火绳枪

而清军一方面继承了明朝的许多火器装备,另一方面八旗兵的确能战,又有臣服于清军的蒙古骑兵相助,所以他们确实很有优势。

其唯一真正强劲的对手是俄罗斯人,但是那个时候的俄罗斯并不够先进,在当时的欧洲,东欧还是很荒蛮、落后的地方,当时俄国人的火器也不见得比中国人的装备高到哪里去。所以中国可以跟它打个平手。

但即使如此,当年的雅克萨之战也并非中国人大获全胜,因为战争后期雅克萨城曾被哥萨克人夺回去。关键是,哥萨克人从南欧长途跋涉到远东,当时还没有西伯利亚大铁路,而中国辽东一带是满人的龙兴之地,地势平坦,中国人出兵要比他们容易得多,所以打了个平手。

除俄罗斯以外,清军的确没有一个等量级的对手,所以看起来很强大。同时,因为已经是东亚最强的了,所以清军也没有什么技术变革的冲动或压力。当时清军的精锐部队有一半儿已经是使用火枪了。清军还有炮,尤其是仿制或购买的红夷大炮,这就已经足够了,许多对手什么都没有。所以清朝并没有什么压力去主动开放,也没有什么学习的冲动。

明朝的对外开放很大程度要归功于传教士,而到了康熙年间,礼仪之争的问题开始出现并激化。早先来的传教士都认为,中国人祭祖不算是偶像崇拜,这个礼仪是可以被包容的,但是后来的罗马教廷却不这么认为,他们坚持祭祖就是搞偶像崇拜,中国人凡是入教就不能祭祖,这就一下子把交流的渠道掐死了,双方均无法做出妥协。

最后的结果就是,清朝在雍正时期完全禁教,而罗马教廷以及西方传教士的势力也基本退出了中国。传教士基本撤走了,虽然中国的皈依者还在秘密信教,但东西方的主要交流媒介却没有了,所以清朝也不可能开放。

他来了,却不是踩着七彩祥云

清朝靠着内陆的经济增长也达到了一个传统社会的高峰——康乾盛世,掩盖了它的封闭和守旧。而在康乾盛世的尾巴上呢,英国人来了。

英国人当时来华有两个目的:

其一是来炫耀一下他们的工业文明,他们工业革命的成果。所以他们带了大量的礼物,不仅有中国人特别喜欢的光学仪器(中国人特别喜欢光学仪器,当年利玛窦就是靠这玩意儿打开了传教的门路),还有玻璃制品、各种钟表,以及最先进的枪炮。他们把这些都送给中国人,让中国人看看英国人有多厉害。

其二就是商量通商事宜,英国人希望中国可以按照西方规矩进行交流和贸易,希望能跟中国平等经商,通过行商来开展贸易,希望中国人能给英国商人提供一些据点,不要总是限制在广州一个地方。

但很显然,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关于第一个目的,乾隆连礼物的包装都没有打开,看都没看就直接放到圆明园的仓库里了,后来英法联军还抢走了一部分。也就是说,英法联军从中国抢走的不仅仅是中国货,还有他们自己造的。

据说当时马嘎尔尼曾送给中国几门速射炮,中国人居然也连看都没看,呃,中国人还是很牛的啊!至于看都没看的缘故,其实在于后面的原因,英国人要建立平等通商的关系,这个议题从一开始就障碍重重。

英国人刚从广州登岸的时候,正好赶上乾隆的八十大寿。这个时候一大帮西洋鬼子来了,还带来了一大堆礼物。当时的两广总督认为这些洋人肯定是来拜寿和进贡的,这是好事啊,于是就上报说有远夷来为乾隆上贡祝寿。

乾隆听说这么远的人来给他祝寿,也很高兴,就同意他们来了。于是马嘎尔尼一行就进了内地,他们携带的礼物都被插上了贡使的旗帜。马嘎尔尼通过通事翻译也知道了插旗帜的意思,其实他哪里是来祝什么寿的,但他装作不知道,因为若是一开始就把来华的真实目的说破,那么他们也许就见不到皇帝,啥事也办不成了。

后来一部分礼物走大运河北上,另一部分则走海路,从大沽上岸,再走陆路一直到承德,因为乾隆的寿辰庆典是在承德避暑山庄举行的。

但在快要见皇帝之前,有个关键问题解决不了,就是跪拜的问题。

中国人坚持,外夷见皇帝必须下跪。英国人不愿意下跪,他们认为自己见本国的君主也只跪一条腿,若是要跪两条腿,还得磕头,这绝对是无法接受的。于是双方之间就起了摩擦,拼命交涉,和珅亲自出面都不行。

后来马嘎尔尼想了个办法,让了一步,称英国使节到朝中觐见皇帝时可以行三跪九叩礼,但是和砷也得按照英国的礼节向英王行礼——马嘎尔尼随行带了英国国王的画像,要求和珅代表中方大臣向英王的画像行礼,这样两国就扯平了。但在当时的中国,怎么有人敢给一个夷人的国王下跪呢,谁也不敢,最后就不了了之了。

中国人当时的世界观是天下观,天下的中心是中国,而中国亦是天下共主,所有国家都应该向中国朝拜,不来也就算了,来了就必须得朝拜。当时没有外交部,这些事都归礼部管,这些朝贡礼仪都是国家礼仪,是不可动摇的。所有的外藩在名义上都是中国的臣子,哪里会有一个朝中大臣,特别是像和珅这样的人物,会给一个夷国国王的画像下跪呢?所以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最后只能拉倒。

最后,马嘎尔尼一行还是见了乾隆,乾隆也就没有要求他们必须双腿下跪,权当他们是化外之人不明礼仪,唱个大喏就算了,这样礼仪之争才基本告一段落。

但是有些人,按现在的网络语言来讲,特别喜欢意淫,而且超级会意淫,硬说英国人跪了,还说他们本来不想跪,但后来见到乾隆天威,马上就扑通一声双膝跪倒。话说回来,乾隆没有迫使英国使者按照中国的礼仪下跪,还接见了他们,并和他们说了话,这似乎很大度,但事实上他是非常不高兴的。

所以后来英国使者的要求全遭到了拒绝。乾隆给了他们一些赏赐,其中最珍贵的就是乾隆御笔书写的“福”字,然后傲慢地告诉他们,我们天朝物产丰盈,不需要和你们通商,你们回去吧。

暴露

虽然双方到最后仍然客客气气的,但实际上,马嘎尔尼的这次访华彻底失败。

不过,马嘎尔尼也收获了一批副产品——他在内地走了很多地方,当时没有照不过,马嘎尔尼也收获了一批副产品——他在内地走了很多地方,当时没有照相机,但是他随行带了很多画师,他一路观察过去,做了很多记录。

他甚至还去了许多海防要塞,那些炮台什么的,他都看过了。在马嘎尔尼来之前,欧洲还流传着关于中国的神话。马可·波罗以后,欧洲关于中国的神话很厉害,东来的传教士也一直在建构这个神话。

欧洲有段时间盛行重农主义,因此中国的神话传得更为厉害,欧洲人一直以为中国很强大、很富足。但马嘎尔尼在中国经过细心观察后,发现根本不是传言中的那么回事儿。

▲马嘎尔尼使团随行画家笔下乞讨的儿童

中国并不富足,穷人非常多;而且也没有一种合理的审判制度,官员喜欢贪赃枉法、胡乱断案,国家没有严格的法律制度;军备则是一塌糊涂,虽然说八旗和蒙古士兵的装备看起来还是有模有样的,但海防的炮台和那些守炮的士兵等都是摆设,这些炮既不能升降,也不能瞄准,要打的话,只能打一个地方——后来在鸦片战争中,英国军舰也见识到了中国海防炮的这个特色。

▲马嘎尔尼使团随行画家笔下的中国

▲马嘎尔尼使团随行画家笔下的清朝官吏

马嘎尔尼使团所绘天津景色

马嘎尔尼一行回国后,依据在中国的沿途见闻整理出版了大量的笔记、图画和资料,这让西方看到了一个真正的中国,一个外强中干的中国。

所以,如果没有马嘎尔尼使团的这次来华,那么鸦片战争还不会那么早地发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