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牀當中有些媽媽就會問,我家小孩其他都好,好像就是一直手足心熱,爲什麼?

今天小編和大家一起來認識一下手足心熱。

什麼是五心煩熱

我們中醫在臨牀上就有個詞叫“五心煩熱”,講的就是雙手心、雙足心及心胸煩熱;五個部位熱。

這類小孩煩躁,容易發脾氣。手足心熱,自己感覺手心熱觸摸涼潤物體舒服,或是別人觸摸感覺膚溫較高。

臨牀上我們觸診小兒手部,一般手心熱爲內熱,手背熱爲外感。

小兒手心熱多爲食積內熱,爲小孩飲食不化,停滯胃腸,鬱而化熱所致。夜睡不安或哭鬧,爲熱勢擾亂心神,煩悶不適,這類小孩多喜歡趴睡。

簡單點就是小孩體內有股熱浪,讓他心煩意亂,無法安靜睡眠,也不會表達,只能哭鬧來宣泄。咳嗽也是因爲肺胃積熱,上攻咽喉所致。

一般認爲,五心煩熱常與陰虛有關:

《素問·調經論》:“ 陰虛則內熱”。

除陰虛之外,常見的出現內熱的原因還有:陰陽失和、瘀血阻滯、溼熱燻蒸、脾氣虛弱、食積阻滯等。

在小孩當中,飲食積滯,日久化熱的病因比較常見,這主要和小孩自身的生理病理特徵有關。

因爲;小兒形體嬌嫩,臟腑之氣未充,脾胃虛弱,加之小兒飲食不自知,餵養不當,易致脾胃功能失常,運化不及而停滯, 日久可化熱。

通俗一點就是小孩本身脾胃虛弱,如果餵養不當,暴飲暴食,或喫太多難消化食物,或像現在大夏天時候喫太多冷飲,都會加重脾胃負擔,經常如此就會損傷脾胃功能,消化吸收功能差,就會出現大家所說的積食。

從上面可以看出,飲食不節制是積食主要發病原因。所以千萬不要覺得小孩喫得多就讓他多喫,不節制。殊不知,這樣愛孩子其實在害孩子。

這類小孩手足心熱,既不用滋陰方法,也不用養血方法,應當以健脾助運、消食導滯爲法。

不喫藥行不行

有的媽媽就會疑問,就是長期手心熱,有沒有不用喫藥的方法,可以幫忙解決呢?

手足心熱的出現,說明你家小孩很大可能最近喫多了、喫撐了、也不排除其他原因。

五心煩熱不是沒有先兆的,出現症狀你沒有及時發現,時間長了就會出問題了。如果近期發現孩子脾氣比較大,晚上睡不着覺,夜裏容易醒,不思飲食,食慾差,眼袋發紅等,就該注意這是積食了,應該馬上調理。我們本着”能不打針就不喫藥“的原則,教大家幾個推拿手法。

在出現手足心熱的時候,運用小兒推拿就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小兒推拿保健處方

清胃經 100-500次

清大腸經 100-500次

清天河水 100-300次

補脾經 100-500次

推小橫紋 100-300次

捏脊 5-10次

補脾、捏脊有健脾助運,消食化積的作用;

清胃、清大腸、推小橫紋能清胃腸之熱,消胃腸積滯;

清天河水、推小橫紋亦能清臟腑內熱,消脹。

該方重在健脾助運,消食導滯,輔以清內熱,故清胃、清大腸、補脾經爲主穴,時間和次數可以根據小孩年齡、體質及積滯情況加減,不需拘泥。

重點解釋一下:推拿保健雖有效果,但是需要持之以恆,因長期餵養不當,引起的手足心熱,已經是脾虛夾積型,也並不是一兩天所致。

因此不要太過期待推拿一次就可以痊癒,任何治療都需要一個階段性。

寶寶出現這種情況多是由於飲食不規律引起的,也可以理解爲積食所致,也是3歲以下寶寶常見現象。

我們知道小寶寶正在生長發育期,胃腸功能很不成熟,從只能喫母乳和配方奶到能加輔食了,是一個過渡的階段,這期間是很容易出現胃腸功能紊亂的。

如果家長不注意寶寶的飲食、餵養不合理、輔食添加不合理,或一味放任喫零食、冷飲等,就會引起寶寶的胃腸功能受損。

食物的吸收也會受到影響,寶寶就會出現食慾不振、厭食、口臭、肚子脹、胃部不適和手腳心發熱等症狀。因此也會影響到寶寶的睡眠質量,並出現睡眠不安。

一方面,重在日常的調護。“五穀爲養,五畜爲益,五菜爲充,五果爲助”這句話就是說養育我們身體的是五穀,多喫糧食,這個基礎上可以喫點兒肉,喫點兒水果去補充,因爲我們知道人體的主要能量還是來自於糧食。

家長沒必要去給孩子喫太多的這種營養品,經常給孩子喫個蘿蔔白菜保平安,適當的喫點粗糧,都是對孩子好愛孩子的一種表現。

另一方面就是要去靠家長的仔細觀察,早發現早處理。媽媽提早發現孩子的症狀,還輕的時候相對調理時間就比較短。一旦拖的時間比較長,積滯加重,孩子就會出現發燒嘔吐,這樣的情況下,病程就拖長了。

所以說我們的媽媽們一定要學會從日常生活中去及時發現問題,發現孩子有積食的時候,一定要適當的餓一餓。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