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區內的景點基本劃分爲5個區域:A:古文化街;B:意大利風情區;C:津灣廣場購物區;D:勸業場購物區;E:五大道風景區

天津古文化街旅遊商貿區國家5A級景區、中國特色商業街。位於天津市南開區東北部、市中心區域。最早形成於1404年12月,以天后宮爲依託,被稱之爲:“宮南”、“宮北”大街,2003年以天津市對原有古文化街按照“修舊如舊、提高功能”的原則進行修復,並在其基礎上擴充建設而成。

天津位於渤海之濱,地處九河下梢,交通便利,漕運發達,所以民風中又有強烈的碼頭文化、漕運文化、漁鹽文化氣息。“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衛”一說在天津廣爲流傳,始建於元泰定三年(1326)甚至更早的海河三岔河口天后宮,一直是老城廂民風民情的聚集地。與此同時,儒、釋、道以及其他民俗崇拜之神也種類繁多。古文化街區域位於市區以北,是遊客在天津遊覽的首要區域,遊客能在此品味到傳統的天津歷史文化。該區彙集了天津主要的歷史景點,包括鼓樓、天后宮、大悲禪院等。除此之外,在古文化街內還可以喫到熟梨糕、茶湯、耳朵眼炸糕等地道天津小喫;逛泥人張、風箏魏等傳統工藝品店。北部的天津之眼摩天輪更是這座城市的地標。

古文化街旅遊區北起通北路、南至水閣大街,西接東馬路、東臨海河邊的張自忠路,總建築面積達22萬平方米。古文化街主街全長680米,有“津門故里”之稱。

南北牌樓

在古文化街南、北兩入口處各建有牌樓一座,其彩繪的形式是“煙琢墨石攆玉”式。其南口牌樓坊心上的文字是“津門故里”(面朝南)和“晴雪”(面朝北);其北口牌樓坊心上的文字是“沽上藝苑”(面朝北)和“金鰲”(面朝南)。這裏在古代是祭祀海神和船工聚會娛樂之場所。

天后宮

天后宮位於天津古城東門外,始建於元代。由於當時海運漕糧,漕船海難不斷髮生,而天津是海運漕糧的終點,是轉入內河裝卸漕糧的碼頭,所以,元泰定三年(1326年),皇帝下令建天后宮(當時叫天妃宮)於天津海河三岔河口碼頭附近,供人們奉祀海神天后。水工、船伕、官員在出海或漕糧到達時,都向天后祈福求安。居家百姓沒錢的也來求財,沒兒的求子,有病的祈免病災。天后官建立迄今660多年,一直香火很盛。船戶來往必定祀禱,遠近百姓多來祈福,熱鬧極了。

天后宮(民俗博物館)俗稱娘娘宮,座落古文化街中心。原名天妃宮、小直沽天妃宮、西廟、娘娘宮。敕建於元泰定三年(1326)。明清兩代多次重修。天后宮坐西朝東,面臨海河。從東向西,建築羣體依次爲戲樓、幡杆、山門、牌坊、前殿、大殿、藏經閣、啓聖祠及鐘鼓樓、配殿和張仙閣等。主體建築大殿,建造在高大的臺基之上,平面呈倒“凸“字形,中間面闊三間,進三深間,七檁單檐廡殿頂,前接捲棚頂抱廈,後連懸山頂鳳尾殿,屬明代中晚期木結構建築風格。與福建福田湄州媽祖廟、臺灣北港朝天宮並列爲中國三大媽祖廟,也是現存年代較早的媽祖廟之一。

戲樓、廣場和幡杆均在天后宮正門之外,爲過去祭祀天后的場所,廣場在過年等時候會有大量賣吊錢窗花的攤位聚集,非常熱鬧,戲樓有時也會啓用;天后宮內主要有14間:前殿、正殿、藥王殿、臺灣殿、鳳尾殿、藏經閣、關帝殿、元辰殿、啓聖祠、財神殿、碧霞元君殿、王三奶奶殿、良緣閣。

幡杆

諺語說“老爺廟的旗杆——獨一根”,這娘娘廟前的旗杆可是兩根,可千萬別小看了這兩根旗杆,它們的作用可是無可替代,並且非常巨大的。燈塔、航標燈是我們中國人發明的。這娘娘廟前的兩根旗杆就是燈塔,就是航標。行船的人看到娘娘廟的旗杆心裏就踏實了,這說明目的地——天津三岔河口碼頭到了。這旗杆頂上的金頂子,晴天的時候十幾裏外都可以看到它爍爍放光,到了夜間旗杆各懸掛紅燈籠一串,爲行船之人指明方向,這也體現了娘娘護佑航船的慈悲。這兩根旗杆上的金頂是風磨銅的,從清朝同治年間翻修娘娘廟開始就一直屹立在這裏沒動過地方。

娘娘廟的門前是一個廣場,正對門是一座戲樓,這是專門爲娘娘看戲建的,每到節日或者媽祖誕辰等等的紀念日,這裏就會由官方組織祭司、慶祝活動,傳說娘娘喜歡熱鬧,喜歡看戲,人們演出各種戲曲來給娘娘看,以感謝娘娘的保佑,逐步形成了規模。

天后宮山門

走進天后宮,首先看到的是一塊裝飾華麗的牌坊,上書“海門慈筏”。

穿過牌坊,來到“三津福主”殿前,殿內供奉的是天后的護法神。天后宮的香火至今未斷。每逢農曆初一、十五,到天后宮燒香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他們拿着香燭、供品走入山門先拜前殿的“護法神:王靈官”像和“四大金剛”神像。

走過“三津福主”殿,來到正殿前,正殿中供奉的就是天后娘娘了。人們先在正殿前半人高的鐵鑄香爐裏焚香,隨即向正殿裏天后聖母方向三叩頭,再起身步入正殿。這天后娘娘,也就是媽祖,成仙前可是人間的一位奇女子。她本名林默,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出生於福建莆田名門望族“九牧林”世家。其父林惟慤[què],宋朝時任都巡檢,也就是巡海官。

天后娘娘最初是人。她姓林名默,是福建莆田縣一漁家女子,生於北宋建國的建隆元年(960年),卒於雍熙四年(987年),只活了27歲。據說,林默生而神異,幼而聰穎,擅游泳,能乘席渡海,勇敢俠義,能爲人治病,救助海上遇險船隻,被衆人尊稱爲“通元靈女”、“龍女”、“神女”。她死後還屢次顯靈。海舟危難,有禱必應。洋中風雨晦瞑,夜黑如墨,每於檣端見神燈示祜,因而成爲人們敬仰膜拜的護航女神。地方官多次褒奏,朝廷多次晉封。宋代封之爲順濟夫人,元代封爲天妃,清代封爲天后,並且很早就在天津及東南沿海各地修廟供奉。

正殿的神龕裏,天后聖母慈眉善目,儀態端祥,鳳冠霞帔。她的左右立着四綵衣侍女,其中兩人手執長柄扇遮護天后,另兩人一個捧寶瓶,一個捧印綬。向上三塊匾額,中間一塊寫着“垂佑瀛堧”,意爲賜福沿海。兩旁分別寫着“盛德在水”,“萬里波平”。意思都是歌頌天后海神。轉身右看壁上,還有一塊引人注目的新匾,上寫“四海同光”。這是辛未年(1991年)菊月,臺灣北港朝天宮董事長曾蔡美佐贈給天津天后宮留念的匾額。

天津天后宮兩側的碑廊

前殿和正門之間有普濟泉等三口井水,據傳說是天后娘娘爲保一方平安鎮住海眼留下的遺蹟,以前還有井水售給遊客,味道清冽甘甜,已經加蓋保護起來了。

天津天后宮配殿

天津天后宮藏經閣

天津天后宮關帝殿

天津天后宮關帝殿旁的石碑,碑文至今無人能解

天津天后宮關帝殿前的馬上封侯

天津天后宮臺灣媽祖殿

天后宮諸神紀念日

天津古文化街“皇會”

“皇會”最初叫“娘娘會”。相傳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是“天后宮”海神娘娘的生日。清代康熙年間開始,在海神娘娘誕辰之前出會4天。每逢此時,民間的法鼓會、大樂會、鶴齡會、重閣會、中幡會、高蹺會等,沿街表演各種技藝,呈現一番盛況。古文化街修復以後,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又恢復了“皇會”。在這一天,以龍燈、高蹺、旱船、秧歌、法鼓、中幡、獅子舞和武術等表演爲主,街頭熙熙攘攘,熱鬧異常,成爲豐富市民文化生活的盛舉。。

2018年,天津天后宮舉行媽祖誕辰1058週年慶典活動

除了天后宮,這裏擁有距今600年天津最大的道教殿堂——玉皇閣。

道教道院。在天津市舊城東北角。始建於明代宣德二年(1427),弘治、萬曆和清代康熙、光緒年間均有修繕與重建。原由山門、鐘樓、鼓樓、大殿、配殿、清皇閣、六角亭等建築組成,後絕大部分建築被廢。現僅存主體建築玉皇閣等,閣面闊五間,進深四間,上下兩層,頂覆綠色硫璃瓦,上層檐下出迴廊一週,可憑欄遠眺,原供奉玉皇大帝銅鑄像,是天津市區現存年代最早的木結構高層建築,以前是天津市區最大的道教廟宇。

最具天津特色的四合院羣落——通慶裏

通慶裏坐落於古文化街北段,是天津規模最大的一組中西合璧四合院式樓房建築羣,仍然保留着舊時裏風貌。始建於民國二年(1913年),原是天津河北糧店卞家開設的銀號,後來改爲民居住房。在巷口過巷樓的入口處上方鑲着一副“蝴蝶”狀的鏤空木雕,“蝴蝶”,即有“福”飛來,吉慶之意。再加上把圖案花紋雕刻通透,取通達順暢之意。合在一起就是“通達吉慶”,取其首尾二字。故名“通慶裏”。現在泥人張美術館、海雅茶社等文化休閒場館均坐落其中。

中西合璧式的天津八大家之一的劉家大院

劉家大院主樓是清末民初建設的,整體爲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建築材料主要爲青磚,建築形式以歐式風格爲主,反映了當時特殊的歷史時期的建築風格。原劉家大院是一片小建築羣落,外面是中式四合院的門洞、前庭、院落,裏面是一棟中西合璧式的青磚二層建築,拆遷過程中保留下來的只是其建築羣的一部分。

2005年劉家大院

天津古文化街中的古玩、字畫、文房四寶、碑帖、古籍、楊柳青年畫、泥人張彩塑、天津風箏等專業店鋪也叢聚本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