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匯通天下”的日升昌票號被譽爲“中國現代銀行的鼻祖”,雙林寺被譽爲“東方彩塑藝術寶庫”,鎮國寺萬佛大殿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築之一。除了南門城牆段於2004年倒塌,其餘大部分都至今完好,是中國現存規模較大、歷史較早、保存較完整的古城牆之一,亦是世界遺產平遙古城的核心組成部分。

平遙縣位山西省的中部。平遙縣總面積1260平方公里。隸屬於山西省晉中市,平遙是山西省的文物大縣,有300多處古蹟。

平遙古城,始建於周宣王時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是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爲完整的古城,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平遙古城歷經滄桑風雨,時代變遷卻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很是難得。

平遙城牆

建於明洪武三年,現存有6座城門甕城、4座角樓和72座敵樓。除了南門城牆段於2004年倒塌,其餘大部分都至今完好,是中國現存規模較大、歷史較早、保存較完整的古城牆之一,亦是世界遺產平遙古城的核心組成部分。此外鎮國寺、雙林寺和平遙文廟等也都被納入世界遺產的保護範圍。平遙古城牆被譽爲平遙“三寶”之首(古城牆、鎮國寺和雙林寺合稱平遙“三寶”)。

平遙城門

平遙古城有門六座,南北各一、東西各二。平遙基本保存了明清時期的縣城原型,有“龜城”之稱,南門爲龜頭,是古城正門。北門爲龜尾,是全城的最低處,城內所有積水都要經此流出。城池東西共四門,雙雙相對。上西門、下西門、上東門的甕城城門均向南開,形似龜爪前伸。唯下東門的甕城城門向東開,相傳人們怕神龜爬走,故將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門10千米的麓臺上。

南門

龜首是南門,城外有兩眼井,是神龜的一雙眼。南門叫“迎薰門”取自“薰風南來”的意思。道光三十年後的一次城牆大修中,知縣劉敘將六門重新命名,並親授匾額,分別爲:迎薰 、拱極、太和、永定、親翰 、鳳儀。

北門

門甕城是龜之尾,與南門甕城相對,北門又叫“拱極門”,拱是環繞、拱衛的意思。極是北極星(北斗星),拱極兩字體現了星宿光澤之下,古城德彼四鄰,衆望所歸,四方都聞風而歸附的意思。

上東門-太和門

太和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術語,太通大,語出《易.乾》“保合太和。保持自然的大和諧,才能使萬物各得其所,纔是真正的祥和有益,持續純正,保證萬國之安寧。

下東門-親翰門

下東門又叫親翰門。人們將博古通今的學者稱之爲“翰”,古代翰林院中的“翰”就是這個意思。親翰門表達了對文化學識的尊重。 親翰門沒有城樓,但有甕城,兩重城門。

古城上學的孩子正騎車穿過親翰門,和諧的令人感動,歷史就這樣潛移默化的影響後代子孫。

上學的孩子正騎車穿過親翰門

上西門-永定門

上西門曰:“永定”則是江山永固,城池永保青春之意。

下西門-鳳儀門

“鳳儀”鳳即是鳳凰,古代傳說中的鳥王。鳳凰來舞是古代相傳的吉祥瑞應。平遙城西門內側,曾建有一座鳳凰棲臺,期待鳳凰這一神奇祥鳥的降臨。

平遙城池呈方形,城牆周長 6163 米。南城牆隨中都河蜿蜒而建,其餘三面皆直線相圍。環城牆闢城門6道,門外築甕城。城牆四角設平臺,原各建角樓一座,現城門樓角樓失存。城牆東南隅建有魁星樓和文昌閣,亦俱廢。東牆城門上尚存尹吉甫點將臺。城牆內側築馬道。城牆外壁分段築馬面 71 堵,上建敵樓各一,中架木板,外設箭孔。

平遙古城的馬面和敵城

甕城又叫月城,就是建在城門外的小城,或圓或方,平遙的甕城均爲方形,高與大城同,用以增強城池的防禦能力。角樓建於城牆四角上的樓櫓,主要用以彌補守城死角即城牆拐角處的防禦薄弱環節,從而增強整座城牆的防禦能力。

尹吉甫點將臺

尹吉甫(前852—前775),春秋時期庸國人,尹吉甫仕於西周,征戰于山西平遙、河北滄州南皮等地。尹吉甫不僅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編纂者,也是尹姓族、吉姓族人共同的太始祖,被尊稱爲中華詩祖。尹吉甫晚年被迫辭職還鄉,於78歲抑鬱而逝。點將臺位於上東門和下東門之間城牆頂上,現爲磚砌高臺。

平遙古城整座城池是由城牆、街道、店鋪、寺廟、居民組成的一龐大的古文物建築羣。平遙古城不是正南正北的,而是偏離中軸線15度的。現代的建築學者普遍認爲,這是最宜居房屋的朝向!!平遙古城的交通脈絡由縱橫交錯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蚰蜒巷構成。全城的心臟便是南大街北部的那座高大的市樓。“匯通天下”的日升昌票號被譽爲“中國現代銀行的鼻祖”,雙林寺被譽爲“東方彩塑藝術寶庫”,鎮國寺萬佛大殿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築之一。平遙主要景點還包括平遙縣衙、文廟、清虛觀等。

主要景點

市樓

市樓興建的年代不詳,唯一可知最早在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曾重修。此樓爲三重檐木構架樓閣,高18.5米。一日有三市,即“朝、午、夕”三市,俗稱“早市、午市、晚市”,市樓由此而得名,又有“金井樓”之美稱。

市樓坐落在平遙古城最熱鬧的南大街中心地段,和南大門的迎燻門樓子遙遙相對。市樓位於平遙古城中心,貫通南大街南北,雖然市樓位於古城的“天心十道”處,卻只有南、北向的大街,而無東、西向的橫街,市樓的東、西兩面都是民宅。

日升昌票號(中國票號博物館)

歷史上的大清國共有51家票號,山西有43家,而在平遙這座小城就有票號22家,中國的第一家票號---日升昌就誕生在平遙縣城西大街。現爲中國票號博物館,日昇昌票號前身爲“西裕成”顏料莊,財東李大全和掌櫃雷履泰於清道光四年出資30萬兩銀改營,是中國第一傢俬人金融機構,以“匯通天下”著稱於世。全盛時期的日升昌,竟然佔有清政府80%的白銀儲備!!

票號博物館佔地面積1963 平方米,100餘間房屋。日升昌採用三進式穿堂樓院。正院沿南北縱軸線,東院爲狹長的南北小跨院,西院爲日中新票號。有大小建築21座。整體採用了對稱均衡的佈局方式:主體建築一一有序地排列在中軸線上;東、西櫃房,賬房(東)、信房(西)、伙房(東)、客房(西)等次要建築,對稱分佈在中軸線兩邊。後廳門楣上掛有光緒皇帝題寫的“匯通天下”匾額。

匯票

匯兌當時也有很多的棘手問題。一個就是各地銀兩的含銀量不同,匯兌價值不同。雷履泰創立了“平色餘利”的標準,保證了各種銀兩的成色平均,而且兌現之後的餘利,佔到了票號總利潤的四分之一!再有就是防僞,當時解決的也很完美,正是靠着這些手段,在票號的百年曆史上都沒有出現過匯兌差錯,堪稱神蹟!

道光平遙日升昌匯票、信札、祕鑰於一體,十分難得。

這個條幅是日升昌票號當年所使用“防假密押”,日升昌票號在書寫匯票時實行以漢字代表數字的密碼法,並且定期改換,以防泄密。如這一份防假密押的第一句是:“謹防假票冒取,勿忘細視書章”,其中每個字代表一個月;而第二段共三十個字,表示1至30天。而第三段“生客多察看,斟酌而後行”,則表示銀兩的1至10。“國寶流通”,表示萬千百兩。這些密押外人是根本無法解密的,故在日升昌票號的經營史上,從未發生過款項被人冒領之事。

平遙縣衙

坐落於平遙古城中心,始建於北魏,定型於元明清,保存下來最早的建築建於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軸對稱佈局。平遙縣衙作爲中國現有保存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也是全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縣衙。

衙署大門。要進衙署,需先通過衙署大門,“自古衙門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說的就是這道門。

儀門

縣衙的第二道門叫“儀門”,顧名思義即“禮儀之門”,建於明萬曆四十七年。中門平時關閉,只在縣太爺出巡、回衙、恭迎上賓、重大慶典時方纔開啓。平時走兩側便門,兩側便門東爲“人門”,西爲“鬼門”。一般人兩門皆可出入,惟提審、押解犯人,必須走鬼門。

大堂

穿過儀門,就到達了大堂院。大堂是知縣辦理公務的主要場所,人們常常認爲知縣的職責只是審案斷獄而已,其實知縣職責大致可以歸納爲10條:管理田丁,徵收稅賦,勸導農桑,興修水利,維護禮制,興學育人,審案斷獄,賑災恤貧,維持治安,鎮壓反叛。看來要造福一方,當好忠君愛民的父母官,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大堂背後之二堂,同後面內宅相通,所以二堂院門也稱宅門。看門差役稱“門禁”,也叫“門子”。知縣除每日上午辰時(九時左右)升大堂署理公務外,其餘時間主要在二堂辦公。二堂內東耳房爲縣丞的辦公處所。縣丞爲知縣之助手,正八品。二堂內西耳房,爲典史的辦公場所。明清時代的典史無官品,即“未入流”。二堂外兩旁,分別是“錢穀師爺”房和“刑名師爺”房。

穿過二堂即爲內宅,內宅是明清時期知縣的生活區,明清兩代,知縣一律易地爲官,不得攜帶家眷。至清乾隆年間,皇帝才詔令此規可破。縣衙內還有“壯班房”以及“差役房”,是縣衙裏“三班衙役”之住所。所謂“三班”即皁班、快班、壯班,分工不同。除此之外,還有獄卒、轎伕、燈夫、禁卒、傘扇夫、庫子、鬥級、仵作(法醫)等雜役。

平遙文廟

位於山西平遙縣城內東南隅,始建於唐貞觀初年,其大成殿爲金代重建,至今保持原貌,是我國現存各級文廟中歷史最久的殿宇,是全國文廟中僅存的金代建築,是我國現存各級文廟中歷史最久的殿宇。平遙文廟是平遙古城的靈魂。

中國1300多年科舉史上碩果僅存的平遙文廟有“小故宮”之稱,規模宏大,規制齊全。廟坐北向南,總面積35811平方米,現存四進院落,中軸線上排列有: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明倫堂、敬一亭、藏經閣等建築。大成殿爲文廟主殿,平面近方形,建在高1米的磚砌臺基上,前有寬廣的月臺,周圍施以石欄板。

鎮國寺

鎮國寺位於平遙縣城東北12公里的郝洞村,原名京城寺,明嘉靖十九年改爲鎮國寺。它始建於五代北漢時期,1997年作爲平遙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爲世界文化遺產。鎮國寺內萬佛殿以稀有的五代建築聞名於世,同時內藏珍貴的五代塑像,是我國現存五代四大殿中唯一古塑。五代是割據戰亂的時期,從那時保存至今的古代建築全國僅有幾座,彩塑作品更爲罕見,除敦煌莫高窟中有少量五代彩塑外,鎮國寺萬佛殿內的彩塑,是全國寺觀廟堂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五代作品。

古老的鎮國寺院爲二進,中軸線由南向北分別是建於元代的天王殿,五代萬佛殿,明代三佛殿。鎮國寺不同於其他木構建築的是,全寺沒有一根釘子,所有結構都是木頭與木頭相互卯碶而成,是爲中國古代建築中的一大瑰寶。

萬佛殿,始建於北漢天會七年(963)。爲我國僅有的四座五代木構之一。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呈方形,明間闢門,次間檻窗。萬佛殿是前院的主要建築,它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之一。萬佛殿主外層紅色磚部分爲清代後加,對大殿起加固保護作用。

萬佛殿狀貌奇古,斗栱碩大。柱高不及開間之距,斗栱加屋檐高度超過全高的三分之二。萬佛殿前一株龍槐,造型奇異,距今已有一千多年。

鎮國寺各殿皆有塑像,其中萬佛殿內塑像最爲珍貴,是五代北漢天會年間建殿時的作品。萬佛殿內佛壇寬大,長寬爲6.09米見方,高55釐米,沿邊用青磚疊砌而成,約佔全殿面積一半。全殿共有塑像14尊。

其中除三尊(觀音、善財、龍女)爲明代塑造,清代重繪油彩外,其餘皆爲五代原作。釋迦牟尼像造型高大,結跏坐式,手勢作禪宗拈花印,佛相端莊慈祥,反映了唐、五代的風格。

金剛、菩薩、供養人、弟子阿難。

弟子迦葉、供養人、菩薩、金剛。

萬佛殿四周壁上,皆彩繪佛像,琳琅滿目,這大概是萬佛之由來。

萬佛殿壁畫。柱子埋在了牆裏。

殿內無柱,八椽栿伸至兩側檐柱。明間梁枋下墨書題記,計有大金天德三年(1151),大明嘉靖十九年(1540),大清嘉慶二十年(1815),傳承有序。

萬佛殿北立面。僅明間闢門,內奉觀音像,橫匾題:慈登彼岸。 觀音菩薩自在坐像,兩旁侍立者爲善財、龍女,爲明代塑像。

雙林寺

雙林寺,位於平遙古城西南六公里的橋頭村。以精湛的彩塑藝術爲世人所矚目,有“世界珍寶”、“東方彩塑藝術寶庫”之美稱。雙林寺原名“中都寺”,其地本爲中都故城所在,因之得名,曾建有“七重樓閣,高可望省”,毀於火災。後改爲雙林寺。現存廟宇全爲明代和清代建築。

雙林寺牌樓

雙林寺始建於北齊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坐北朝南,廟羣佔地面積約爲一萬五千平方米,內分東西兩大部分。西部爲廟院,沿中軸線坐落着三進院落,由十座殿堂組成。前院爲釋迦殿、羅漢殿、武聖殿、土地殿、閻羅殿和天王殿;中院爲大雄寶殿和兩廂的千佛殿、菩薩殿;後院爲娘娘殿和貞義祠。東部爲禪院、經房等。

大雄寶殿

寺內十座大殿內保存有元代至明代(公元13~17世紀)的彩塑造像2000餘尊,被人們譽爲“彩塑藝術的寶庫”。2000餘尊佛、菩薩、天王、金剛、羅漢、力士、供養人、珍禽異獸、山水花木等彩塑,全部由木胎泥塑而成,色彩豔麗,造形生動。其大者丈餘,小者尺許,具有高度寫實的風格,形神兼備,各具特色。千佛殿是雙林寺最值得一看的殿堂,藝術珍品最多,有500多尊彩塑,佔全寺彩塑四分之一,正中的自在觀音和立於旁邊的韋陀像更是珍品中的瑰寶。

雙林寺彩塑有五大特點:其一,彩塑用當地的紅黏土製成,光滑細膩,質感特別強;其二,彩塑採用懸塑手法制作的,有很強的立體效果;其三,塑像前傾10度—20度,解決了觀者的視覺差,是力學和雕塑藝術完美結合的典型;其四,塑像用黑色琉璃珠嵌入作爲眼睛,經過千年仍是十分傳神;其五,注重個性刻畫,雙林寺每一尊都各具神態,無一雷同。

千佛殿:自在觀音像

這尊觀音高蹺右腿,露臂赤足,衣襟半遮,面相恬靜嫵媚,姿態舒暢自然。坐姿的觀音像在全國也屬罕見,雕塑她的匠師突破宗教藝術的常規陳式,讓一直“站”着的觀音“坐”下來,而且在她的坐姿設計方面大膽創新,將其右腿屈起,解決了人體重心一般會落於左側的問題,將她塑造成一副自然可愛的人間少女形象。古代工匠真是了不起。

千佛殿:韋馱像

備受海內外稱譽的精品,他剛中有柔,武中蘊文,威而不悍,機智勇猛,渾身是力,身如強弓。誇張變形身軀表現力度;面部表情高度傳神。最爲精彩的是韋馱眼神與頭部方向的反向關係。縱觀韋馱整個身姿,從下肢的稍息站立,到上肢的扭轉和頭部的扭動,再到眼珠的反向轉動,在時間上形成了三個動作節奏,法國雕塑大師羅丹曾說:“所謂運動,是從這一個姿態到另一個姿態的轉變,……因爲在移動視線的時候,發現這座雕像的各部分就是先後連續的時間內的姿態,所以我們的眼睛好像看見它的運動”。這是對韋馱塑像動感的絕好說明。

菩薩殿:千手千眼觀音像

菩薩殿,主像是千手千眼 觀音,這尊菩薩溫柔秀美,神態嫵媚動人,多變的手姿和含情脈脈的眼神,充滿了靈氣。這些作品的創造者,我國古代不知姓名的民間藝術大師們,世代相傳技藝,勤於學習,不斷總結經驗,具有十分深厚的藝術功底,雙林寺彩塑就是他們各騁奇思、殫精竭慮,傾注心血和汗水,創造出的不朽藝術傑作,有許多達到了出神入化、爐火純青的地步,稱爲藝術神品當之無愧。

平遙古城,在所有中國古城(鎮)中,歷史感最好的一個,保留了幾百年的古老原建築,即使有很多破敗的老宅,也是原汁原味,而非一大堆的仿古建築。在高度發展的今天,很難想象竟有保存如此完好的一座明清古縣城,依託於晉商文化,含有深厚的歷史底蘊。錯過會後悔一生的古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