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古怀庆府地区,花馍这种民间艺术也十分盛行,当地制作花馍的人被称作"巧儿",是对心灵手巧的农家妇女的一种尊称,而在焦作的博爱县,就有着这样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花馍女孩"——孙倩文。虽然一开始遭遇了不小的阻力,但她最终还是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并且先后多次到焦作、郑州和山东等地拜师学艺,学习不同流派的面塑及花馍制作技艺,并最终熟练掌握了各种"做花馍"手艺。

在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的不少村庄,每逢过年就有一种不可或缺的活动——蒸花馍。所谓花馍,其实就是把馒头制作成各种各样好看的形状,可以是花鸟游鱼,也可以是其它飞禽走兽。

花馍不仅是一种好看的食物,同时也是一种民俗艺术品,代表了在汉族民间传承了上千年的面塑文化。在旧时候的农村,花馍常常被用作走亲访友的礼品和祭祀用的供品,直到现在,很多地方也会在不同节日、老人国寿、小孩满月等日子做各种各样的花馍。其用途之广泛,形式之多样,堪称民间艺术的奇葩,因此2008年就被列为国家级非遗。

花馍的制作,通常是用揉、捏、揪、压、搓、按等手法,并借助剪刀、梳子、筷子等各种工具剪、切、挑、拨、刻,再用红豆、绿豆、大枣等进行装饰,上锅蒸熟后,涂上各种可食用的颜料,一个个五颜六色、造型各异、形象生动的花馍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人们面前了。

在古怀庆府地区,花馍这种民间艺术也十分盛行,当地制作花馍的人被称作"巧儿",是对心灵手巧的农家妇女的一种尊称,而在焦作的博爱县,就有着这样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花馍女孩"——孙倩文。

孙倩文是博爱县鸿昌街道麻庄村人,她的父亲孙海军也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面塑艺人。受父亲影响,她自幼就对面塑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初中毕业后,更是毅然下定决心放弃学业,专心学习捏面人。

虽然一开始遭遇了不小的阻力,但她最终还是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并且先后多次到焦作、郑州和山东等地拜师学艺,学习不同流派的面塑及花馍制作技艺,并最终熟练掌握了各种"做花馍"手艺。

如今,年仅20岁的孙倩文,已经能够熟练制作几十种花馍,在她的手下,花果鸟鱼等各种形象栩栩如生,花馍也早已脱离了食物的范畴,成为了让人惊艳的艺术品。

除了自己制作花馍之外,孙倩文还积极推广花馍制作技艺,承担了焦作市幸福街小学、沁阳市实验小学、沁阳市商隐小学、博爱县实验学校4家小学和40多家幼儿园的花馍手工课教学,跟她学做花馍的孩子有5000多人。

这不禁让我们反思,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的同时,许多珍贵的技艺也在濒临失传的边缘。但其实像花馍这种艺术品,只要包装得当,又有着民族文化的情怀和自豪感在里头,完全可以在现代社会焕发生机。而我们也希望,未来能有越来越多的非遗技艺,遇上像孙倩文这样的人,让这些宝贵的遗产重新传扬出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