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古懷慶府地區,花饃這種民間藝術也十分盛行,當地製作花饃的人被稱作"巧兒",是對心靈手巧的農家婦女的一種尊稱,而在焦作的博愛縣,就有着這樣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花饃女孩"——孫倩文。雖然一開始遭遇了不小的阻力,但她最終還是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並且先後多次到焦作、鄭州和山東等地拜師學藝,學習不同流派的麪塑及花饃製作技藝,並最終熟練掌握了各種"做花饃"手藝。

在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的不少村莊,每逢過年就有一種不可或缺的活動——蒸花饃。所謂花饃,其實就是把饅頭製作成各種各樣好看的形狀,可以是花鳥游魚,也可以是其它飛禽走獸。

花饃不僅是一種好看的食物,同時也是一種民俗藝術品,代表了在漢族民間傳承了上千年的麪塑文化。在舊時候的農村,花饃常常被用作走親訪友的禮品和祭祀用的供品,直到現在,很多地方也會在不同節日、老人國壽、小孩滿月等日子做各種各樣的花饃。其用途之廣泛,形式之多樣,堪稱民間藝術的奇葩,因此2008年就被列爲國家級非遺。

花饃的製作,通常是用揉、捏、揪、壓、搓、按等手法,並藉助剪刀、梳子、筷子等各種工具剪、切、挑、撥、刻,再用紅豆、綠豆、大棗等進行裝飾,上鍋蒸熟後,塗上各種可食用的顏料,一個個五顏六色、造型各異、形象生動的花饃就活靈活現地出現在人們面前了。

在古懷慶府地區,花饃這種民間藝術也十分盛行,當地製作花饃的人被稱作"巧兒",是對心靈手巧的農家婦女的一種尊稱,而在焦作的博愛縣,就有着這樣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花饃女孩"——孫倩文。

孫倩文是博愛縣鴻昌街道麻莊村人,她的父親孫海軍也是當地小有名氣的麪塑藝人。受父親影響,她自幼就對面塑藝術有着濃厚的興趣。初中畢業後,更是毅然下定決心放棄學業,專心學習捏麪人。

雖然一開始遭遇了不小的阻力,但她最終還是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並且先後多次到焦作、鄭州和山東等地拜師學藝,學習不同流派的麪塑及花饃製作技藝,並最終熟練掌握了各種"做花饃"手藝。

如今,年僅20歲的孫倩文,已經能夠熟練製作幾十種花饃,在她的手下,花果鳥魚等各種形象栩栩如生,花饃也早已脫離了食物的範疇,成爲了讓人驚豔的藝術品。

除了自己製作花饃之外,孫倩文還積極推廣花饃製作技藝,承擔了焦作市幸福街小學、沁陽市實驗小學、沁陽市商隱小學、博愛縣實驗學校4家小學和40多家幼兒園的花饃手工課教學,跟她學做花饃的孩子有5000多人。

這不禁讓我們反思,隨着時代的不斷發展,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的同時,許多珍貴的技藝也在瀕臨失傳的邊緣。但其實像花饃這種藝術品,只要包裝得當,又有着民族文化的情懷和自豪感在裏頭,完全可以在現代社會煥發生機。而我們也希望,未來能有越來越多的非遺技藝,遇上像孫倩文這樣的人,讓這些寶貴的遺產重新傳揚出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