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焦作市沁陽市常平村出發,一直到山西晉城市澤州縣碗城村,這中間有一條全長約4公里的古道,叫做羊腸坂道。這條古道雖然看起來不起眼,但卻是太行徑最險要的路段,歷來爲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著名的孔子游說趙國、長平之戰、曹操北征高幹等都與羊腸坂有關。

據史料記載,自春秋以來,發生在羊腸坂上的重大戰役有數十次。戰國時期秦國的"戰神"白起,攻打趙國取得了長平之戰的勝利,羊腸坂就是進攻趙國的必經之路。

而三國時期曹操也曾從這裏北征叛將高幹。軍旅生活本就艱苦,途經羊腸坂時又下起了大雪,於是曹操寫下著名詩篇《苦寒行》,發出了"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爲之摧"的感嘆,而羊腸坡也由此更名爲羊腸坂。

就算是到了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四十軍在共產黨、游擊隊的配合下打響的"常平阻擊戰",也是在在古羊腸坂一線阻擊侵華日軍,從而有力支援了中條山及晉東南地區的"反掃蕩"鬥爭。

1939年“常平阻擊戰”時遺留下的機槍手掩體

而在羊腸坂古道最險要的路段,有一座全部由青石壘成,面積只有1畝多大、呈圓碗狀的城堡——碗子城。它作爲史上最小的城,看起來也很不起眼,卻是由唐朝名將郭子儀所建,這裏"北達京師,南控伊洛",有着極高的戰略地位。

除了戰爭,羊腸坂也是連接豫晉的重要戰略通道和中原地區的"茶馬古道"。如今我們走在羊腸坂古道的遺蹟上,還能看到深深的馬蹄印,彷彿在訴說着這條古道當年的熱鬧與繁華。

而在碗子城西南約有50米的一處崖壁上,摹刻有清同治元年京兆尹蔣琦齡書寫的"古羊腸坂"四個大字。再往南的崖壁上,還有3處元朝刻下的《修太行山道記》與3座佛龕。不過這三處佛龕只有一處建成,龕高0.75米,寬0.63米,內雕有一佛二弟子塑像。

有古蹟、有歷史,再加上太行山天然的美景,羊腸坂也成了不少文人墨客的抒情之地。除了曹操的名篇《苦寒行》外,唐代大詩人李白路經羊腸坂也發出了"五月相呼度太行,摧輪不道羊腸苦"的感慨,焦作本地選手李商隱、宋朝的"一代文豪"元好問等,也在這裏留下有不朽的詩篇。

隨着時代的發展,如今這條沿用了2000多年的"京洛孔道"逐漸失去它原本的戰略地位,僅存的1500米古坂道也更像是現代人懷念古人的一處遺蹟。在它的腳下,太常公路、常付公路、常泗公路等國道、省道穿行而過,路上車輛來來往往,但知道這條歷史要道的人卻越來越少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