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五年,吳中大水,胥口潘半巖課童奴極力車戽。是歲瀕湖之田盡沒,而潘氏獨豐。餘嘗爲作《大雨勸農圖》,久而失之。及是,其子和甫來京師,漫補是圖,亦聊用存一時故事耳。嘉靖四年乙酉,衡山文徽明記。”

這題記的內容,正與《潘半巖小傳》相呼應。畫卷後有祝允明撰書的《潘君子大水勸農圖記》。亦收錄在《懷星堂集》卷二十三。文中明確地說到潘(和甫)來京,文氏爲之作畫,是年乙酉年。這是可以肯定的,爲潘氏而作的畫與傳都成於一時,此時文徵明五十六歲。

“書如其人,畫如其人”。文徵明人品高潔,淡於名利,爲人謙和敦厚,不趨權貴。故被清代顧復初稱爲“古今第一流人物,吾吳之所以借光者也。”文氏的書藝對當時和明代後期的影響至爲深廣。

特別是他到了晚年,名望更高。官方民間向他求書索畫者,“接踵於道”、“戶履常滿”、“縑素山積,喧溢里門。”學他書法的人很多,其子文彭、文嘉,學生陳道復、彭年、陸師道、錢穀、周天球、王稚登等人的書法,就是從各種書體方面繼承其衣鉢。我國東鄰日本,不少對書道有研究的人,也很喜愛他的字。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