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至19日,上海劉海粟美術館展出一件館藏高近1.89米的巨幅文徵明《五瑞圖》,並在這三天圍繞這一館藏,開啓名爲“存天雅集·博物賞識”系列的線上直播與線下雅集。

這一幅《五瑞圖》曾爲劉海粟先生的收藏,畫面左上方有三枚劉海粟印章。畫面中可見古柏、奇石、靈芝、萱草和祥雲,這些祥瑞元素代表着中國人爲國泰民安及個人平安、幸福、健康的祈福,尤其對當下有特殊的意義。

文徵明 《五瑞圖》 劉海粟美術館館藏 畫心:長,189.1釐米;寬,94釐米

5月17日下午舉行了主題爲“當代視角下的《五瑞圖》”的首場直播,上海劉海粟美術館館長阮竣邀澎湃新聞藝術主編顧村言,策展人、藝術批評家王南溟從《五瑞圖》漫談當代視角下的《五瑞圖》;在5月18和19日晚,上海博物館書畫部副研究員孫丹妍和上海書畫出版社編輯甦醒,以及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王大蒙、中國傳統賞石收藏愛好者張弛和青年畫家謝興濤分別從文徵明和明代仕人社交生活、江南文化,以及菖蒲賞石文化的角度,解析《五瑞圖》,“澎湃新聞”呈現兩場“對談”實錄:

5月18日晚,上海博物館書畫部副研究員孫丹妍(中)和上海書畫出版社編輯甦醒(左)討論《五瑞圖》

從文徵明《五瑞圖》談起

沈周《西山紀遊圖》(局部)

文徵明與吳門畫派

甦醒:畫這張畫的時候,文徵明已經80歲了。史料說,文徵明生下來就脊柱突出,8歲的時還不能站立,不能說話。他是晚慧的一個人。他和唐寅是同年,唐寅則是非常早慧。文徵明一開始並不叫文徵明,而是叫“文壁”。文徵明的父親叫文林,生了三個兒子,大兒子叫文奎(奎木狼),二兒子就是文壁(壁水貐),三兒子叫文室(室火豬)。這三個字都是星宿的名字。

文徵明到40多歲的時以字作爲名,然後自己另外起了一個字叫“徵仲”,然後他就開始署“文徵明”一直到老。文徵明20歲時向沈周學畫,沈周是“明四家”之首,也是最長的一位,非常德高望重,文徵明一畫就一發不可收拾,繪畫上的才能就被激發出來了。

宋 崔白 《雙喜圖》 絹本設色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五瑞圖》是一張山水畫,但是其中又有花卉的元素,這個是比較特別的。在宋代的時候,有那麼幾張畫也有類似的屬性。比如說崔白的《雙喜圖》,畫了一隻兔子兩隻喜鵲。但是整個背景是有一點山水味道的。北宋宗室畫家趙士雷畫的《湘鄉小景圖》,也是山水爲背景,以山水和池塘、禽鳥、樹木結合。畫樹木,枝節盤錯,是文徵明的特色。所以這幅《五瑞圖》既注重物理形態又注重用筆,所以晚明時期的總結是“吳門畫重理,松江畫重筆”。重筆,也就是說不再重視物理的真實性,完全是一種筆墨,但是在文徵明這裏,還是筆墨與格法、造型並重的一個感覺。

宋 趙士雷《湘鄉小景圖》(局部)

孫丹妍:中國的山水畫和花鳥畫,有一種存在於兩者之間的繪畫形式稱之爲“全景花鳥”,宋元畫家受北宋大山大水的影響,把花鳥置於大山大水比較遼闊的情況下去畫。在山水畫成熟之前有一種“前山水畫”叫“山水松石格”,當時畫家還不具備表現全景山水的能力,但是他已經具備了把一棵松樹或者是一塊石頭畫得很好的能力,“山水松石格”其實就是大花鳥小山水,就是在特寫的花鳥當中有山水的元素。但這在文徵明畫中比較少見。文徵明的花鳥畫主要是竹石和玉蘭。竹石又分兩種,如果竹子和石頭在一起,他的竹子學倪瓚,石頭學趙孟?,就是融入書法筆意的寫意竹石。畫墨竹學北宋文同。玉蘭花他畫得比較精。像這種山水和花鳥結合、而且還是青綠山水比較少見。

趙孟?行書自題《枯木竹石圖》

吳門畫派還是學宋人多,並不是把筆墨作爲唯一的最重要的表現形式。當然文徵明也臨過很多古畫,當然文徵明的“臨”和董其昌的“臨”是不一樣的,董其昌的“臨”法是我用我法。文徵明是怎麼臨的呢?

在文徵明79歲的時候,他看到了宋代趙伯駒、趙伯驌的兩張青綠山水。其中一張是趙伯駒的畫,還有一張是趙伯驌的《後赤壁圖》,文徵明是仔仔細細的臨的。現在文徵明臨的這一本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可以看出來的他是按照趙伯驌的畫臨的。趙伯驌《後赤壁圖》可能獻給嚴世蕃了,但現在不知所蹤。文徵明這張畫留下來了,我們也可以通過他的這張畫去看一下趙伯驌的畫的樣子。這張畫又與《五瑞圖》的風格很像,是屬於文徵明青綠山水加仿古,皴染少而染色多。

文徵明 仿趙伯驌後赤壁圖 卷(局部)

青綠山水是空鉤無皴的。在元代之前青綠只鉤一個輪廓線,輪廓線下面用很厚重的青綠顏色去染,所以它只有鉤和染兩個步驟,所謂山水畫的“皴法”是沒有的。到了趙孟?“元四家”“重筆,用筆的皴擦把山水的質感留在紙面。大青綠山水用皴法就不適合,因爲礦物顏色會把筆法全部覆蓋。所以趙孟?就創造了一種小青綠山水,皴染並重,他用皴筆把山石樹木畫好,他用很鮮明漂亮的青綠顏色,但青綠不把筆墨覆蓋掉。小青綠可以兩者兼得,既可以看到文人筆墨情趣的一面,也可以保留青綠山水富麗堂皇,比較漂亮的特點。趙孟?創的小青綠畫法之後,其實在後人繼承發揚比較好的就是文徵明了。

文徵明一生創作的青綠山水很多。這張《五瑞圖》的風格應該是屬於他比較晚年的風格。因爲大家都知道文徵明有細文和粗文的變化,但是細文和粗文並不是說他早年細晚年突然變粗,而是一生當中交替出現的,他早年細的比較多,也有粗的,晚年也有很細的。比如說這張是屬於他筆墨比較放得開的,但是他在81歲的時候,畫了一張很細很細的《真賞齋圖》,所以他一生青綠山水的變化也是很多的。

文徵明 《真賞齋圖》(81歲作) 紙本淡設色28.6×79cm 上海博物館藏

甦醒:《五瑞圖》是嘉靖己酉年畫的,這一年文徵明還畫過兩張純山水畫,但是構圖和大的結構和這張畫非常像。一張是《古木寒泉圖》,還有一張《灌木寒泉圖》都是同類題材。我猜想,一個畫家在很近的時間裏就創作了三件大作品,可能用的是同一個稿子,同一個想法,自己的習慣創作了類似的構圖,這也是一個畫家常用的手法。

文徵明《古木寒泉圖》

文徵明與江南文化

孫丹妍:其實文徵明與畫家、鑑藏家的交往非常多,對一個畫家來說這也是很重要的。而且文徵明作爲明代吳門畫派鼎盛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和各個方面的交往也是對吳門畫派風格的推廣是很關鍵的。

江南在文學、繪畫被大家經常提到的。但我們想象中的江南就是吳門畫派,也可以說是文徵明給大家描繪出來的,顏色富麗,在庭園中安逸、富足,沒有忙忙碌碌,很休閒,這纔是我們想像當中所謂的江南。

文徵明 《江南春詞意圖卷》(局部)

甦醒:明代蘇州經濟是全國最繁榮的地方,是魚米之鄉。文徵明生活期間沒有什麼戰亂,文徵明喜歡自己造園,在書齋裏做畫,所以他們的畫又有一個名字叫“書齋山水”。

明人特別喜歡玩,文徵明曾經說過一句話,“吾之書屋多於印上起造”,比如說文徵明有翠竹軒、玉蘭堂等好幾個和華木有關的齋號。可以看出兩點,他非常喜歡花,他又喜歡刻印,他的兒子文彭是大篆刻家,文徵明就說,我的宅號都是從印上起造,而不是說真的建起來。這就說明富足了之後,玩其實就是一種生活的興趣。

明 文徵明《 玉蘭圖卷》( 局部)

孫丹妍:明代文人閒適的生活也是現代人很嚮往的。你看文徵明畫那麼多的別號圖也可以看出他的交友很廣闊。他給很多人畫過,比如說他畫過《東園圖》,東園是徐達的第五世孫徐泰時的園子。他給吳寬的侄子畫過《影翠軒圖》,你看到文徵明畫的某某齋,都是真實有的,不會是亂想出來的,都是真的有一個園子給他畫的。

文徵明也被稱爲文待詔,他是做過官的。這就要說到文徵明的交友了,其實在明代,吳中的文人在官場上是很大的存在。《明史·文苑傳》記錄了當時的文人,就是能夠排上號的文人有140人,吳中的文人有45個,差不多佔了三分之一。而且吳中文人有一個互相提攜的傳統。文徵明的父親文林是當官的,像吳中文人當的兩個最大的官吳寬和王鏊,都是他父親的朋友。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認識文徵明,然後把他介紹給當時的官場高級的文人。所以文徵明很早就在高級的官僚圈已經享有盛譽,到他50多歲當待詔的時候,人脈已經是很豐富了,所以他在京城纔有這麼大的名氣。吳門畫派的影響成爲全國的審美風潮了,這和文徵明的交友,以及吳中文人在明代政壇的影響力也有關。

文嘉作品

文徵明是吳門畫派承上啓下的人,他承的是沈周那一代老的,所謂的吳門畫派其實就是“文徵明畫派”,吳門畫派後面的那些人,都是文徵明的學生。他有那麼多的學生人數,影響那麼大,吳門畫派賴以延續,都是和文徵明有關的。文徵明是一個合適時代出現的合適的人,他的性格、家世也好都是順勢而生的吳門畫派最鼎盛時期的領袖人物。因爲松江也屬吳地,董其昌一開始就把文徵明作爲自己超越的對象。

董其昌,《集古樹石畫稿》 (局部)

甦醒:如果說三代的話,沈周是第一代領袖,文徵明是第二代領袖,第三代領袖就是董其昌。爲什麼說這三個人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或者地方呢?第一,這三個人本身都是大書畫家;第二,他是有收藏和鑑定的,鑑藏是非常重要的一塊。唐伯虎的畫不下於文徵明,但是他自己沒有什麼收藏。大收藏家項元汴,中國現存的古書畫你隨便翻翻都有項元汴的印,但是他自己又不怎麼畫。所以說能夠集鑑藏和書畫創作爲一體的,只有沈周、文徵明和董其昌。

5月19日晚,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王大蒙(中)、中國傳統賞石收藏愛好者張弛(左)和青年畫家謝興濤(右)

當代生活中,如何“玩”菖蒲奇石

《五瑞圖》中的草、石文化

王大蒙:《五瑞圖》當中的草、石、靈芝等放在一起,也是跨時空的,揭示了作者內心對美好的嚮往。那麼,在當代生活中如何“玩”菖蒲和奇石,中國人創造這個“玩”字非常有深意。

王大蒙的菖蒲雅室

中國文化當中的“玩”是高級的,是沒有功利的。實際上以前的文人也是玩的狀態,沒有功利的思想。很多古代名家畫畫都是不賣錢的,是根據他生活的狀態來畫畫的。比如說文徵明的畫,我們欣賞他的畫,一點也感覺不到功利心,而且時空會被拉長。

蔡斯民拍攝朱屺瞻在擺弄菖蒲

菖蒲在我國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真正作爲一種文化的草是從唐代開始,文人留下了很多歌頌菖蒲的詩篇,宋代陸游說“雁山菖蒲崑山石”,所以配雁蕩的菖蒲最美的石頭是昆石。

我爲什麼喜歡菖蒲?因爲菖蒲具有文人嚮往的做人標準。菖蒲有四個品格:忍寒苦、安淡泊、伍清泉、侶白石。

這四句話,也是文人一千多年來追求的精神,伴隨着文化的成長、進步。菖蒲在當代也火了,也有說品茶是一大俗,菖蒲是一大俗,現在玩什麼就是“俗得很”。這個“俗”,我也在想一個問題。古人玩一棵草都玩得那麼有文化、有深度,我們爲什麼把古人有深度、有文化的東西“玩”俗了?作爲當代來說,怎麼“玩”古代的文化,就是不要帶有任何的功利心。帶着有情趣、好玩的心態。

昆石菖蒲兩相宜(王大蒙藏)

另外我們也要注重文化的積澱,要多讀書,讀古人的書,讀中外的書,讀經典的書。如果說我們沒有長期文化的積澱,沒有多讀書,沒有思想的積澱,我們欣賞一個東西,我們只能停留在表層,玩不深,深入不進去,所以就變成了“俗”。

每個的人生都是幾十年,如果說你有知識的積澱,你的人生體驗將是完全不同的。我覺得人活在世上關鍵還是要有文化,有了文化之後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和體悟會不一樣。

張大千《菖蒲》

《五瑞圖》確實畫得非常好。中國繪畫不會像西方的畫那樣那麼衝擊你的眼睛,但是中國繪畫是慢慢滋潤你的心田,讓你欲罷不能。如果說只是衝擊,之後沒有延續,那就是沒有回味。我覺得中國人對繪畫的理解是非常厲害,就是讓你慢慢的品。所以中國人說藝術要有張力,而是衝擊力。

明 董其昌《夏木垂陰圖》 軸

中國畫就是讓人慢慢去品味、回味。比如說文徵明的《五瑞圖》,這張畫在明代的畫再欣賞一千年也看不厭的。文徵明作爲一個大文人大畫家,他比我們看得深,他的情感比我們豐富得多,他通過藝術的筆墨表達出來之後,我們就慢慢去體會它,好的繪畫是永遠看不盡的。

我跟菖蒲之間的關係是好朋友,我每天早上喫早飯前必須要打理菖蒲,要問每一盆好,看看它們是不是缺水,長得怎麼樣,有沒有長新苗,都會給我淡淡的喜悅。中國人的喜悅憂傷都不是那麼的濃烈,這就是中國文化。我和菖蒲的關係,與其說我養菖蒲,不如說菖蒲養着我,菖蒲確實給了我很多精神上的提高。

謝興濤:其實在古代文人的生活中,菖蒲和石頭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晚清以後文人的生活當中,菖蒲和石頭越來越重要。在唐、五代乃至北宋,山水畫的發展到成熟階段,石頭不是作爲單獨的個體出現的,而是作爲山水畫當中的一個局部,是作爲山水畫的基本元素出現的。

北宋 趙佶 祥龍石圖卷

到了北宋之後,隨着宋徽宗對石頭的熱愛,他從蘇州把太湖石運到開封做園林,他也畫了很多石頭的繪畫,尤其是《祥龍石圖》,這是現在北宋傳下來的最有代表性的以石頭爲主題的創作。

其實《五瑞圖》也可以認爲是一張山水畫,其實它是山水畫的局部,他是畫了一棵樹,一棵草,幾塊石頭,是把它作爲山水畫的局部放大來處理的。這說明了從宋代、元明繪畫的發展,就是私人化的進程。更注重的是有我的狀態,宋代的繪畫是無我的狀態,是對自然狀態的表述。而到元代之後的繪畫,更多是關注自我的狀態,是一個有我的境界。以至於到了晚明之後,晚明的生活狀態,以文徵明爲代表的,包括後來他的《長物志》,對明代文人的生活狀態,從每個細節上都描繪的非常具體,這就是明代文人的精細感。就可以體現出中國人玩任何一個東西的時候,玩到極致的時候就不是簡單表面的玩,而是深層次的意義,把它寓意到人,把人的精神狀態加在它的身上,從它的身上看到人的品格和品質。你不能簡單把它看成是一塊石頭,一棵小草,而是要更多的看到文化的意義。

張馳:這幾年我們聊的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石頭的四個字“瘦、透、漏、皺”,這個其實是古人給我們的賞石審美的標準。但是這個標準和我們有點不太符合了。因爲我們不是一個每個人都有一間書房,有一個條案,現在大家都住在一個“盒子”裏。現在我們的傢俱都變了,還怎麼玩呢?

賞石是天然的雕塑作品,是大自然饋贈給我們的。我們現在更多要走另外一條路,就是我們要學習、瞭解它。

相關推薦
  • 故宮、國博、北京畫院等五一期間將有序開放,限額、持健康碼
  • 蘇軾、趙孟頫、董其昌在文人畫發展中的作用(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