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有言: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須參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衆惡無喧。

這六句話其實就是參悟了人生境界的真實體現,幫助我們在生活中不斷修行,漸漸看清生命本相。

1

心平何勞持戒

這裏的“平”,就是說人沒有貪瞋癡。蘇東坡本人對於佛法有很深的造詣。一天,蘇軾詩興大發,做了一首禪詩: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蘇軾自己反覆吟誦,覺得自己的境界已然很高了,能跟佛陀一樣,達到了心轉物的境界。然後就差人把詩給好友佛印送去看看。

佛印看後,提筆在詩上批了兩個字:“放屁!”就叫人送還回去。

蘇東坡滿心期待地打開自己的大作,卻發現只有“放屁”二字,頓時火冒三丈,決定親自去跟佛印評理。於是乘船過江,直接到了佛印的房間,只看見門扉上貼着一張字條:

“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

蘇軾看見此句,才恍然大悟。正所謂“外離相爲禪,內不亂爲定”,當真正遇到事情了,才知道自己竟與常人無異。

我們之所以要持戒,就是因爲有貪瞋癡。但是心平如鏡,心中沒有波瀾驚擾,不被妄念左右,就是心中無垢,辛辛苦苦持戒律也就變得不再重要了。

2

行直何用修禪

六祖慧能認爲,修行重在心平行直而不是持戒修禪。

“行”的範疇非常廣,不僅是指身體上的行動,還包括言語、念頭等等。

“直”,乃是道德、品行的“直”。直心正念方爲真禪者,若能一生行爲正直,沒有妄念虛僞,才能夠說這個人真正領悟了禪意。

3

恩則孝養父母

我們的身體髮膚受之於父母,報恩是本分,更是義務。

孔子的得意弟子仲由十分孝順。早年間家中非常窮,他自己就經常去喫點野菜充飢,但是卻會去百里之外背米回家,侍奉雙親。

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仲由坐在厚厚的錦褥上,喫着豐盛的大魚大肉,他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喫野菜,爲父母親去負米,哪裏能夠再得呢?”

孔子讚揚說:“由也事親,可謂生事盡力,死事盡思者也。”

父母生養我們,我們永世也報答不了父母的這份恩情。我們能做的,就是好好地生活,才能少讓父母牽掛,千萬不要子欲養而親不在。

4

義則上下相憐

“義”不管是在佛家還是在中國儒家,都是必不可缺的德行之一。

其實一般人很難有機會去立驚天之功,所以,這裏的“義”,更多的是強調普通人細微的所作所爲,平凡的善行義舉。

佛法認爲,如果一個人能夠遵守道德,重視自己人格和品德的修養,對上尊敬有禮,對下憐憫助人,不會見利忘義,甚至能做到捨生取義,就是“義則上下相憐”的最佳寫照了。

5

讓則尊卑和睦

這裏的“讓”,就是要求我們有一顆謙讓之心,不要過分逐利爭鬥,彼此之間相互尊敬禮讓。

正如林肯所說:“一個成大事的人,不能處處計較別人,消耗自已的時間去和人家爭論,不但有損自己的性情,且會失去自己的自制力。在儘可能的情況下,不妨對人謙讓一點。與其跟狗一路走,不如讓狗先走一步,如果給狗咬一口,你即使把狗打死,也不能治好你的傷口。”

“禮讓不費什麼,而得到一切。”我們謙讓,旁人會從中看到我們的謙遜知禮,會覺得和這樣的人打交道是件愉快的事情,人與人相互之間的默契和友誼就由此產生。

6

忍則衆惡無喧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你若是能忍會忍,那麼人家就算有惡處,也不會經你之口給宣揚出來。

佛法認爲“忍”是世間的美德,不僅可以平靜自己的內心,不會輕易被動搖。

“以能忍之心對治所忍之境就能防止一切障礙惡業發生。”

如果世人都以佛祖爲楷模,心中多忍讓,心中多謙和,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那麼這個世界就會一團和樂,這或許纔是佛教“忍”與“讓”的終極意義。

溫馨提示:《智遊五臺山》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互聯網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