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6世紀與聖彼得大教堂同時擴建,總面積5.5公頃,它由12個陳列館與5個藝術長廊組成,彙集了埃及、希臘、羅馬古代文物和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精華,是一座藏有無價瑰寶的博物館,也是梵蒂岡奇蹟的集中呈現。歌德曾評論開朗基羅說:“沒有到過西斯廷禮拜堂的人,無法瞭解一個人所能做的事”,西斯廷禮拜堂因集中了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藝術精華而聞名於世,包括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拉斐爾(Raffaello)、波提切利(Botticelli)等著名藝術大師的作品。

時常聽說,在梵蒂岡踢球,一腳就能踢出國門。梵蒂岡的存在,本身就是個奇蹟。

梵蒂岡城國,簡稱“梵蒂岡”,位於意大利首都羅馬西北角高地的一個內陸城邦國家。也是全球領土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國家,其國土面積只有0.44平方公里。由於四面都與意大利接壤,故稱“國中國”。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以教皇爲首的教廷的所在地,也是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

這座世界上最小的國家,人口不過區區八百,整個國家卻是偉大的文化瑰寶,1984年,作爲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從羅馬的協和大道直走到達梵蒂岡的第一站,聖彼得廣場。它位於梵蒂岡最東面,建於17世紀初的巴洛克時代,由意大利巴洛克之父-建築大師貝尼尼親自設計並督建,花費11年的時間,1667年完工。

它長340米,寬240米,可容納50萬人,廣場大的幾乎佔據了整個梵蒂岡,堪稱世界上最壯觀、最對稱的一個廣場。兩邊的長廊共有288根多利安柱式的白色大理石組成,宛如軍隊隊列一般排開守護着廣場,又像上帝之手般環抱着廣場,我站在柱子邊上,渺小的像一隻螞蟻,不得不讚嘆藝術家的設計巧妙。

聖彼得廣場中央聳立着41米高的方尖碑,它高約26米,底部單邊長5米,沒有任何文字和圖案,設立於16米高的三層基座上。許多年來,對這座非凡的方尖碑,人們留下了種種傳說。據說在羅馬,從古羅馬時期到現在,只有這座方尖碑從來就沒有傾倒過。

1586年,位於羅馬尼祿競技場牆邊的方尖碑,移至到尚未建成的聖彼得廣場上。當時方尖碑已在泥土中沉睡了1500多年,搬運時動用了140匹馬、900多名人力和47部鏈式絞車。傳說人們把這塊方尖碑從羅馬競技場轉立到聖彼得廣場時,方尖碑比當時人們預期的要沉重得多,當碑身被許多股繩子緩緩拉起到一半的時候,繩子開始斷裂。大家都認爲,當繩子快斷時,碑身一定會倒在地上摔得粉碎。就在這時,一名路過的水手突然大喝一聲“澆水”,就是這一聲斷喝,救了這塊方尖碑。終於,這座82英尺高、320噸重用整塊紅色花崗岩製成的巨型獨石豎立在聖彼得廣場上。

歷經千年,法老的方尖碑最終被插上了天主教的十字架,在天主教的心臟腹地歷代傳承。如今,不管身處廣場的哪個角落都能看到他的蹤跡,沒有任何的文字和圖案,歷經千年腥風血雨和滄海桑田後,就這樣默默訴說着4000年來的歷史。

聖彼得和聖保羅的雕像位於階梯兩邊,他們彷彿在歡迎着每一位信徒和遊客。

拾階而上,便是聖彼得大教堂,教堂從興建、到經歷多次的擴建和改建,再到最後裝飾完畢,總共經歷了1300多年的歷史。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於公元326年-333年在聖彼得墓地上修建的一座長方形會堂,稱老聖彼得大教堂,不幸毀於戰亂。

1506年再次破土動工,開始了長達120年的重建。先後由意大利最優秀的建築師相繼主持設計和施工,凝聚了衆多頂級建築大師的智慧。1626年11月18日正式宣告落成,稱新聖彼得大教堂。

進入教堂的第一眼可以用宏偉和壯觀形容,再者便是無與倫比的美,高大的石柱和牆壁、拱形的殿頂,色彩鮮豔的圖案、栩栩如生的雕像,彷彿置身穹頂之下,看似華麗,卻又讓你穿越俗世塵埃。

教堂入口的右邊,佇立着米開朗琪羅的雕塑《聖殤》。這是教堂中最優雅的作品,聖母憐愛地看着懷中的耶穌,耶穌卻是保持着他受難時的姿態。流傳中,聖母實際上是看着它剛出生的孩子,在我看來,聖母的表情是靜默而複雜的,她傾瀉了無聲的哀痛,超出了基督教信仰所飽含的內容,這是人類最偉大最崇高的母愛。

站在大教堂內,巴洛克式華蓋那番大氣磅礴之勢,根本無法逃脫我的眼,這是聖彼得的陵墓。這件由貝尼尼親手完成的青銅華蓋,足足有五層樓那麼高,由4根20米高、異常華麗的螺旋絞鍊形銅柱圍成,華麗程度令人震驚,無法用詞彙來形容的東西,身臨實境比什麼都重要。

半圓形欄杆下方是聖彼得的墓地,上方則點燃着99盞長明燈,華蓋的上方是教堂頂部的圓穹,邊上拉丁文驕傲地寫着耶穌的話:“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

大教堂內共設有45個祭壇,450餘尊雕像,與其說是一座教堂,不如說是一座雕塑和繪畫藝術的寶庫。它的每一棟建築都離不開雕刻與繪畫,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彷彿在述說歷史,見證和記載着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歷程。

梵蒂岡是個無淡季的國家,人羣熙來攘往,它又是如此的寸土寸金,只要微微抬頭,便時常能在斑駁的城牆上看到,前方:梵蒂岡博物館的標誌。梵蒂岡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博物館之一,位於羅馬西北角的梵蒂岡高地,緊鄰古老的臺伯河,公元5世紀末就有了雛形,原本是羅馬教宗的宮廷,1508年前後被改造爲梵蒂岡國家博物館。

16世紀與聖彼得大教堂同時擴建,總面積5.5公頃,它由12個陳列館與5個藝術長廊組成,彙集了埃及、希臘、羅馬古代文物和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精華,是一座藏有無價瑰寶的博物館,也是梵蒂岡奇蹟的集中呈現。博物館很大,我去時只能走馬觀花。據說,在每件展品前逗留四秒鐘,就得用十年時間才能看完一遍。

博物館內旋轉樓梯,由摩莫在1932年設計並建造。這是一座雙螺旋坡道,一條有人,另一條無人,兩條坡道輪流開放,這樣上樓的人和下樓的人就不會相遇。

看完旋轉樓梯後,便直奔拉裴爾畫室,畫室原是教皇的住所,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雅典學院》。拉斐爾巧妙的把不同歷史時期的哲學家都繪入同一幅畫中。最中間的人物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以達芬奇爲原型的柏拉圖在左側,手指天空,暗喻柏拉圖式的理想主義哲學。右側的亞里士多德手掌朝下,暗示他所代表的實質主義哲學。還有託着地球儀的托勒密,拿着圓規的阿基米德,與人爭論的蘇格拉底,推寫公式的畢達哥拉斯...人多卻絲毫沒有凌亂的感覺,畫作中把透視法運用得近乎完美,站在畫前除了讚歎與驚訝,實在難以形容當時的心情。

歌德曾評論開朗基羅說:“沒有到過西斯廷禮拜堂的人,無法瞭解一個人所能做的事”,西斯廷禮拜堂因集中了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藝術精華而聞名於世,包括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拉斐爾(Raffaello)、波提切利(Botticelli)等著名藝術大師的作品。

最令人激動地還屬米開朗基羅的穹頂畫和《最後的審判》,被譽爲“繪畫史上的神曲”,我仰着頭,看着穹頂上飄滿的各種藝術繪畫,再與身邊的人羣擦身而過,人的神蹟和偉大,純潔和美麗一一被激發。

繪畫的工程浩大又艱辛,很難想象米開朗琪羅在這4年期間花費了多少心血與汗水,才爲世人留下這一幅幅巧奪天工的鉅作。

梵蒂岡,它那琳琅滿目的遺產和珍寶,無法與世上任何一個國家作比較,他是藝術、靈魂、信仰的融合地,是世界的奇蹟。Tips

着裝:作爲宗教聖地,梵蒂岡有嚴格的着裝要求。上衣需要遮住肩膀,褲子或者裙子必須遮住膝蓋。

關於博物館:博物館是個非常熱門的景點,基本上沒有淡旺季,都需要排隊。建議提前在網上預約,確保能夠進入參觀。讓我們趁着年輕,帶上青春一起出發 | 輕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