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節是心臟病的高發季節,就在前不久的國慶節長假,全國各地出現了不少例遊客突發心臟病的險情。在等待急救車趕到搶救之前,具備少量急救知識的普通人也可以通過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AED)爲死神手中搶救生命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資料圖 製圖:王金輝

目前,隨着急救知識的不斷普及,AED也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在北京地區,有48個智能急救站,配備了60臺這樣的設備。雖然設備有了,但是卻鮮有人使用,這是爲什麼呢?

調查1

社區老住戶知道急救站卻不會用

昨天中午,記者來到了望京河蔭東路,在道路北側、毗鄰東湖街道果嶺里社區黨建服務站的就是一個智能急救站。說是急救站,但設計很簡單,沒有人員看守,使用的時候,需要在手機下載一個智能APP,通過操作APP,就可以通過驗證身份證,免費使用急救站裏的AED、輪椅、擔架等設備,不過這些設備要在24小時之內歸還。除了免費使用急救站裏的設備,使用者通過手機APP還能免費領取包紮用品、止血用品、以及小傷口處理用品等。

不過,記者發現,這處急救站設置在社區外的河邊,這條路上來往的行人並不多,很少有人注意到這個急救站。

而在東直門外的十字坡東里社區裏,也有同樣的一個智能急救站。“你說的是辰邦急救站吧,就在1號樓和5號樓之間。”昨天下午,面對記者的詢問,三位在樓下聊天的老太太紛紛熱心地給記者指路。不過使用的人有多少呢?老人們紛紛搖頭:“這些都是年輕人用的,我們上了歲數的不知道怎麼用。”一位居民說,雖然會用的老人少,但這並不妨礙大家使用。就在前幾天,居民區裏一位居民臨時需要輪椅,就是通過急救站解了燃眉之急的。“小區對面就是居委會,需要用了,我們直接去找他們年輕人來幫忙。”另一位在樓下遛彎的老大爺說道。

調查2

設備雖少遇到意外卻能大顯身手

據統計,在我國平均每分鐘就有1人猝死,而復甦的成功率卻不到1%。北京的救護車平均15分鐘可以趕到事發現場,而遇到猝死的情況,病人根本就等不到急救車到來。那麼如何解決這“最後1公里”的急救難題?

記者注意到,急救站最顯著的位置就是AED。“其實,很多人對AED設備很好奇,我們的後臺數據顯示,不少動用AED的人大多是想看看這是什麼儀器。” 辰邦急救聯合創始人杜昊告訴記者,其實,辰邦急救站是在兩年前就開始設立了,2016年上半年進行了試點,通過這兩年多的推廣工作,這種應急急救模式得到了不少居民的認可。爲此辰邦方面也和街道社區聯動培訓志願者,讓更多的人懂得急救知識,以備遇到情況時可以大顯身手。對於急救站內的AED儀器,杜昊表示這款AED簡單易操作,即使沒有受過專門培訓的人,也可以通過語音提示來操作。

在今年三四月份,朝陽區常營地區,一位上了歲數的老太太突發心臟病,需要急救。“有人就通過急救站,調出了AED。”杜昊告訴記者,在等待救護車到來之前,社區志願者們也通過和後臺的聯動,對發病老人進行了及時的搶救。

調查3

沒有出現惡意佔用急救物資的情況

除了AED外,記者看到,每個急救站都配備兩輛輪椅和一副擔架。“相對AED而言,使用輪椅和擔架的居民要多一些。”杜昊說,因爲急救站提供的設備是免費使用,在推廣之初,大家也曾擔心發生佔用急救物資的情況。

“事實上,經過這兩年多的推廣,並沒有出現急救物資被惡意佔用的情況。”杜昊告訴記者,前不久,有一位居民推着自己的家人去醫院看病,在送到醫院後,因爲着急看護病人,不慎遺失了急救站的輪椅。按照規定,借用的設備需要在24小時之內歸還。沒等急救站後臺的工作人員發現異常,遺失輪椅的居民就主動打來電話,表示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後來我們讓他賠付了輪椅的成本價。”杜昊說,對於其他免費領取的物品,急救站後臺也會有數量管控措施,如果發現有人連續領取數量較多,工作人員也會向領取者覈實相關信息。但截至目前,並沒有出現有人惡意領取急救物資的做法。讓工作人員感動的是,當他們定期對設備進行維護的時候,還能碰到志願者主動擦拭因颳風下雨落在急救站上的泥土。

目前,急救站覆蓋的地方多在居民區,分佈比較鬆散。“我們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推廣,其實像AED這樣的設備別看用的人不多,但是一旦遇到緊急情況,就能派上大用場。”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李環宇

編輯:TF0328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