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穆王府,靖王,蒙摯這幾個,譽王深知他們的情況,當然不會自找沒趣去找他們,剩下的謝玉和慶國公兩人,慶國公已經站隊自己了,在譽王看來謝玉保持着中立的立場對自己並不會造成什麼大的影響。謝弼作爲謝家的兒子,未來的謝家繼承人,公然支持譽王,給了譽王許多的暗示,譽王大概心裏在想,是慶國公的公然支持自己,以至於讓謝玉不敢再表明支持的立場,以免引起梁帝的注意,但謝弼的支持,站隊,大概也是謝玉矚意的,目的當然是換個方式站隊譽王這一派了。

謝玉表面中立,卻暗中支持着太子跟譽王的奪嫡之爭,這麼多年來,完全沒讓譽王發現,可見是隻非常厲害的老狐狸,而譽王也不是笨蛋,對於謝玉的立場,肯定是有過疑慮的,但,未必會在意就是了。

這部劇開篇的時候,太子就說了“本宮加封太子六年,如今竟出了個七珠親王”,由此可見,太子的儲君之位也是六年前才封的,而赤焰軍之案,直到梅長蘇重回金陵已經整整12年了, 這前面的6年時差裏,金陵城裏的這些關鍵人物到底都在做什麼?咱們可以做以下的合理猜測。

赤焰之案以後,太子和譽王兩人自然是在皇宮內外佈置勢力,開展奪嫡前期的事情了,謝玉和夏江當然是忙着收尾吧,畢竟赤焰軍之案,牽連的人不僅僅是七萬赤焰軍,還有無數的臣民需要安排,處置;另外,言侯爺開始遠遁朝堂,爲復仇做準備,璇璣公主在主導赤焰逆案後,大概不久也去世了,紅袖招開始由秦般弱接手,在這6年裏,金陵城風雲變幻,已經和往日不同了,而謝玉表面中立,其實似乎是有跡可循的。

謝玉是踩過赤焰軍人的屍體走出來的新臣

12年前,赤焰軍坐大,林燮明顯跟祁王是站在一起的,最後他們兩的一些不當舉動也成功引起了梁帝的忌憚,最後遭受滅頂之災。而這滅頂之災,我們都知道,有謝玉和夏江的手筆,可就算沒有他們的構陷,夏江和謝玉也是直接的執行人。

天子之怒,謝玉是看的最清楚的,他率軍攻打自己的友軍,導致赤焰軍冤喪梅嶺,並進一步成爲梁帝身邊的股肱之臣,這樣的人物一旦有什麼異動,想必是逃不過樑帝的眼裏的。

因此,在赤焰軍之後,謝玉算是取代林燮的地位,開始擔起了守衛大梁之責,這也纔有了梁帝重用他,給他賜予護國柱石這樣的名頭,景睿也說過,謝玉戎馬半生,那麼謝玉在赤焰軍滅之後,更多的應該是身處戰場的。尤其是在梁帝立太子之前的這數年裏,謝玉勢必都在協助梁帝安定朝政,尋求機會立太子,以求朝局的平衡。

當年的謝玉,軍權在手,又剛踩過了赤焰軍的屍體,成爲梁帝的新寵臣,梁帝正處於殺紅了眼的暴戾狀態,這種時候,他自然是不敢明目張膽地站隊哪位皇子的。

而譽王也不是蠢人,他當然懂得分析這些,所以才放任謝玉這麼多年沒有去拉攏。一方面是梁帝對謝玉的信任,讓譽王不敢輕舉妄動,另一方面是謝玉的權勢讓譽王不敢輕易拉攏。

慶國公公然表示支持譽王

慶國公是二品軍侯,雖然沒什麼實力,但也代表了軍方的勢力,按照譽王說的,是第一個公開支持自己的軍方,只可惜,這個軍方勢力太菜,梅長蘇一回來直接就讓慶國公涼涼了。

可在梅長蘇回來之前,立下太子以後這6年的時間裏,慶國公可以說是譽王的一張軍方王牌。

當時的軍方勢力分佈,主要有5大塊,分別是南境的穆王府(也就是霓凰郡主),東海的靖王,謝玉和慶國公的不詳,還有蒙摯的禁衛軍。

穆王府,靖王,蒙摯這幾個,譽王深知他們的情況,當然不會自找沒趣去找他們,剩下的謝玉和慶國公兩人,慶國公已經站隊自己了,在譽王看來謝玉保持着中立的立場對自己並不會造成什麼大的影響。

譽王沒有太在意並不奇怪,加上譽王身邊還有個紅袖招,秦般弱的人都沒能察覺謝玉的異動,譽王當然更不會去注意到謝玉這個首鼠兩端的人了。

謝弼站隊譽王給了譽王許多暗示

謝弼作爲謝家的兒子,未來的謝家繼承人,公然支持譽王,給了譽王許多的暗示,譽王大概心裏在想,是慶國公的公然支持自己,以至於讓謝玉不敢再表明支持的立場,以免引起梁帝的注意,但謝弼的支持,站隊,大概也是謝玉矚意的,目的當然是換個方式站隊譽王這一派了。

總是穩穩壓太子一頭的譽王,怕是正志得意滿地享受着來自“謝玉支持自己,皇位指日可待”的美夢中呢,身在迷局之中的人,又哪有這麼容易發現貓膩呢?

加上謝玉的行事,更多是讓天泉山莊的人去做,江湖高手,做事幹脆利落,劇中就有類似的案例,譽王就算要懷疑追查,往往很難懷疑到謝玉頭上,這也就給了謝玉很好掩飾機會。

譽王其實是很適合成爲一國之君的,雖然自私,枉顧人命,但其實有一國之君的風範,可惜,太着急,也太驕傲,往往被眼前的小利益矇蔽了自己的雙眼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