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善爲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爲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這是《道德經》中描述得道之人的境界。說古代那些通曉道的人,見解微妙玄深。其知識深不可測,超出了凡人可理解的範疇。因爲難以理解,所以暫且用以下比喻形容:他們形式嚴謹穩妥,如冬天赤足過河,他們行事多思,如對待鄰居一樣謹慎,他們恭敬嚴肅,如做賓客一般。融合可親,如冰水融化,敦厚如原木一般樸實,胸懷開闊如山谷一般,混在衆人卻不孤傲如江河濁流。誰能在渾水之中逐漸靜止澄清?誰又能夠使安靜的東西重新開始煥發活力?懂的這個道理的人不提倡自得盈滿,因爲只有缺憾,才能推陳出新,保持清明活潑。

得道之人有良好的人格修養和心理素質,有很好的定心功夫。表明上清靜無爲,實際上孕育着巨大的潛能,只是不願意顯山露水,他們如同大自然一樣,安逸隨和,在變換的季節中隨風而動,又隨風而靜。以謹慎的態度過河,以畏懼的心理待人,以莊重的儀表待事,以灑脫的風格解脫慾望,以樸實的本質抵禦誘惑,以開朗的胸懷面對困難。最終以清醒的頭腦與外界融爲一體,不生疏不遠離,在平平淡淡中,見證道的真諦。

得道之人有七種人生態度,一是心懷喜悅,則自然無煩惱。二是驚覺。用孔子的話說就是,“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覺悟於萬物,諸事皆成。三是恭敬。仁爲人之本,孝爲仁之本,敬爲孝之本,故說,敬爲人之本。敬己敬人敬物敬天下,自可以與天地共生,與萬物爲一。四爲激情。激情熱烈,則風行水上,勢如破竹,迎刃而解,天下無難事。五爲坦誠。誠爲聚人心之根,誠爲立天下之本。六爲開放。包容天地萬物,則天地萬物皆在心中。七爲處下。舉而措之天下之民,厚德載物,則天下之民皆舉在手上,舉在頭頂。則天地化育,萬民歸一。擁有了這七種人生態度,就可以算是得道之人,就可以踏入生生不息之道。

且用佛家的一個故事來說明道吧。

一位僧人跟隨一位禪師學禪,學了兩年之後,自以爲學了很多東西,已經得道了,就心滿意足地向禪師請辭,就對禪師說:“師父,在您座下參學,我感覺已經夠了。”

禪師就問他:“夠了是什麼意思?”

學僧回答說:“夠了,就是已經滿了,再裝不下了。”

禪師就說:“那好吧。不過,在你離開之前,先幫我裝一盆石子吧。”

學僧很快就裝滿了一盆大石子,端到禪師面前。“裝滿了嗎?”禪師問他。

“裝滿了,再裝不進去了。”

禪師就拿起幾個小石子,放進盆子了,小石子並沒有從盆裏掉出來。禪師又問:“滿了嗎?”

“這次真的滿了,肯定再也裝不進去了。”

禪師又抓起一把沙子,放進盆裏。沙子就滲進石子的縫隙,並沒有掉出來。禪師又問:“滿了嗎?”

“肯定滿了,沙子也裝不進去了。”

禪師又拿起一杯水,倒入盆中。水也滲了進去,並沒有溢出了。禪師又問:“滿了嗎?”

學僧當下頓悟。

滿是什麼。滿只是人們自以爲的判斷假象。而宇宙無邊無際,天道不生不滅,萬物生生不息,一個沒有止境的外在環境中,哪裏有真正意義的滿?

慾望是無止境的,修行也是無止境的。有人將擁有作爲驕傲,將能力看做本錢。從此恃才傲物,或甘願混於污濁之中,最終看不見半分顏色,或孤傲與淤泥之上,做那亭亭白荷脫離世間。這都不是修道的方式。真如之前說的,道來源於天地,他平淡無奇,沒有大章書寫,也沒有秀色點滴。

在不得中而得, 在得中而新。這就是道,這就是天地規則。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