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區級文保點——虞家後新屋建於清代晚期,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是北侖區目前發現的保存較完好的清代晚期畚斗樓式宅第民居,具有較高的文物保護價值。乾房連三進是區級文保點,建於清代中期,爲四合院式建築,建築共有三進。

古鎮柴橋

蘆江河畔

風雨如昨

滄桑依舊

在柴橋,有一個靜默的村莊

這裏至今仍保留着

25處清代宅第民居和近代傳統民居

高翹的馬頭牆、氣派的門樓

精緻細微的磚雕木刻

流光溢彩的匾額題聯……

這裏,是寧波市歷史文化名村

——四合村

柴橋四合村由原羣力、裏隘、朱家漕、麟角灣四個村合併而成,村民大多在清康熙年間和乾隆年間遷入,因此這裏遺留的古民居多爲清代建築。包括連三進、四合院、三合院、一字屋等類型,25處傳統民居保存在一個村裏,在北侖區域實屬罕見。

一處處老宅院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

點綴在阡陌交錯間

融自然山水、傳統道德

鄉風民俗、建築理念於一體

盡展江南傳統建築的魅力

穿過重重農家小院

徜徉其中

彷彿能讓人穿越時空

觸摸到鮮活的歷史

區級文保點——虞家後新屋

區級文保點——虞家後新屋建於清代晚期,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是北侖區目前發現的保存較完好的清代晚期畚斗樓式宅第民居,具有較高的文物保護價值。

飛檐翹角的傳統建築

點綴在阡陌交錯間

盡展江南傳統建築的魅力

爲了保護這座清代晚期古建築

今年5月份,柴橋街道、區文保所等多家單位

聯合對其進行修繕保護

本着“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修復

以恢復古建築古樸的風貌

小編去的時候,修繕已基本完工

在這裏

你會發現幾分雅緻、幾分詩意

幾縷書香、幾縷婉約

乾房連三進

乾房連三進是區級文保點,建於清代中期,爲四合院式建築,建築共有三進。第一進爲門房三間,樑架爲穿鬥式四柱四檁。二、三進正房皆爲三間兩弄,樑架皆爲七柱七檁穿鬥式。

乾房連三進文人頻出《上下五千年》的作者曹餘章便曾居住於此

1995年,久居滬上的曹餘章回鄉探親,獨自來到“乾房連三進”,裏隘的曹氏宗親對這個闊別數十年的遊子突然光臨,感到無比的驚喜和欣慰。在長輩們的提議下,曹餘章潑墨揮毫寫了裏隘曹氏“四德堂”三個大字的堂號,以表他也是從柴橋老曹村分支出來的曹氏子孫之一。

每一間老宅院,都有一段歷史

都訴說着幾代人的故事

“當歌曲和傳說已經緘默的時候

建築還在說話”

魁鬥橋連三進

隨着曹氏家族越來越壯大

乾房連三進已經無法容納衆多人口

於是,曹氏家族在原乾房連三進宅院後面

新建了魁鬥橋連三進

古老的窗欞和斑駁陸離的木門

處處顯示着老宅院的古老與滄桑

斷瓦猶存,殘磚仍在

印證着昔日的繁華,沉澱着歷史的滄桑

經過上百年的風霜洗禮老宅院完整地保存了下來並且至今仍有人居住

留戀老宅院

其實是想把祖祖輩輩的根基和血脈留住

今日,再走進這批歷盡滄桑、

風雨侵蝕的古建築

依然可以感受到它們當年的恢宏與精緻

對研究清代建築、清代居民生活

和了解本地風土民情有很高的價值

青磚古樹、名人故居

這裏的每一個衚衕

都可以是一篇動人的故事

穿行在如棋盤般縱橫交錯的巷子裏

聽着腳步在石板發出的迴響

讓人有一種莫名的情愫油然而生

在裏隘一側的蘆江河邊

我們發現兩座石獅子坐落於此

村民介紹道

這兩座石獅子已經有上百年曆史了

它們可是村裏的“守護神獸”

相傳舊時,這裏時有小孩子落水

於是,村民就在這裏立下2座石獅子

日日在河邊守護着村民

神奇的是,落水事件再也沒有發生過了

時代變遷,河邊幾經修繕

石獅子也漸漸被歲月侵蝕

但它們依然頑強的矗立於此

默默守護着這片土地

四季變幻,時代變遷

老宅院隱於幽巷之中

巍然不動

在歲月中沉澱

在時光中雕琢

一代代人守候着這份歷史底蘊

描繪着老宅院與新生活交融的新畫卷

這裏,是柴橋四合村

來源:阿拉柴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