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來自全國各地參加第28屆書博會的人們,踏入位於深圳大學南校區的簡閱書吧,不由驚訝:這還是我們熟悉的書店嗎?除了牆面上、展示架上分門別類擺放的書之外,這裏已經看不到原來的樣子。

從幾年前實體書店倒閉潮開始,人們就沒有停止過對書店模式生存發展的探討。在深圳,書店更是經歷了20多年的發展變遷,從剛開始的“綜合性大賣場”到“文化Mall”,再到之後的“體驗式書城”,蛻變爲現在的“創意書城”“智能書城”。

實際上,從2015年開始,國家就將書城定位爲公益類企業,並出臺了扶持實體書店的系列政策。從那一天開始,深圳就開啓了大書城小書吧的佈局之路。

無論書城變化成什麼樣子,都應該是以書業及相關聯的文化創意產業爲核心支柱,多業態及業種和諧共存的城市文化生活中心。相對於傳統書店和購物中心來說,大書城的文化影響更深遠,社會價值體現更充分。

深圳人最初所去的書城位於羅湖,類似於一個綜合性大賣場。之後市中心又建起一座中心書城,強調體驗感,讀者可以席地而坐,把這裏當作圖書館。而更豐富的業態形式——引入更多的知名餐飲品牌、文化藝術品牌以及更多的藝術共享空間、包括大階梯互動平臺,讓這裏成爲一個城市文化空間。

現在的深圳,已經在每個區都建起一座書城,市民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這樣的公共文化服務。一區一書城的佈局,讓曾經的深圳書城成功轉型爲城市公共文化服務的提供者,成爲一個以書業爲核心、以書城爲陣地的新型文化商業業態的提供者。

書城在滿足市民休閒娛樂、文化交流、情感互動、創意生活等方面的需求中,也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以讀書爲榮、以讀書爲樂”成爲深圳人普遍認同的價值理念,深圳全年無休的閱讀活動以及每年11月的閱讀盛典深圳讀書月,讓讀書成爲市民的日常生活方式。

面對社區化的社會,市民的文化服務如何精緻到每個社區?深圳又探索了大書城小書吧模式,讓大書城小書吧遍地開花。

人們都知道日本蔦屋書店擁有1400多家店鋪,營業額佔日本其他品牌書店的90%,每月盈利上億日元。深圳第28屆書博會上,參與設計“世界最美20家書店之一”的東京銀座蔦屋書吧的設計師吳勝人介紹,起初設計時就是從書店定位出發,以顧客視角展開的。在空間設計中融入咖啡、飲食、親子、文體和慢生活,通過設計重構書店空間,使書店並非賣書,而是提案文化、生活方式,以設計引領和融合實體書店的運營。

走進深圳大學簡閱書吧,人們似乎可以看到蔦屋書吧的影子。整個佈局動線清晰,站在每一個點位上都可以實現雙向通達;空間設計到位,各種業態都能找到自己的獨立空間;燈光設計恰到好處,即使用手機拍照也可以達到攝影棚效果。大通透、大跨層的設計,實現了錯層空間,讓空間進行對話,讓書與生活實現深度交流。而實際上,這裏的主角是書——總面積近1000平方米,共3層,有近4萬冊圖書,以陳列設計、外文、人文社科類圖書爲主,組合圖書類相關業態近10種,包括花卉文化、文創精品、健康旅行、藝術美術等。

2014年在深圳開業的第一個簡閱書吧——龍華清湖社區簡閱書吧裏,不到300平方米的空間展示近1.2萬冊圖書,有書、有美妙的音樂,也有濃濃的咖啡香。整個書吧清新舒適,正如它的主題“簡單生活,自在閱讀”。

截至目前,深圳已經形成了“一區一書城、一街道一書吧”的格局,建成5座本地書城,1座異地書城,39家連鎖書吧;探索實體書店融合發展的創新模式與“書城書吧+”模式,其中大書城以知識和創意爲核心,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化的業態組合;小書吧作爲微縮版的書城,強調書與非書空間的雙向融合。深圳還計劃在“十三五”期間建成10座本地書城、100個書吧、1000個智能書棧、3座異地書城,努力爲市民提供複合式、一站式的閱讀文化生活中心。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劉芳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郭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