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今天的讀者不瞭解那時候人喝的是釀造酒而非蒸餾酒,看《水滸傳》中寫這些人喝酒,單從描寫的“酒量”來說,肯定讓人咂舌。一些網友據此說《水滸傳》中的武松景陽岡喝的酒、宋江潯陽樓喝的酒,是蒸餾酒。

酒總是江湖人士的標配,江湖世界亦是酒肉世界。《水滸傳》是一部寫造反、招安的小說,也可以說是一部寫喝酒的小說。從第二回史進出場開始,幾乎處處可見飲酒。

那麼,《水滸傳》中人物喝的什麼酒呢?從書中舉不勝舉的好漢們大碗喝酒、大塊喫肉的描述來看,他們喝的幾乎都是沒有蒸餾過的釀造酒。“大碗喝酒”固然寫出了梁山水泊人物的豪放、愛酒性格,但若是蒸餾產生的高度白酒,哪怕只超過30度,一碗接一碗喝,早就醉死若干位好漢了。從生理構造來說,古人和今人沒什麼區別,衆人當中有酒量大的,有酒量淺的,但比例大致差不多。今人身體對酒精的承受程度不會比古人有太大的差別。

如果今天的讀者不瞭解那時候人喝的是釀造酒而非蒸餾酒,看《水滸傳》中寫這些人喝酒,單從描寫的“酒量”來說,肯定讓人咂舌。

第二回中史進的莊客王四,奉命去少華山山寨裏向朱武、楊春、陳達送禮。三頭領寫了封回書,“賞了王四五兩銀子,喫了十來碗酒。”王四下山時碰到山寨裏相熟的小嘍囉,“又拖去山路邊裏,喫了十數碗酒。”因而倒在林間草地上隨着了,被打野兔的獵戶李四發現,竊走了銀兩和山寨頭領的回信,去華陰縣縣衙告發領賞錢。這王四愛酒,即便酒量大,如果是高度的蒸餾酒,小三十碗喝下去,早就不省人事了,哪能睡一覺,風一吹還醒過來。

史進離開少華山去渭州尋找師父王進,遇到了魯達,一見如故,頗爲投機,又與武術開蒙師父李忠重逢。三人去潘家酒樓上,要了個包間。魯達是熟客,酒保問打多少酒,魯達道:“先打四角酒來。”古代一角是四升,十升爲一斗,十鬥爲一石,一石共120斤。一升爲1.2斤,一角酒爲4.8斤。四角酒爲19.2斤,三條漢子喝。還只是第一輪要的酒,如同今天我們喝啤酒一樣,如果喝嗨了繼續加酒。若不是後來因爲金翠蓮的哭訴,打斷了三人的酒局,他們再上四角酒很有可能。由此可見,魯達三人喝的應該是度數低的水酒。

對釀造酒來說,酒精20度差不多就是天花板了,因爲酵母在高濃度的酒精下不能持續發酵,蒸餾酒克服了這個技術難點,將酒精(乙醇)從酒醪中蒸餾成氣體,酒汽經冷凝成液體,便有了高濃度的燒酒。不過也有資料說非蒸餾的釀造酒能達到35度,那應該使用了更高明的技術。在宋代大概多數釀酒人無此本領。

在中國古代,宋代達到了經濟、文化、科技的頂峯,單說釀造酒的技藝,也遠超前代。沈括《夢溪筆談》中談及漢代的釀酒:漢人有飲酒一石不亂,予以制酒法較之,每粗米二斛,釀成酒六斛六鬥。今酒之至醨者,每秫一斛,不過成酒一斛五斗,若如漢法,則粗有酒氣而已,能飲者飲多不亂,宜無足怪。

同等重量的糧食,出酒越多,酒精度便越低,即民間所說的“寡淡”。宋代最淡薄的酒,出酒量不到漢代的二分之一。所以沈括說漢代的酒只是“粗有酒氣”。唐代的酒,度數也普遍不高,“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這位酒中仙喝的大概也就是3到5度的酒,一斗的酒精含量相當於六大扎精釀啤酒,今天有這酒量的漢子亦不少。

不過宋代“酒之至醨者”,和今天的高度白酒相比,也只是“粗有酒氣”。看《水滸傳》中寫喝酒,大概有這麼一個現象,越是繁華都市中的高檔酒樓,其售賣的酒度數便越高。反之亦然。這也符合一般的經濟規律,釀造酒度數越高,需要的糧食就越多,對工藝要求也越高。今天我老家鄉下人請人喝酒,常自謙地說“請到我家喫杯寡酒”。

《水滸傳》中魯達到五臺山做了和尚,法名“智深”。一日他獨自出山門,遇到一條漢子挑一擔酒,上山送予廟裏的勤雜工人喫,被魯智深奪下來。“地下拾起旋子,開了桶蓋,只顧舀冷酒喫。無多時,兩大桶酒喫了一桶。”

魯智深酒量再大,一桶酒能喝下去,這酒多半是醪糟簡單地過濾一下留下汁液,說其是酒精飲料更合適。所以喝了解渴,寺廟允許在裏面的工人飲用。晁蓋智取生辰綱時,跟隨楊志押送珠寶的軍漢喝了晁蓋一夥放了迷汗藥的酒,着了道。這酒的功效也主要是解渴,相當於夏天喝冰啤酒。

武松景陽岡打死猛虎之前,進路邊小酒館喝酒。店招上寫着“三碗不過崗”,這廣告語難免有誇張的成分,但也說明這個店的酒比尋常市面上的酒度數高,喝着過癮,成爲店家的賣點。武松喝完第一碗便說,“這酒好生有氣力。”武松前後一共喝了十五碗,宋代酒店裏喝酒的碗,我以爲類似日本江戶時代武士喝酒那樣的敞口淺碗,十五碗大概四、五瓶一斤裝的黃酒。對武松這樣酒量大的壯實漢子,確實算不了什麼。給他換成同樣多的燒酒,估計爛醉如泥了,還打什麼老虎。

《水滸傳》雖是元末明初的人所寫小說,然故事背景是宋代,作者在細節上尊重歷史。這部小說可以和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參看。《東京夢華錄》中提到汴梁有一處豪華酒樓曰“潘樓”。魯達和史進在渭州喫酒去的也叫潘樓,大概是仰慕京師,以京師名酒樓命名來招攬顧客。《東京夢華樓》中的樊樓則在《水滸傳》中出現多次。宋江帶人在元宵夜進汴梁找李師師的關係,希望向徽宗傳達想被招安的願望。宋江和柴進進了樊樓,“尋個閣子坐下,取些酒食餚饌,也在樓上賞燈飲酒。”在京師核心地段最豪華的酒家,且進了一個臨街可以賞花燈的包廂,肯定花費驚人。

頭幾回裏,陸虞候在高衙內指使下,用調虎離山計支開娘子身邊的林沖,拉着林沖上樊樓喝酒。書中寫道:“喚酒保分付,叫取兩瓶上色好酒,希奇果子按酒。”兩人只上兩瓶酒,可見樊樓裏的酒更釅。兩人喝酒用杯而不是碗,林沖只喝了八九杯,出酒店去旁邊巷子裏解小手。返回時碰到來報信的使女錦兒,說林沖娘子正在被高衙內騷擾。——可見在那時候,再高檔的酒家也無法自備廁所。畢竟距離抽水馬桶發明還有好多年。

宋江被刺配江州後,和戴宗、李逵兩個馬仔去酒樓喝酒。江州是今天的江西九江,宋代江西是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而江州又是江西諸州物華天寶之首。三人上了臨江的琵琶亭酒館。”酒保取過兩樽玉壺春酒——此是江州有名的上色好酒——開了泥頭。”宋江和戴宗用盞喝,獨李逵面前擺了個碗盛酒。這個酒應該品質好、度數較高,類似今天浙江較好的黃酒,或者日本優良的清酒。

幾天後,宋江獨自一人上了潯陽樓,要的是:“一樽藍橋風月風月美酒,擺下菜蔬時新果品按酒,列幾般肥羊、嫩雞、釀鵝、精肉,盡使硃紅盤碟。”一個人喝酒,要了這麼豐盛的下酒菜,真是奢侈。何況宋江還是個刺配的犯人,他的錢從哪裏來的?看官心中應有答案。

這裏的一樽酒,不是尋常所理解的一大杯酒,應該是一小壇或一大壺。“樽”在上古即“尊”,甲骨文是一個人雙手舉起一個酒罈,盛酒器也,且容量不小。後來才加“木”爲“樽”或加“缶”爲“罇”。上回宋江、戴宗、李逵三人才喝了兩樽,李逵還是海量。這次宋江一人喝一樽悶酒,他的酒量一般般,所以很快酒醉了,酒壯慫人膽,便在牆壁上題寫了反詩。

一般認爲中國在元代纔開始有蒸餾酒,是蒙元軍隊中的阿拉伯人傳到中土的,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言:“燒酒非古法,自元時始創。”近些年有人提出中國蒸餾酒的歷史要早於元代,甚至有人說漢代海昏侯墓中出現近似蒸餾器的文物。一些網友據此說《水滸傳》中的武松景陽岡喝的酒、宋江潯陽樓喝的酒,是蒸餾酒。

我沒有看到有說服力的史料證明宋代乃至更早就有蒸餾技術在酒業上的應用。不能因爲白居易詩中出現“燒酒”這個詞就斷言唐代就有蒸餾酒了,同樣的字不同的時代,其涵義往往差別甚大。如唐、宋時期的“白酒”,所指的酒是酒糟和酒液分離後,漂在酒上面白色的微生物未能過濾乾淨,比起“清酒”檔次要低一些。《水滸傳》中的白酒亦是這般。即便宋代中後期中土有人以蒸餾法釀出酒來,也未形成產業,進入市場。否則以宋朝文人那麼喜歡記載,宋代的史料很是豐富,這樣重要的科技進步,一定會有更多的、詳細的記錄。

一些精心製作的釀造酒,如今天市面好的的“加飯”“花雕”,酒精度在18~19度左右,尋常人喝三碗也會踉踉蹌蹌走路(何況酒家還有誇大的成分)。一位酒量平平的漢子喝上一小壇黃酒,“不覺沉醉”也屬正常。如果宋江喝的是蒸餾出來的燒酒,這一小壇下去,就不是“臨風觸目,感恨傷懷”了,而是直接爛醉倒地,那就惹不出藉着酒勁題反詩的大禍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