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爲中國古老智慧的保存者,道商以“道”爲最高信仰,將道學智慧、治理思想、兵法謀略、養生技術、得一守一法訣、倫理要求與現代經營管理思想進行了有效結合和新的發展,使“中國道商”學科知識體系成爲打通東西方文化和古今管理學不可或缺的橋樑。取得勝利以後,雖然越王對范蠡的封賞是上將軍,非常高,但是由於受到老子不爭思想的影響,而且他觀人識相,知道越王能夠共艱苦而不能共富貴,就及時掛冕乘舟而去,修了辭呈一封,放棄了高官厚祿,乘一葉扁舟到魯地山東,開始了自己新的人生。

老子的“道”不僅可以應用在文化、教育等領域,還可以用來指導商業的發展。

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教授、“學習型組織”的創始人聖·彼得就十分推崇老子在《德道經》中所提倡的領導悊學;

曾擔任財富五百強公司高級執行官的詹姆斯把《德道經》尊爲新世紀的商業理論;

日本學者伊藤肇曾經指出:“日本企業家只要稍有水準的,無不熟讀《德道經》。”

1

大道悊學

比爾·蓋茨富而好德,“損有餘補不足”;微軟企業文化無爲而治,平等自由,以人爲本;執一守本,技術領先。

松下幸之助公司花園裏,塑有一尊老子的銅像,下面石座上刻着中文:“道可道,非常道。”

松下商業帝國的締造者,被譽爲日本“經營之神”的松下幸之助在回答“你的經營祕訣是什麼”時強調說:“我並沒有什麼祕訣,我經營的唯一方法是經常順應自然的法則去做事。”

松下幸之助的這種理念實際上是從另外一方面對老子“無爲而治,道法自然”思想的充分吸收。

有人問美國GE公司前總裁傑克·韋爾奇:“什麼是優秀的管理理念?”

韋爾奇的回答是:“簡單的管理。”這個簡單而有趣的回答道出了管理的真諦。

芬蘭諾基亞總裁奧利拉自稱以老子爲師,他常引用老子的話:

“大上,下知有之”,“成功遂事,而百省謂我自祭”。

法國阿爾斯通總裁安南·博格說:“在中國做生意,要懂老子。”

作爲中國古老智慧的保存者,道商以“道”爲最高信仰,將道學智慧、治理思想、兵法謀略、養生技術、得一守一法訣、倫理要求與現代經營管理思想進行了有效結合和新的發展,使“中國道商”學科知識體系成爲打通東西方文化和古今管理學不可或缺的橋樑。

2

道商、儒商、俗商的判別方法

道商,並不神祕。老子在揭示世界運行基本法則時說過:“故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

世界的基本法則是,有形有象的系統是產生利而益於人的一個領域;

而其中真正能夠發揮作用的,卻是“無”,是肉眼看不到的能量流,是其中的虛,是其中的空。

虛和空裏面暗藏的能量,纔是這個“有”是否具備存在價值的評判標準。

由於世人只看得到“有”而看不到“無”,常常顛倒而用、本末倒置,也就導向了錯誤的方向和路徑。

道商,堅持“無之以爲用”與“有之以爲利”並舉同重,聚和散首先符德合道,行持這樣經營原則的商人,就稱爲“道商”。

儒商,以“有之以爲利”爲最終目標,恪守信與義,信與義是五德的兩個子系統,行爲準則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是儒商的一個重要特點和界定標準。

俗商,以“有之以爲利”爲最高和最終目的,不擇手段去謀取利益。他們只知道取利,而不顧及對方的利益,唯利是圖。

所以司馬遷在《史記》裏就有一句名言:“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

這兩句話高度概括了商業活動對人心的腐蝕。

在沒有道德駕馭心靈的時候,單純的商業發展和經濟開發對個人和社會都是一種危險的傾向。

“熙來攘往”,容易變得唯利是圖,丟失道德品質。

俗商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加工地溝油的工廠只顧自己取利,將大量從餐館收集的殘湯剩羹回收後進行熬煉,然後又將其投放市場,根本不管食用者是否會生病,也不管這種油是否符合人類的生理需求標準,只要錢能夠賺到手就行。

再如,在蔬菜的保鮮方面,俗商大量地使用化學劑裝扮蔬菜使之顯得鮮嫩,卻不計這些噴灑的化學劑給人類肝臓和腎臟帶來的健康損害,只要能夠賣出高價錢,他們就不擇手段。

在人類滑到道德底線的時候,俗商現象就極其嚴重。

3

古代道商的楷模——范蠡

道商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商聖范蠡,他可以稱之爲“聖”,是在商界的聖人。

范蠡,字少伯,公元前517年-前448年,春秋時楚國南陽人,春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深得老子“聖右介而不以責於人”的神髓。

他掌握的道家思想比較深厚。因爲他修之身,所以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商業上都是成功的,而且還能夠真正做到功成身芮,能夠在巔峯時做到激流勇退。

他曾經輔佐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使越國得到了復興。

取得勝利以後,雖然越王對范蠡的封賞是上將軍,非常高,但是由於受到老子不爭思想的影響,而且他觀人識相,知道越王能夠共艱苦而不能共富貴,就及時掛冕乘舟而去,修了辭呈一封,放棄了高官厚祿,乘一葉扁舟到魯地山東,開始了自己新的人生。

這種及時放下政治前途急流勇退的行爲,在歷史上少有人做得到。

只有內聖外王在內聖當中修持有所成就的人,才能冷靜觀察時勢,把握自己人生的取向和座標的定位,不斷調適自己。

范蠡對財富三聚三散,把財聚攏起來然後又散出去,這裏面真正充滿着道的原理,以及善正德爲人處事、符合道與德的技術方法。

這一聚一散、二聚二散、三聚三散的原理,既表現在對社會上,也表現在家庭中,也表現在用人上,經商之人主動去汲取這些經驗教訓,是非常有幫助的。

4

道是天地的準繩,德是人心的標杆

在我們的心裏,在百姓心中,都有一杆稱。如果我們不公平,唯利是圖,那麼百姓心裏的這杆稱,就能夠稱出我們道德的缺斤少兩,也就會遠離我們而去。

所以要辨證看待在商業活動當中如何掌握和恪守善正德的經營原則。

從這一杆稱上面,就可以延伸出很多做人的哲學、經商的訣竅以及基本的禮儀。

范蠡發明了十六兩制的稱。

十六兩制裏面含有道德的內涵,這個設計象天法地,採用南斗六星的主生和北斗七星的主死來作爲秤桿的標記。

一顆星就是一兩重,十三顆星就是一斤,這就是最早的統一計量工具——稱。

他還前瞻性觀察到,追逐於利者常爲利而亡,逐利很容易敗喪經商者的道德品質和摧毀經商者的道德品格。

爲了避免德性較差的商人短斤少兩,喪失自己的道德品質和品格,所以范蠡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還加上福祿壽三星,以十六兩爲一斤,並且告誡商人,缺一兩的時候,就折福;

如果缺二兩,就折祿;缺三兩,就折壽。將每個人自身的福祿壽和家庭的福祿壽,直接與這個稱量是否公平捆綁在一起。

道是天地的準繩,德是人心的標杆。

當“德”的價值標杆已經難以矯治人類不可窮竭的貪慾之心時,我們只有回到“道”的源頭,藉助天地的準繩來執規立矩,匡正社會,使有爭復歸於不爭,令無序漸歸於有序。

繼承“道商”思想和智慧,將徹底改變今天一些商人無信仰、亂信仰的現實困惑;

對道商曆史的挖掘,也改寫了中國沒有原創性、本土化的商業經濟思想體系的歷史。

它深蘊着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治理思路,充分體現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感恩

關注

正德

教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