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父母理解了孩子,就學會了溝通。那我們父母如何理解孩子呢。

《鶴唳華亭》以燒腦的劇情、一波三折的反轉、大氣磅礴的佈景、考究的服飾贏得了不少觀衆的芳心。開場幾集中,羅晉飾演的太子蕭定權以哭賺足了觀衆對他的悲和情,而皇帝蕭鑑的偏愛和對太子的無情讓許多觀衆對他多了一份仇視。

《鶴唳華亭》:不是皇帝無情虐太子,而是兩人不懂理解

都是兒子,爲何大王就是“先是兒子,再是臣子”,而太子就 “先是臣子,再是兒子”?觀衆對太子的被虐都心有慼慼,爲太子的不公平遭遇而喊冤。

《鶴唳華亭》:不是皇帝無情虐太子,而是兩人不懂理解

可是再來回顧開始的劇情,我們就不難發現,導致太子自己被虐的根源不是皇帝的無情。而是太子和皇帝之間的猜忌和懷疑阻擋了親子關係的暢通,是兩人的溝通出現了問題。

在張尚書告訴太子,大王欲在冠禮上爲難他,他選擇祕而不宣,自己叫停冠禮。在太子已經捉拿了重要證人吳內人,做足了完全的準備後,仍然在早朝中考驗父皇和大王。在泄題事件中,太子爲了防止被中書令陷害,先發制人搞鬼,最後以盧尚書頂罪而告落。

皇帝和太子在相互懷疑中關係越來越遠,皇帝彷彿越來越無情,太子彷彿越來越可憐,父子之間的誤解也越來越深仇恨。

而隨着劇情的推進,隨着太子和皇帝的溝通,我們逐漸看到皇帝深沉的父愛,皇帝對太子的不可言說的關心。

《鶴唳華亭》:不是皇帝無情虐太子,而是兩人不懂理解

在陸文昔被賜婚於大王側妃,太子急不可耐地找父皇求情賜婚,儘管開始父皇拒絕了。可在行宮內,在皇帝得知太子爲了文昔想贏得射柳比賽後,儘管皇帝不想“讓太子贏得好”,但皇帝還是讓下人去查查陸文昔的生辰八字準備賜婚給太子。

而面對太子在邸報事件中瞞而不發,皇帝欲懲治太子待在行宮時,太子的一番告白逐漸融化了皇帝和太子之間的堅冰。

《鶴唳華亭》:不是皇帝無情虐太子,而是兩人不懂理解

理解拉近了父子關係,也融化了父皇無情的心河,敞開了太子冰冷的心扉。

親子關係中最重要的就是理解,理解可以克服百般阻擾,可以融化任何誤解和仇恨。

知心姐姐盧琴在《悅成長,把孩子當孩子》中講到:

父母理解了孩子,就學會了溝通。

孩子理解了父母,就學會了關心。

男人理解了女人,就學會了尊重。

女人理解了男人,就學會了寬容。

兒媳理解了公婆,就學會了相處。

孩子理解了父母,就懂得如何愛父母。

父母理解了孩子,就懂得如何愛孩子。

01)彼此不理解,悲劇就出現了

這幾天頻上熱搜的“博士拒見病危母親”讓很多人議論紛紛,箇中內情只有自己知曉,我不敢妄加猜測。只是從往昔的信件中我們可知博士曾經是一個孝子,好孩子,但隱情讓孩子成爲了輿論口中的“不孝子”。

《鶴唳華亭》:不是皇帝無情虐太子,而是兩人不懂理解

毋庸置疑的是當父母和孩子彼此不理解,誤解、仇恨就出現了。

《小歡喜》中陶虹飾演的媽媽爲了女兒可謂嘔心瀝血,放棄了前景美好的工作,沒有再婚,獨自拉扯女兒生活。爲了不打擾女兒學習,放棄了一切娛樂;爲了能夠督促女兒專心,臥室改裝成玻璃窗。就是媽媽這種傾其所有的愛快把女兒逼成了抑鬱症患者。

《鶴唳華亭》:不是皇帝無情虐太子,而是兩人不懂理解

當媽媽不理解孩子,孩子就會生氣、壓抑、更叛逆,親子之間的裂痕也逐漸形成了鴻溝,割斷了彼此的溫暖和幸福。

與其萬事扛着不告訴孩子,最後卻在埋怨孩子不懂事、不聽話,給孩子貼標籤,不如早一些告訴孩子我們的付出和考慮。

02)彼此理解,幸福就出現

我們不是大海,可以做到海納百川,滿足孩子的任何需求。可我們也不是機器人,只需要爲孩子準備好衣食住行就好了。我們是父母,是孩子的陪伴者、照料者,是孩子的知心姐姐,也是孩子的成長導師。

當我們感覺不舒服,我們可以告訴孩子身體不舒服;

當我們付出很多,可以告訴孩子我們累了;

當我們拿捏不準注意,我們可以告訴孩子我們的想法和顧慮;

只有我們告訴了孩子,孩子纔會知道父母的付出和辛苦,孩子纔會理解父母。

而理解是愛的基石。

沒有理解,何來愛,何來關心,何來情。

當我們告訴孩子,我們就打通了親子關係的閘門,走進了彼此的心扉。

那我們父母如何理解孩子呢?

001)言傳身教

董卿在訪談節目《面對面》中講到:“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爲什麼樣的人,你就首先要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女兒兩歲多可以獨自走路後,我常常帶着她去菜市場。

有時候,拎的菜實在多,我會告訴孩子,媽媽拎的菜好重呀,你能幫我拿拿嗎?她就很體諒地拿過我遞過去的小袋子,屁顛屁顛地走在前面哼着小調。

儘管女兒很少要我抱,可在她嚷着要我抱時候,我從來不講道理,而是直接抱起她,讓她明白媽媽理解你,理解你累了,想休息一會。可是抱着走一段路後,我會向她哭訴媽媽胳膊酸了,女兒就會理解我。

在我們的相互理解中,女兒很愛我,而我也越來越感動於女兒的體諒和無條件的愛。

育兒先育己,想要什麼樣的孩子,我們就需要努力去成爲這樣的父母。

002)及時溝通

當我們開始把我們的想法和孩子溝通時候,孩子也會和我們溝通和配合。

平常,大都是我陪伴三歲的女兒一起親子閱讀,一起玩耍。有段時間,由於我在網上報名了線上時間管理營,想學習時間管理,並且儘快完成作業,可是三歲的女兒照常要我陪玩。

於是,我在和女兒玩耍過程中,告訴她:我一會需要聯網上課,不能陪她玩,你可以自己先閱讀繪本,不想看了就自己玩會玩具,等到媽媽做完作業就陪你玩。

女兒雖然不太情願,但看着我已經坐到電腦前,就自娛自樂得玩起來,而我也及時地交上作業。

當我們把孩子當做一個人告訴她,孩子就真的會配合我們,永遠不要低估了孩子。

孩子常常比我們想象的更厲害。

知心姐姐盧琴由於工作原因需要經常出差培訓,而爸爸在外工作,於是就把年幼的兒子在幼兒園全託。孩子回家就很傷心地和媽媽表達,想每天回家。而知心姐姐就和溝通,告訴孩子:爸爸在外地,而自己工作很忙,姥姥腿腳不方便擠不上公交車。兒子雖然不開心,但還是明白了媽媽的苦衷,理解了媽媽的難處。

《鶴唳華亭》:不是皇帝無情虐太子,而是兩人不懂理解

當我們把孩子當做一個人,溝通表達自己的想法,孩子也會理解我們。

003)公司可以設立親子日

有條件的公司可以設置親子日,允許這天父母可以帶孩子參觀公司,讓孩子瞭解我們的工作狀況。

在親子日,我們可以向孩子展示工作流程,讓孩子瞭解我們在公司忙什麼。

《小豬佩奇》中,豬爸爸帶領佩奇和喬治參觀自己的工作環境,從而讓孩子對豬爸爸有了更深的認識和仰慕。豬爸爸帶孩子去參觀修路,也理解了工人的辛苦。

《鶴唳華亭》:不是皇帝無情虐太子,而是兩人不懂理解

如果公司條件不允許,我們也可以用工作相關的書籍告訴孩子我們的工作內容,讓孩子知道我們在公司的安排。

當孩子瞭解我們每天忙碌的真相,孩子就會少了抱怨,多了體貼。

時間會流逝,容顏會老去,父母會不在,但是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刻在孩子的身心上代代相傳。而我們理解孩子,會讓孩子學會理解父母,理解他人,理解我們生存的社會,更好地適應未來。

我們生活在不同時代,不同的背景,親子代溝會難免出現,分歧難免會存在。但是想法可以相左,理解卻可以共生。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份理解,親子紐帶就會越來越緊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