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發展除了知識的進步,和頭腦見識的拓展,還極大的豐富了物質水平,包括我們日常所用的工具。世界要進步,人類要發展免不了戰爭的不斷推進。雖然現在我們大多數人已經不是生活在戰火當中了,而且世界的大部分地區都是處在相對穩定和平的經濟發展時期,但也不能說戰爭已經要消失了,其實它從未遠離我們,只不過是把原來的明刀明槍的血肉之爭轉而變成了文化和經濟之爭,這些都是抹去了硝煙的爭端。戰爭,無外乎對於資源的爭奪,對於私有財產的而保護,雖然喪失人性的血肉戰爭的確應該受到摒棄,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它的積極一面。

從上古時代的武裝到如今的現代化軍備高科技,敵人和戰鬥目的都有所變化,根據所處的環境和社會狀況而改變,最初原始人們連文字語言也沒有的時候,精神還不能作爲一種武器去制服敵人,而物質類的工具棍棒和硬材質金屬成了人類傲視自然界的唯一武器,所以武器的材料和人們使用武器的辦法都在相互促使對方發展,我國的武術這門搏鬥技巧就作爲一種戰鬥方式發展並保留了下來。

歷數我國的崇尚武鬥的朝代可以想到有外族憂患時期或者統一時。比如說戰國末期的秦國,嬴政就是一個好戰分子,其武風吹遍了中華大地,六國歸秦,還幾次對周邊蠻夷進行了常年的軍事打擊,直至下葬的那些陪葬物品都沒有離他一生的征戰報負太遠,現今全世界才能看到兵馬俑秦王墓。在那時你若說武力是件壞事兒,那中國的雛形就沒有了,正是這樣的風骨才爲中華民族開了頭。

再說漢朝,不得不讓人佩服的雄才——漢武帝,雖然在他那一代大漢上幾輩的家底兒都已經打的差不多了,可是有誰敢承認,自此匈奴不再,我們的疆土遠到直通西域,當時遠守邊疆的將士們離羣索居,客服異鄉的種種不習慣,爲的只是震懾外族不侵入我土。如傅介子帶十幾家臣獨挑西域叛國鄯善,用計謀擒拿國王首級,全身而退,其仰仗的不就是大漢的武力威懾嗎,這就是有一個強大的國家做後盾的最直接的證據。

漢後連年的亂世,造就了李家王朝的崛起,本是外戚的北方胡人更是尚武的氣質重,想想太宗,武則天,李隆基等等這些人就可以想見唐朝的軍風,其實軍人的品性是相對淳樸的,不論出身性別,只要你能打有良策那麼人人都會重視你,因爲這是生死大計啊。當然唐也沒讓侵犯我國的外族好看,甚至很多外族羨慕唐的強盛不遠萬里來此棲息謀生,並接受中華文化的薰陶。包括唐詩中不管是初唐還是晚唐,詩風都是磅礴氣概,李白就不用說了,其人就是生在西域的,人生詩友劍酒茶。

精神文明發展久了,人們就覺得似乎刀槍棍棒都無用,而且統一之後的穩定導致了人人都覺得萬般皆下品,後來就有了宋朝的“柔”,放眼望滿朝朱紫,無一不是讀書人。所以我們只能嘆息岳飛的英勇不爲人所賞識還得來殺身之禍。其實這時候文人已經將武將割據,這種事成了當時威脅和平的唯一大敵。實際就是一種目光淺薄,到最後在強悍民族之間的夾縫裏苟延殘喘,最終還是被更強悍的武力民族所毀,這時還談什麼精神的傳承。

明清時更是把對尚武的不良態度轉移到了政治矛盾上,而沒有思考自身的缺憾,就在這種萎靡不振的氣氛中,越來越弱,最後到了近代很多人都被鴉片蠶食,真是可笑之極。如今我們進入了現代日日變化的時代,對於歷史的教訓也在不斷吸取,文化固然是一種最強大的武器,但是首先要保護我們的物質文明,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觀。在同時發展民族軍事力量的同時,我們一定會建立更強大的精神文化。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