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听童话时,儿童会自动的把自己带入到主人公的角色中去,他在脑海里想象着故事情节,渐渐地他可能发现自己也像故事里的不爱刷牙的小孩,怕黑的小孩或者不能坚持的小孩,孩子会带着同样疑问,和故事中的主人公一起去探索和发现,直到陪伴主人公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他自己的疑问也会消失,最后,他在现实中,也学会了如何去解决问题。就像案例中的小宁一样,他在看过一些童话过后,可能会告诉妈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妈妈知道了孩子的想法并且让他自己去尝试时,他的压迫感和焦虑感也会随之降低。

最近《奇葩说》第六季第十期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是这样一个辩题——父母该不该告诉小朋友,童话都是假的?

该不该告诉孩子童话是假的?童话对孩子心理的影响:是灵魂的救赎

开始的小剧场呈现了一对观点相反的夫妻,范湉湉饰演的妈妈认为孩子应该早点认清事实,而罗振宇饰演的爸爸只希望孩子能快乐长大。

孩子:妈妈,今天老师和我们说了《灰姑娘》的故事,你说我也会找到白马王子吗?

妈妈:童话都是骗人的。

孩子:我不信!爸爸,童话真的是假的吗?

爸爸(对妈妈说):你跟她说这些干什么,你让她相信美好,快快乐乐的长大,不好吗?

绝大多数的网友是表示不该告诉的——

该不该告诉孩子童话是假的?童话对孩子心理的影响:是灵魂的救赎

当然也有一少部分网友坚持应该告诉——

该不该告诉孩子童话是假的?童话对孩子心理的影响:是灵魂的救赎

关于这个辩题,我也问了一下我的亲戚朋友,朋友大部分都觉得不该告诉,但是上了年龄的长辈们都认为应该告诉,而我的天然观点当然坚持认为不该告诉,我们一起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下为什么不该告诉呢。

童话是剩下的唯一可能性

马东在节目的最后说到“其实,童话不是我们的选择,童话是剩下的唯一可能性。如果我们的童年没有童话,我们能有什么,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跟小朋友对话,才是更多的要去考虑的东西”。

该不该告诉孩子童话是假的?童话对孩子心理的影响:是灵魂的救赎

对于小孩子来说,如果硬生生的去讲一些大道理,他们是不能理解的,这是因为幼儿的思维是带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生硬的大道理他们无法转化成具体的事情。

心理学家皮亚杰的泛灵论认为:儿童不能把精神的东西和物质世界相区别,在成人看来无生命的惰性事物,在儿童眼中大部分是活的、有意识的。简单来说,儿童无法区别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常把人的意识动机、意向推广到无生命的事物上,比如说孩子开心时,可能会觉得“太阳公公对我笑,小鸟也和我问好”。

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你要告诉他太阳不会笑,小鸟不会问好吗?应该不会吧,这是每个孩子在这个阶段都会出现的想法。而童话就是通过用一些拟人,夸张的手法,让孩子容易接受故事中的道理,并且孩子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带入到童话故事中,他们的心情也会跟着故事中的人物或悲或喜,体现情绪的变化,受到熏陶。如果你说,童话是假的,他们还能投入真情实感吗?可能就不会了,他们甚至可能会不再想听童话故事,而这样的孩子可能会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中去,甚至可能会沉迷于游戏。当你讲大道理他们听不进去时,他们又不再相信童话了,那需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教育他们呢?

该不该告诉孩子童话是假的?童话对孩子心理的影响:是灵魂的救赎

另外,皮亚杰的儿童认知理论认为:“儿童的思维特征是爱幻想、敢提问,他们对于任何事物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表现出浓厚的求知欲”。

如果告诉孩子童话是假的,就相当于折断了他们想象的翅膀,他们可能也会降低对童话,甚至对生活的好奇心。每当他们看到一些动画片的时候,他们不再问“妈妈,光头强是好人还是坏人呢?为什么光头强生病了熊大熊二还要去照顾他呢?”,他们可能说的是“妈妈,这个动画片是假的吧,熊大熊二不是人,不能说话呀”,或者会说“这是什么破动画片,都是骗人的”。从此,任何天马行空的想象都不再出现,他们对一切都产生了质疑,甚至不信任。

童话是儿童真实内心世界的投射

人们往往认为只有成年人有压力,会存在心理问题,幼儿是无忧无虑的,没有什么压力的,很少会存在心理问题。其实不是这样的,儿童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幼儿时期其实是一个充满焦虑感和压抑感的不安全期

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在《童年的秘密中》写这样一句话——在幼儿生理、心理的发展过程中,成人始终像“一个拥有惊人力量的巨人站在边上,等待着猛扑过去并把它压垮。”

成年人相对于小孩子来说,是更有能力的,而孩子大部分的焦虑感和压抑感是由成年人造成的,可能是家长,可能是老师。例如,当妈妈看到小宁在慢吞吞的整理鞋带时,她知道孩子才4岁,他不能很快的完成这项任务,尽管他在做这件事时是很开心的,像是在完成一个巨大的工程,但妈妈总会“横插一杠”,强制性帮助他完成,如果小宁企图反抗,会被妈妈批评,认为他是个“不听话的孩子”。其实成年人代替完成的过程就是在否定孩子的努力,给孩子带来了焦虑,而他反抗的时候却被贴标签为“不听话的孩子”,这些没有注意到的地方都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以及心灵创伤,家长和老师都难以发现,从而很难帮助他们缓解。

该不该告诉孩子童话是假的?童话对孩子心理的影响:是灵魂的救赎

这个时候,童话就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贝特尔海姆认为:“精神分析学关于人类个性的理论认为,童话中的大量信息体现着人类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这些信息会不同程度地起作用。在克服自然人面临的困难时、在克服心理障碍时,这些故事总会影响幼儿的心灵,帮助他们以意志力量战胜前意识和潜意识中的心理压力。故事还能提供超越自我所需要的方法。”

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是有限的,他们常常无法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生气的原因或者遇到的困难,但借助童话可以表达出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童话就像镜子一样,反映着孩子真实的负面情绪,同时又接纳着孩子的情绪。当孩子在阅读童话故事时,他会把负面的情绪投射到各个人物中,比如嫉妒的心理会投射到继母或巫婆身上,他为自己的负面情绪找到了一个安全的宣泄途径,就不会因为存在这样的情绪而感到很大的压力,同时也会自然的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

另一方面,童话故事中会给小孩子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听童话时,儿童会自动的把自己带入到主人公的角色中去,他在脑海里想象着故事情节,渐渐地他可能发现自己也像故事里的不爱刷牙的小孩,怕黑的小孩或者不能坚持的小孩,孩子会带着同样疑问,和故事中的主人公一起去探索和发现,直到陪伴主人公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他自己的疑问也会消失,最后,他在现实中,也学会了如何去解决问题。就像案例中的小宁一样,他在看过一些童话过后,可能会告诉妈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妈妈知道了孩子的想法并且让他自己去尝试时,他的压迫感和焦虑感也会随之降低。

这一期节目出席的飞行嘉宾是大张伟,我觉得大张伟本人特别配这个话题,因为他给人的感觉就是他好像在一直用自己的歌来塑造童话故事,比如说《阳光彩虹小白马》,《我是一颗跳跳糖》,《哪吒闹》等等。有人说,全世界都在逼你长大,只有大张伟告诉你要做一个小朋友。还有人认为,如果有天你摔倒了,苏打绿会把你温柔的扶起来,五月天会叫你坚强的站起来,而大张伟会躺下来问你在玩什么。

该不该告诉孩子童话是假的?童话对孩子心理的影响:是灵魂的救赎

在15岁时,大张伟就以“花儿乐队”主唱身份出道了,是中国第一支未成年摇滚乐队。在1999年,以他为主唱的花儿乐队发行了首张专辑《幸福的旁边》,一下子卖出了四五十万,同年他的乐队还与崔健同台演出。《放学啦》的DEMO更是被收录在《中国火Ⅲ》的专辑中,要知道这张专辑收录的都是窦唯、张楚、唐朝乐队等当时中国摇滚界最杰出创作人的歌曲。

但他的事业并不是这么一帆风顺的,《嘻唰唰》深陷过抄袭门。在2009年,花儿乐队因为生活理想不同而解散,大张伟单飞后,陷入“吸毒门”(这个事件是假的,当时是大张伟因减肥而低血糖导致的)……这一路走来,其中的艰辛只有他知道,但他却从不提自己多苦,多心酸,从来也都是展示给大家自己快乐的一面,他在歌词中写到“生活是笑话,别哭着听它,别在意梗垮不乐是你傻,心要你哄它一切会好哒”。

而让大张伟面对之前种种心酸与困难,鼓励他坚持下来的就是童话,他有一颗相信童话的种子埋在心里,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就生根发芽,最后变成了现实灵魂的救赎。2010年他出版了《花样十年》,访谈中,大张伟说:“我喜欢保罗·科埃略写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我觉得特别好,最开始你一看就是一童话故事,但是他说的那些东西,会让你觉得你这么多年来都没有想通的问题,一下就明白了。”在另一个采访中他也说过:“它让你知道一个人的生活、成功与失败,都来自你内心的声音。”

心理学家荣格说,“童话对所属的大众文化与社会思想具有某种补偿作用”。所有人都需要童话,无论大人小孩,人们可以在童话中学到一些道德规范,同时也可以在童话中找到治愈心理的良方。而大张伟正是用童话为自己疗伤,同时也在用欢快的歌声编织成童话去治愈所有人。

作家周国平曾说过,“一个相信童话的孩子,即使到了不再相信童话的年龄,仍是更容易相信善良和拒绝冷酷的”。在我的小时候,我曾经看过很多童话故事,比如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以及迪士尼系列的故事等等,我也曾无比的相信这些童话人物的存在,当然那时候也没有哪个“嘴贱”的小朋友或者大人告诉我他们都是假的,虽然我是个女生,但我每天幻想着的不是成为公主,而是想成为像哪吒或者孙悟空一样的人物,或坚强,或勇敢,或正义,或不畏强权。我现在长大了,虽然我知道了他们不是真的,但他们给我带来的自信和能量却无法消失。在我追逐梦想的时候,我从不因为辛苦而放弃;当我看到不公平的事情时,我也敢于发声;在我失意之时,我也会坚定的相信自己。正是因为我喜欢这些童话故事的人物,我相信他们,我才成长为今天的我。

该不该告诉孩子童话是假的?童话对孩子心理的影响:是灵魂的救赎

童话对于成年人来说,没有什么实际用途,但它能陪伴我们,给予我们力量,给予我们温暖。只有你的心没那么冷酷,生活才不会那么苦。最后,用傅首尔辩论中的一句话送给大家,——“童话,从来都不是谎言,它是现实灵魂的救赎。如果现实给了你一张坚毅苦涩的脸,请你一定一定要留住,心中那颗童话曾经给你的最甜的水果糖。”

文/玉兮之 燕园心理团队


你认为童话对自己有哪些影响?

▷私信我,获取9.9元专属你的心理测评

↓↓点击下方的“了解更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