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聽童話時,兒童會自動的把自己帶入到主人公的角色中去,他在腦海裏想象着故事情節,漸漸地他可能發現自己也像故事裏的不愛刷牙的小孩,怕黑的小孩或者不能堅持的小孩,孩子會帶着同樣疑問,和故事中的主人公一起去探索和發現,直到陪伴主人公一起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他自己的疑問也會消失,最後,他在現實中,也學會了如何去解決問題。就像案例中的小寧一樣,他在看過一些童話過後,可能會告訴媽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當媽媽知道了孩子的想法並且讓他自己去嘗試時,他的壓迫感和焦慮感也會隨之降低。

最近《奇葩說》第六季第十期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是這樣一個辯題——父母該不該告訴小朋友,童話都是假的?

該不該告訴孩子童話是假的?童話對孩子心理的影響:是靈魂的救贖

開始的小劇場呈現了一對觀點相反的夫妻,範湉湉飾演的媽媽認爲孩子應該早點認清事實,而羅振宇飾演的爸爸只希望孩子能快樂長大。

孩子:媽媽,今天老師和我們說了《灰姑娘》的故事,你說我也會找到白馬王子嗎?

媽媽:童話都是騙人的。

孩子:我不信!爸爸,童話真的是假的嗎?

爸爸(對媽媽說):你跟她說這些幹什麼,你讓她相信美好,快快樂樂的長大,不好嗎?

絕大多數的網友是表示不該告訴的——

該不該告訴孩子童話是假的?童話對孩子心理的影響:是靈魂的救贖

當然也有一少部分網友堅持應該告訴——

該不該告訴孩子童話是假的?童話對孩子心理的影響:是靈魂的救贖

關於這個辯題,我也問了一下我的親戚朋友,朋友大部分都覺得不該告訴,但是上了年齡的長輩們都認爲應該告訴,而我的天然觀點當然堅持認爲不該告訴,我們一起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一下爲什麼不該告訴呢。

童話是剩下的唯一可能性

馬東在節目的最後說到“其實,童話不是我們的選擇,童話是剩下的唯一可能性。如果我們的童年沒有童話,我們能有什麼,用什麼樣的方式去跟小朋友對話,纔是更多的要去考慮的東西”。

該不該告訴孩子童話是假的?童話對孩子心理的影響:是靈魂的救贖

對於小孩子來說,如果硬生生的去講一些大道理,他們是不能理解的,這是因爲幼兒的思維是帶有具體形象性的特點,生硬的大道理他們無法轉化成具體的事情。

心理學家皮亞傑的泛靈論認爲:兒童不能把精神的東西和物質世界相區別,在成人看來無生命的惰性事物,在兒童眼中大部分是活的、有意識的。簡單來說,兒童無法區別有生命和無生命的事物,常把人的意識動機、意向推廣到無生命的事物上,比如說孩子開心時,可能會覺得“太陽公公對我笑,小鳥也和我問好”。

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你要告訴他太陽不會笑,小鳥不會問好嗎?應該不會吧,這是每個孩子在這個階段都會出現的想法。而童話就是通過用一些擬人,誇張的手法,讓孩子容易接受故事中的道理,並且孩子會不自覺地把自己帶入到童話故事中,他們的心情也會跟着故事中的人物或悲或喜,體現情緒的變化,受到薰陶。如果你說,童話是假的,他們還能投入真情實感嗎?可能就不會了,他們甚至可能會不再想聽童話故事,而這樣的孩子可能會把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到手機,或者平板電腦中去,甚至可能會沉迷於遊戲。當你講大道理他們聽不進去時,他們又不再相信童話了,那需要用什麼樣的方式去教育他們呢?

該不該告訴孩子童話是假的?童話對孩子心理的影響:是靈魂的救贖

另外,皮亞傑的兒童認知理論認爲:“兒童的思維特徵是愛幻想、敢提問,他們對於任何事物都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表現出濃厚的求知慾”。

如果告訴孩子童話是假的,就相當於折斷了他們想象的翅膀,他們可能也會降低對童話,甚至對生活的好奇心。每當他們看到一些動畫片的時候,他們不再問“媽媽,光頭強是好人還是壞人呢?爲什麼光頭強生病了熊大熊二還要去照顧他呢?”,他們可能說的是“媽媽,這個動畫片是假的吧,熊大熊二不是人,不能說話呀”,或者會說“這是什麼破動畫片,都是騙人的”。從此,任何天馬行空的想象都不再出現,他們對一切都產生了質疑,甚至不信任。

童話是兒童真實內心世界的投射

人們往往認爲只有成年人有壓力,會存在心理問題,幼兒是無憂無慮的,沒有什麼壓力的,很少會存在心理問題。其實不是這樣的,兒童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的多,幼兒時期其實是一個充滿焦慮感和壓抑感的不安全期

教育學家蒙臺梭利曾在《童年的祕密中》寫這樣一句話——在幼兒生理、心理的發展過程中,成人始終像“一個擁有驚人力量的巨人站在邊上,等待着猛撲過去並把它壓垮。”

成年人相對於小孩子來說,是更有能力的,而孩子大部分的焦慮感和壓抑感是由成年人造成的,可能是家長,可能是老師。例如,當媽媽看到小寧在慢吞吞的整理鞋帶時,她知道孩子才4歲,他不能很快的完成這項任務,儘管他在做這件事時是很開心的,像是在完成一個巨大的工程,但媽媽總會“橫插一槓”,強制性幫助他完成,如果小寧企圖反抗,會被媽媽批評,認爲他是個“不聽話的孩子”。其實成年人代替完成的過程就是在否定孩子的努力,給孩子帶來了焦慮,而他反抗的時候卻被貼標籤爲“不聽話的孩子”,這些沒有注意到的地方都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壓力以及心靈創傷,家長和老師都難以發現,從而很難幫助他們緩解。

該不該告訴孩子童話是假的?童話對孩子心理的影響:是靈魂的救贖

這個時候,童話就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美國兒童心理學家貝特爾海姆認爲:“精神分析學關於人類個性的理論認爲,童話中的大量信息體現着人類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這些信息會不同程度地起作用。在克服自然人面臨的困難時、在克服心理障礙時,這些故事總會影響幼兒的心靈,幫助他們以意志力量戰勝前意識和潛意識中的心理壓力。故事還能提供超越自我所需要的方法。”

兒童的抽象邏輯思維是有限的,他們常常無法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生氣的原因或者遇到的困難,但藉助童話可以表達出他們真實的內心世界。童話就像鏡子一樣,反映着孩子真實的負面情緒,同時又接納着孩子的情緒。當孩子在閱讀童話故事時,他會把負面的情緒投射到各個人物中,比如嫉妒的心理會投射到繼母或巫婆身上,他爲自己的負面情緒找到了一個安全的宣泄途徑,就不會因爲存在這樣的情緒而感到很大的壓力,同時也會自然的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

另一方面,童話故事中會給小孩子們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聽童話時,兒童會自動的把自己帶入到主人公的角色中去,他在腦海裏想象着故事情節,漸漸地他可能發現自己也像故事裏的不愛刷牙的小孩,怕黑的小孩或者不能堅持的小孩,孩子會帶着同樣疑問,和故事中的主人公一起去探索和發現,直到陪伴主人公一起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他自己的疑問也會消失,最後,他在現實中,也學會了如何去解決問題。就像案例中的小寧一樣,他在看過一些童話過後,可能會告訴媽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當媽媽知道了孩子的想法並且讓他自己去嘗試時,他的壓迫感和焦慮感也會隨之降低。

這一期節目出席的飛行嘉賓是大張偉,我覺得大張偉本人特別配這個話題,因爲他給人的感覺就是他好像在一直用自己的歌來塑造童話故事,比如說《陽光彩虹小白馬》,《我是一顆跳跳糖》,《哪吒鬧》等等。有人說,全世界都在逼你長大,只有大張偉告訴你要做一個小朋友。還有人認爲,如果有天你摔倒了,蘇打綠會把你溫柔的扶起來,五月天會叫你堅強的站起來,而大張偉會躺下來問你在玩什麼。

該不該告訴孩子童話是假的?童話對孩子心理的影響:是靈魂的救贖

在15歲時,大張偉就以“花兒樂隊”主唱身份出道了,是中國第一支未成年搖滾樂隊。在1999年,以他爲主唱的花兒樂隊發行了首張專輯《幸福的旁邊》,一下子賣出了四五十萬,同年他的樂隊還與崔健同臺演出。《放學啦》的DEMO更是被收錄在《中國火Ⅲ》的專輯中,要知道這張專輯收錄的都是竇唯、張楚、唐朝樂隊等當時中國搖滾界最傑出創作人的歌曲。

但他的事業並不是這麼一帆風順的,《嘻唰唰》深陷過抄襲門。在2009年,花兒樂隊因爲生活理想不同而解散,大張偉單飛後,陷入“吸毒門”(這個事件是假的,當時是大張偉因減肥而低血糖導致的)……這一路走來,其中的艱辛只有他知道,但他卻從不提自己多苦,多心酸,從來也都是展示給大家自己快樂的一面,他在歌詞中寫到“生活是笑話,別哭着聽它,別在意梗垮不樂是你傻,心要你哄它一切會好噠”。

而讓大張偉面對之前種種心酸與困難,鼓勵他堅持下來的就是童話,他有一顆相信童話的種子埋在心裏,當他遇到困難的時候,就生根發芽,最後變成了現實靈魂的救贖。2010年他出版了《花樣十年》,訪談中,大張偉說:“我喜歡保羅·科埃略寫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我覺得特別好,最開始你一看就是一童話故事,但是他說的那些東西,會讓你覺得你這麼多年來都沒有想通的問題,一下就明白了。”在另一個採訪中他也說過:“它讓你知道一個人的生活、成功與失敗,都來自你內心的聲音。”

心理學家榮格說,“童話對所屬的大衆文化與社會思想具有某種補償作用”。所有人都需要童話,無論大人小孩,人們可以在童話中學到一些道德規範,同時也可以在童話中找到治癒心理的良方。而大張偉正是用童話爲自己療傷,同時也在用歡快的歌聲編織成童話去治癒所有人。

作家周國平曾說過,“一個相信童話的孩子,即使到了不再相信童話的年齡,仍是更容易相信善良和拒絕冷酷的”。在我的小時候,我曾經看過很多童話故事,比如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以及迪士尼系列的故事等等,我也曾無比的相信這些童話人物的存在,當然那時候也沒有哪個“嘴賤”的小朋友或者大人告訴我他們都是假的,雖然我是個女生,但我每天幻想着的不是成爲公主,而是想成爲像哪吒或者孫悟空一樣的人物,或堅強,或勇敢,或正義,或不畏強權。我現在長大了,雖然我知道了他們不是真的,但他們給我帶來的自信和能量卻無法消失。在我追逐夢想的時候,我從不因爲辛苦而放棄;當我看到不公平的事情時,我也敢於發聲;在我失意之時,我也會堅定的相信自己。正是因爲我喜歡這些童話故事的人物,我相信他們,我才成長爲今天的我。

該不該告訴孩子童話是假的?童話對孩子心理的影響:是靈魂的救贖

童話對於成年人來說,沒有什麼實際用途,但它能陪伴我們,給予我們力量,給予我們溫暖。只有你的心沒那麼冷酷,生活纔不會那麼苦。最後,用傅首爾辯論中的一句話送給大家,——“童話,從來都不是謊言,它是現實靈魂的救贖。如果現實給了你一張堅毅苦澀的臉,請你一定一定要留住,心中那顆童話曾經給你的最甜的水果糖。”

文/玉兮之 燕園心理團隊


你認爲童話對自己有哪些影響?

▷私信我,獲取9.9元專屬你的心理測評

↓↓點擊下方的“瞭解更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