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讓齊汐沒有辦法戀上爸爸,戀父情結部分充滿了疏離、矛盾、痛苦情緒,這也直接導致她成年後的情感會更容易吸引有暴力衝動傾向的男人,強迫性重複地想要演出和父親之間的劇目,這也是潛意識試圖幫助她修復創痛的努力。嬰兒在大約5個月至一週歲,心理迅速發展,隨着心智發展的進步和成熟,嬰兒因爲受到母親良好的照顧(可能不完美),有能力把母親作爲一個完整的客體來接受,這時嬰兒體驗到,原來沒有好的壞的之分,好感覺壞感覺都是對一個人的感覺,愛和恨的也是一個人。

最近,有一部虐心的片子正在熱播,叫做《不完美的她》。主演陣容雄厚,周迅、惠英紅、趙雅芝,三代影后坐鎮。這部片子以獨立女性爲視角,講述了一段在黑暗中尋找光明,守護希望,溫暖治癒、感動人心的女性“自我救贖”的故事。

惠英紅飾演的是女強人袁玲,她早早離婚,有三個養女,對孩子們都很好,對別人都說35歲的林緒之是她的親生女兒。林緒之雖然很懂事獨立,但是性格冷漠,單身,並且幾十年都在尋找生母,一直想要找到自己是誰、自己的原生家庭在哪裏。總是會糾結自己是不是犯過錯纔會被母親拋棄。對生母念念不忘的林緒之讓袁玲難過又隱忍。

趙雅芝飾演的趙緒之生母鐘惠是個傳統女性,因爲不堪忍受丈夫的家暴,於是一把火把房子燒了,也燒了丈夫的臉,導致坐牢。鍾惠爲了林緒之可以放棄她,以爲把林緒之交給富有的袁玲會有幸福的人生,但是無論生活多富足,都無法彌補林緒之缺失的母愛,也讓林緒之心裏有塊填不了的洞……她在尋找真相的過程中,認識了小女孩穆蓮生,穆蓮生父親去世,她和單親媽媽以及媽媽的男友住在一起,媽媽男友屢次對她產生虐待行爲,而其母也曾差點把她遺棄。之後,林緒之收養了穆蓮生,兩人相互溫暖、相互救贖,一起走向希望與光明……

這部片子讓我看到了很多關鍵性的話題,比如單親媽媽帶孩子、孩子被虐待、家庭暴力、孩子被童年創傷和收養等。

看着林緒之的尋找和自我救贖的過程,我不禁在想,作爲成年人,當我們曾經在童年接受過暴力、虐待等問題,我們該如何面對並處理內心的創傷?家庭暴力與虐待帶來的創傷並不會自行停止

據相關大數據統計顯示,中國家庭暴力發生率爲29.7%—35.7%。家暴受害者中,女性佔到67.5%,老年人佔比爲7.5%,未成年人佔比12.5%,男性佔到2.5%。

現年36歲的齊汐,目前在從事兒童教育方面的事業。當她回憶起自己的童年以及原生家庭時,總感覺到一陣不寒而慄的傷痛。齊汐主要由母親帶大,父母在她12歲時宣佈了離婚,但這對於她來說已經算是解脫了。因爲小時候,父親就對她和母親有家暴行爲。她只知道,父親來自於不幸的家庭,爺爺脾氣不好,也對爸爸,對奶奶有暴力行爲,父親每當談起自己的童年,就很低落,情緒煩躁。

父親也從爺爺那裏習得到了比較古怪的衝動,不近人情的脾氣。父親平時對她疏離冷漠,管教她的方式嚴厲而控制,小時候,每當她做了一件讓父親不開心的事情時,比如摔壞一個杯子、弄丟了一個重要的東西,或者成績不如意時,父親所做的就是打一頓,或罵一頓。父親下手很重,不留情面,給齊汐帶來了深深的創傷體驗。每到那時,她感覺自己身體直髮抖,內心非常害怕、緊張、不安,不但體會不到父愛,更體會不到被保護、被重視的感覺。反而體會到一種被苛責、嫌棄的感覺,自我評價很低……她被迫早熟,不敢和同齡孩子一樣去撒嬌,去任性,反而人變得特別乖,順從,要做好每一件事情,討好父親,不讓父親生氣。

父母感情不和,父親對母親也有冷熱暴力。有時不理媽媽,顯得很疏離,有時又和母親激烈爭吵,甚至大打出手。齊汐至今記得,八歲時,母親想要管着父親不要出去花天酒地,而被父親當衆摁在地上打的場面,她對父親徹底失去了信任和信心!

終於,爸媽離婚了。母親獨自帶她生活,也沒有選擇再婚。小家庭才恢復了一些平安。但是,某種負面情緒卻跟隨着她。自那之後,她也再也沒有見過爸爸。

齊汐長大後,她自己也不知爲什麼,不像其他年輕人一樣熱情活潑好動,而是顯得孤僻、不合羣,心態容易抑鬱、敏感、脆弱。她戀愛不順,好幾次談戀愛,對方主動追求,她也有一些感覺,渴望愛與被愛,她雖然接受了對方,但後來慢慢相處發現,找的對象性格都偏衝動、控制、感情用事——事後想想,和父親有一些相似點。她感到很惶惑,因爲從那些男人那裏,她受傷不輕!這令她患上戀愛恐懼症,更不敢走進婚姻。

在她被一任男友打到關節脫臼,上醫院,康復過程中,她在醫生的建議下,尋找了心理諮詢的幫助。童年心理創傷原因:偏執分裂VS抑鬱缺愛

成年後,我們怎麼面對原生家庭帶來的身心創傷?

齊汐確實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很多研究和臨牀案例都顯示,早年被父親家暴的女孩,長大後,尋找到一個家暴丈夫或伴侶的比例會顯著增大。而爲何原生家庭的創傷會影響到我們成年後的生活呢?尤其是婚戀生活?

像電視劇《不完美的她》裏面,女主角林緒之35歲了,因爲不記得五歲前的原生家庭究竟發生了什麼,也不能理解爲何生母要遺棄自己,她對過去充滿了創傷,變得孤僻,總想追尋真相,感情上更是難以投入一段親密關係,孑然一身。

奧地利精神分析專家克萊因認爲:剛出生的嬰兒其內心世界是二分的,好的感覺——壞的感覺;愛——恨。這樣的情況會持續到嬰兒3—4個月大。嬰兒把這樣一個內心世界組織爲一個狀態,克萊因描述爲偏執狀態,後來又描述爲偏執分裂狀態,偏執分裂狀態用的防禦機制是幻想,分裂。這時防禦機制應對的是這個階段的焦慮——迫害焦慮,其實是對自己存在的焦慮。這時期嬰兒由於出生的創傷,幻想着被迫害和被攻擊,也幻想着攻擊壞客體,有破壞性衝動,克萊因用了“掏空乳房”,咬、撕這樣的動詞形容嬰兒的行爲。

嬰兒在大約5個月至一週歲,心理迅速發展,隨着心智發展的進步和成熟,嬰兒因爲受到母親良好的照顧(可能不完美),有能力把母親作爲一個完整的客體來接受,這時嬰兒體驗到,原來沒有好的壞的之分,好感覺壞感覺都是對一個人的感覺,愛和恨的也是一個人。好客體壞客體就是同一個人。嬰兒希望保持住好客體,就擔心和哀傷在先前對壞客體的攻擊妄想會傷害了好客體,新的焦慮產生了,代替了舊的焦慮(迫害焦慮,對自體毀滅的焦慮),克萊因稱爲抑鬱焦慮,抑鬱焦慮是恐懼好客體的喪失。嬰兒內心的內疚感代替了破壞性衝動。嬰兒也把這樣情況的內心世界組織稱爲一個狀態,克萊因稱爲抑鬱狀態。

林緒之小時候,經歷了家庭暴力、父母不和、縱火、被遺棄、領養等一系列創傷事件。對於成人後的她來說,之所以如此執着於揭開原生家庭之謎,其實來自於她內心深處對於母親客體偏執分裂的感覺。

正因爲還記得母親曾經在遊樂場遺棄了自己,她很害怕生母不愛自己,害怕是自己做錯事,導致自己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她內心深處有一個害怕、惶恐、不安又缺愛的自己,有着對壞客體進行攻擊、破壞和懲罰的衝動,又有對於好客體的缺失、找尋和確認。被親媽拋棄的傷害太重了,她沒辦法再全心全意接受養母的好,去依賴她了。同時,她對其他人都保持着類似的冷漠。但內心還是想找到媽媽曾經愛過自己的證據,瞭解爲什麼媽媽不要自己。

她因此會活在一種恐懼、偏執,甚至被迫害的感覺裏面,精神上無法解脫,無法去理解父母的做法,活在一種被遺棄的感覺裏,長大後也就很難去愛與被愛,獲得一份健康的兩性關係。因爲連自己生命的根源,自己都沒辦法瞭解清楚,她爲何不要自己,那這個世上,還有誰會要自己呢?

而齊汐的世界裏,她要處理的其實是和父親的關係。精神分析認爲,想要讓孩子健康的成長,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這個世界是足夠好的,對於小孩子來說,父母就是世界,所以父母一定要給孩子“足夠好”的感覺。

而父母對孩子共情的準確性決定了孩子內在堅實的核心自體能否最終出現。一個人愛別人和被別人愛的能力,親密關係的能力就是在這種愛中形成的。健康客體關係的先決條件藏在足夠好的童年中。

父母可以有情緒,但是總的來說要有“穩定的好”。父母“有毒”的行爲並不是偶爾心情低落,對孩子發脾氣,而是一種習慣性、持續性的行爲。這些行爲很可能會導致親子關係問題,這裏包括:操控型父母、言語虐待型父母、身體虐待型父母。

齊汐父親對她的暴力教育,不僅破壞了父女共情品質,更是給她造成了自體層面的破碎、痛苦、不安等感覺。讓齊汐沒有辦法戀上爸爸,戀父情結部分充滿了疏離、矛盾、痛苦情緒,這也直接導致她成年後的情感會更容易吸引有暴力衝動傾向的男人,強迫性重複地想要演出和父親之間的劇目,這也是潛意識試圖幫助她修復創痛的努力。但是,結局總是她被再一次地傷害了。除非她經過了徹底的療愈,移除了問題客體,重建嶄新而良好的客體關係,並擁有了成年人的自我覺知能力,有能力去識別和規避問題和傷痛。作爲一個成年人,該如何去面對童年的創痛呢?

首先,如果你小時候受到過來自於母親,或者父親的疏離、虐待或者暴力等,導致你缺乏安全感、痛苦、迴避、孤獨等傾向,請一定要站在愛自己的角度,通過專業的手段來幫助自己。諱疾忌醫,可能會帶來更大的問題。

其次,來自於父親的問題,和來自於母親的問題,異中有同。對女性來說,母親給你造成的問題,容易帶來你對人的深度不信任、缺乏安全型依戀,甚至帶來偏執、分裂、妄想等問題,是比較深的;而父親給你造成的問題,則容易讓你在職場以及社會人際方面,產生一些適應問題。父母的問題都可能讓你在親密關係產生矛盾、疏離,甚至紊亂性依戀,產生冷熱暴力等問題。站在不同的層面,認清問題創傷的嚴重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處理。

最後,不斷地覺知並內省,做自己最好的療愈者。覺知是很重要的步驟。如果你總覺得自己的親密關係糾纏萬分,理不清頭緒,總是掉入同一個陷阱或模式之中;如果你總覺得自己非常孤獨,沒有人愛自己,很空虛;或者,你覺得自己很難走入親密關係中,對人充滿了不信任,甚至對別人的婚戀關係還有一種破壞攻擊欲,這些其實可能都說明了你童年原生家庭中存在一些未解決的傷痛。可以在專業心理諮詢師的帶領下去看看,自己究竟怎麼了?順着當下不舒服的情境向內觀照,運用潛催眠、正念或意象對話,你可能就能看到一些潛意識的創傷記憶,並療愈那些創傷點。通過有效的療愈,獲得一種良好的和內在父母的穩定關係的建立,帶領你去跨越那些當下的創痛,逐漸走向幸福的人生。

正如精神分析學派認爲:“我們和來訪者一起步入一段通向迷宮的旅程,裏面有不可避免的失望、暴怒和拒絕。我們指責我們的父母,質問我們自己。縱然過程緩慢,但在逐漸理解中,我們有時會選擇原諒。這會讓我們簽署一個新的存在主義合約……”這些都是爲了最終修復創痛,讓事物更好一點,供後繼者傳承。

文/安因 燕園心理資深心理諮詢師

你認爲如何才能治癒童年傷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