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让齐汐没有办法恋上爸爸,恋父情结部分充满了疏离、矛盾、痛苦情绪,这也直接导致她成年后的情感会更容易吸引有暴力冲动倾向的男人,强迫性重复地想要演出和父亲之间的剧目,这也是潜意识试图帮助她修复创痛的努力。婴儿在大约5个月至一周岁,心理迅速发展,随着心智发展的进步和成熟,婴儿因为受到母亲良好的照顾(可能不完美),有能力把母亲作为一个完整的客体来接受,这时婴儿体验到,原来没有好的坏的之分,好感觉坏感觉都是对一个人的感觉,爱和恨的也是一个人。

最近,有一部虐心的片子正在热播,叫做《不完美的她》。主演阵容雄厚,周迅、惠英红、赵雅芝,三代影后坐镇。这部片子以独立女性为视角,讲述了一段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守护希望,温暖治愈、感动人心的女性“自我救赎”的故事。

惠英红饰演的是女强人袁玲,她早早离婚,有三个养女,对孩子们都很好,对别人都说35岁的林绪之是她的亲生女儿。林绪之虽然很懂事独立,但是性格冷漠,单身,并且几十年都在寻找生母,一直想要找到自己是谁、自己的原生家庭在哪里。总是会纠结自己是不是犯过错才会被母亲抛弃。对生母念念不忘的林绪之让袁玲难过又隐忍。

赵雅芝饰演的赵绪之生母钟惠是个传统女性,因为不堪忍受丈夫的家暴,于是一把火把房子烧了,也烧了丈夫的脸,导致坐牢。钟惠为了林绪之可以放弃她,以为把林绪之交给富有的袁玲会有幸福的人生,但是无论生活多富足,都无法弥补林绪之缺失的母爱,也让林绪之心里有块填不了的洞……她在寻找真相的过程中,认识了小女孩穆莲生,穆莲生父亲去世,她和单亲妈妈以及妈妈的男友住在一起,妈妈男友屡次对她产生虐待行为,而其母也曾差点把她遗弃。之后,林绪之收养了穆莲生,两人相互温暖、相互救赎,一起走向希望与光明……

这部片子让我看到了很多关键性的话题,比如单亲妈妈带孩子、孩子被虐待、家庭暴力、孩子被童年创伤和收养等。

看着林绪之的寻找和自我救赎的过程,我不禁在想,作为成年人,当我们曾经在童年接受过暴力、虐待等问题,我们该如何面对并处理内心的创伤?家庭暴力与虐待带来的创伤并不会自行停止

据相关大数据统计显示,中国家庭暴力发生率为29.7%—35.7%。家暴受害者中,女性占到67.5%,老年人占比为7.5%,未成年人占比12.5%,男性占到2.5%。

现年36岁的齐汐,目前在从事儿童教育方面的事业。当她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以及原生家庭时,总感觉到一阵不寒而栗的伤痛。齐汐主要由母亲带大,父母在她12岁时宣布了离婚,但这对于她来说已经算是解脱了。因为小时候,父亲就对她和母亲有家暴行为。她只知道,父亲来自于不幸的家庭,爷爷脾气不好,也对爸爸,对奶奶有暴力行为,父亲每当谈起自己的童年,就很低落,情绪烦躁。

父亲也从爷爷那里习得到了比较古怪的冲动,不近人情的脾气。父亲平时对她疏离冷漠,管教她的方式严厉而控制,小时候,每当她做了一件让父亲不开心的事情时,比如摔坏一个杯子、弄丢了一个重要的东西,或者成绩不如意时,父亲所做的就是打一顿,或骂一顿。父亲下手很重,不留情面,给齐汐带来了深深的创伤体验。每到那时,她感觉自己身体直发抖,内心非常害怕、紧张、不安,不但体会不到父爱,更体会不到被保护、被重视的感觉。反而体会到一种被苛责、嫌弃的感觉,自我评价很低……她被迫早熟,不敢和同龄孩子一样去撒娇,去任性,反而人变得特别乖,顺从,要做好每一件事情,讨好父亲,不让父亲生气。

父母感情不和,父亲对母亲也有冷热暴力。有时不理妈妈,显得很疏离,有时又和母亲激烈争吵,甚至大打出手。齐汐至今记得,八岁时,母亲想要管着父亲不要出去花天酒地,而被父亲当众摁在地上打的场面,她对父亲彻底失去了信任和信心!

终于,爸妈离婚了。母亲独自带她生活,也没有选择再婚。小家庭才恢复了一些平安。但是,某种负面情绪却跟随着她。自那之后,她也再也没有见过爸爸。

齐汐长大后,她自己也不知为什么,不像其他年轻人一样热情活泼好动,而是显得孤僻、不合群,心态容易抑郁、敏感、脆弱。她恋爱不顺,好几次谈恋爱,对方主动追求,她也有一些感觉,渴望爱与被爱,她虽然接受了对方,但后来慢慢相处发现,找的对象性格都偏冲动、控制、感情用事——事后想想,和父亲有一些相似点。她感到很惶惑,因为从那些男人那里,她受伤不轻!这令她患上恋爱恐惧症,更不敢走进婚姻。

在她被一任男友打到关节脱臼,上医院,康复过程中,她在医生的建议下,寻找了心理咨询的帮助。童年心理创伤原因:偏执分裂VS抑郁缺爱

成年后,我们怎么面对原生家庭带来的身心创伤?

齐汐确实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很多研究和临床案例都显示,早年被父亲家暴的女孩,长大后,寻找到一个家暴丈夫或伴侣的比例会显著增大。而为何原生家庭的创伤会影响到我们成年后的生活呢?尤其是婚恋生活?

像电视剧《不完美的她》里面,女主角林绪之35岁了,因为不记得五岁前的原生家庭究竟发生了什么,也不能理解为何生母要遗弃自己,她对过去充满了创伤,变得孤僻,总想追寻真相,感情上更是难以投入一段亲密关系,孑然一身。

奥地利精神分析专家克莱因认为:刚出生的婴儿其内心世界是二分的,好的感觉——坏的感觉;爱——恨。这样的情况会持续到婴儿3—4个月大。婴儿把这样一个内心世界组织为一个状态,克莱因描述为偏执状态,后来又描述为偏执分裂状态,偏执分裂状态用的防御机制是幻想,分裂。这时防御机制应对的是这个阶段的焦虑——迫害焦虑,其实是对自己存在的焦虑。这时期婴儿由于出生的创伤,幻想着被迫害和被攻击,也幻想着攻击坏客体,有破坏性冲动,克莱因用了“掏空乳房”,咬、撕这样的动词形容婴儿的行为。

婴儿在大约5个月至一周岁,心理迅速发展,随着心智发展的进步和成熟,婴儿因为受到母亲良好的照顾(可能不完美),有能力把母亲作为一个完整的客体来接受,这时婴儿体验到,原来没有好的坏的之分,好感觉坏感觉都是对一个人的感觉,爱和恨的也是一个人。好客体坏客体就是同一个人。婴儿希望保持住好客体,就担心和哀伤在先前对坏客体的攻击妄想会伤害了好客体,新的焦虑产生了,代替了旧的焦虑(迫害焦虑,对自体毁灭的焦虑),克莱因称为抑郁焦虑,抑郁焦虑是恐惧好客体的丧失。婴儿内心的内疚感代替了破坏性冲动。婴儿也把这样情况的内心世界组织称为一个状态,克莱因称为抑郁状态。

林绪之小时候,经历了家庭暴力、父母不和、纵火、被遗弃、领养等一系列创伤事件。对于成人后的她来说,之所以如此执着于揭开原生家庭之谜,其实来自于她内心深处对于母亲客体偏执分裂的感觉。

正因为还记得母亲曾经在游乐场遗弃了自己,她很害怕生母不爱自己,害怕是自己做错事,导致自己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她内心深处有一个害怕、惶恐、不安又缺爱的自己,有着对坏客体进行攻击、破坏和惩罚的冲动,又有对于好客体的缺失、找寻和确认。被亲妈抛弃的伤害太重了,她没办法再全心全意接受养母的好,去依赖她了。同时,她对其他人都保持着类似的冷漠。但内心还是想找到妈妈曾经爱过自己的证据,了解为什么妈妈不要自己。

她因此会活在一种恐惧、偏执,甚至被迫害的感觉里面,精神上无法解脱,无法去理解父母的做法,活在一种被遗弃的感觉里,长大后也就很难去爱与被爱,获得一份健康的两性关系。因为连自己生命的根源,自己都没办法了解清楚,她为何不要自己,那这个世上,还有谁会要自己呢?

而齐汐的世界里,她要处理的其实是和父亲的关系。精神分析认为,想要让孩子健康的成长,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这个世界是足够好的,对于小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世界,所以父母一定要给孩子“足够好”的感觉。

而父母对孩子共情的准确性决定了孩子内在坚实的核心自体能否最终出现。一个人爱别人和被别人爱的能力,亲密关系的能力就是在这种爱中形成的。健康客体关系的先决条件藏在足够好的童年中。

父母可以有情绪,但是总的来说要有“稳定的好”。父母“有毒”的行为并不是偶尔心情低落,对孩子发脾气,而是一种习惯性、持续性的行为。这些行为很可能会导致亲子关系问题,这里包括:操控型父母、言语虐待型父母、身体虐待型父母。

齐汐父亲对她的暴力教育,不仅破坏了父女共情品质,更是给她造成了自体层面的破碎、痛苦、不安等感觉。让齐汐没有办法恋上爸爸,恋父情结部分充满了疏离、矛盾、痛苦情绪,这也直接导致她成年后的情感会更容易吸引有暴力冲动倾向的男人,强迫性重复地想要演出和父亲之间的剧目,这也是潜意识试图帮助她修复创痛的努力。但是,结局总是她被再一次地伤害了。除非她经过了彻底的疗愈,移除了问题客体,重建崭新而良好的客体关系,并拥有了成年人的自我觉知能力,有能力去识别和规避问题和伤痛。作为一个成年人,该如何去面对童年的创痛呢?

首先,如果你小时候受到过来自于母亲,或者父亲的疏离、虐待或者暴力等,导致你缺乏安全感、痛苦、回避、孤独等倾向,请一定要站在爱自己的角度,通过专业的手段来帮助自己。讳疾忌医,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问题。

其次,来自于父亲的问题,和来自于母亲的问题,异中有同。对女性来说,母亲给你造成的问题,容易带来你对人的深度不信任、缺乏安全型依恋,甚至带来偏执、分裂、妄想等问题,是比较深的;而父亲给你造成的问题,则容易让你在职场以及社会人际方面,产生一些适应问题。父母的问题都可能让你在亲密关系产生矛盾、疏离,甚至紊乱性依恋,产生冷热暴力等问题。站在不同的层面,认清问题创伤的严重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处理。

最后,不断地觉知并内省,做自己最好的疗愈者。觉知是很重要的步骤。如果你总觉得自己的亲密关系纠缠万分,理不清头绪,总是掉入同一个陷阱或模式之中;如果你总觉得自己非常孤独,没有人爱自己,很空虚;或者,你觉得自己很难走入亲密关系中,对人充满了不信任,甚至对别人的婚恋关系还有一种破坏攻击欲,这些其实可能都说明了你童年原生家庭中存在一些未解决的伤痛。可以在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带领下去看看,自己究竟怎么了?顺着当下不舒服的情境向内观照,运用潜催眠、正念或意象对话,你可能就能看到一些潜意识的创伤记忆,并疗愈那些创伤点。通过有效的疗愈,获得一种良好的和内在父母的稳定关系的建立,带领你去跨越那些当下的创痛,逐渐走向幸福的人生。

正如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我们和来访者一起步入一段通向迷宫的旅程,里面有不可避免的失望、暴怒和拒绝。我们指责我们的父母,质问我们自己。纵然过程缓慢,但在逐渐理解中,我们有时会选择原谅。这会让我们签署一个新的存在主义合约……”这些都是为了最终修复创痛,让事物更好一点,供后继者传承。

文/安因 燕园心理资深心理咨询师

你认为如何才能治愈童年伤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