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这个事儿并不是个新鲜事。但最近,饭圈文化多次出圈,引起了极大的争议。这件事的起源要从男明星肖战的粉丝说起。其粉丝因不满网友写的同人文(即“同人之名以为文”)“女化”肖战,协商未果后举报了该网友,随后粉丝开始号召人进行无差别的举报,牵连到了不少无辜人,导致AO3网站被404,就连人人影视,b站,lofter也深受影响,这一粉丝出圈的行动让很多人觉得失去了“精神家园”,以至于很多人加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全面“狙击”肖战,被网友们称为“227事件”。

时隔两三个月,肖战再一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宿迁一名小学老师公开组织全班学生为肖战跳舞应援,还录下视频发到了网上。画面中,课堂上几十个孩子全体起立,还有的孩子手举肖战的海报。在这位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齐声喊着:“肖战哥哥你很好,我们很喜欢,冲啊!肖烟四起,为战而来!”视频的背景音乐,是肖战的新歌。

视频曝光后,学校对当事老师做出停职停课的处理,教育局对该教师所在学校的校长进行了诫勉谈话。这件事也引起了广大网友的评论,有人认为“职业底线不能突破,社会普遍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也有人认为“追星要分清场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不能在课堂上搞应援,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吧”,普遍的呼声大都是倾向于理智追星的方向。确实,现在的饭圈文化似乎越来越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似乎让人忘记了娱乐和工作以及学习生活的界限。一群人“搞事情”:群体极化

朋友的妹妹小凌是一名大二的学生,她现在每天忙的不亦乐乎:打榜、刷票、买灯牌、组织人员…..只是为了支持自己的偶像。除了上网课,就连吃饭也要看着她家雪花的视频才能下饭,每天深夜,在微博超话榜、贴吧、豆瓣等社区浏览雪花的动态,反黑也是她的日常之一。

其实,这样做的并不是她一个人,而是整个粉丝团都习以为常。以前,追星似乎是一个人的事情,而现在变成了一群人的事情,大大小小的粉丝团“以爱之名”从不同角度给予偶像支持。比如:现场应援、出图、出视频、收集数据、为偶像作品打榜等等。在这其中,粉丝“众筹”几十万为雪花应援也是时常发生,为了雪花而狂喷对家的唯粉也大有人在。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粉丝的团体行为是存在“群体极化”的现象的。所谓“群体极化”是指: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换句话说,相比个人决策。群体决策更加容易走向极端。其实,群体极化的现象现在无处不在,人类是群居动物,在群体中做事情可能更会倾向于得出一致的结论,比如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少数服从多数。美国学者萨利塔和博伊德过通对Twitter上近30000条信息的分析,证实群体极化现象在互联网中也是存在的。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媒体也与传统媒体不同,更加迅速的把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粉丝团也是如此,团体的影响也逐渐显现,也会发生群体极化的现象。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群体极化现象已经愈加走向消极的方向。“227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之一,原本只是圈内唯粉和cp粉之争,由于唯粉中的“意见领袖”们的群体决策偏激进,不允许与他们不一样的“声音”存在,小粉丝们会被强大的意见领袖所感染,其意见会趋于统一,随着讨论的日渐深入,群体中的粉丝们的情感和行为会变得越发疯狂,直至走到群体膨胀,所以发生了大范围无差别举报各个网站的事件。即使其中一部分粉丝并不支持这种做法,但为了防止在群体内被攻击,只能“随波逐流”。以至于事态持续发酵。追星的背后:迷失的自我

佛山某高一女生阿欣(化名),成绩从去年12月一直暴跌到今年4月,甚至有几个科目的得分是个位数,母亲急得没办法,只能向电视台求助。原来,阿欣整天痴迷某位男偶像,没心思学习。一天晚上,妈妈睡着了,她突然叫醒妈妈,让妈妈给她转三元钱为了买她偶像的数字版新专辑。阿欣对妈妈说,“你现在不借我钱,我一辈子都恨你”。阿欣为了买偶像代言的产品,去和朋友借钱,之后却无法偿还。面对这种情况,阿欣的妈妈深感忧虑,表示自己也是个工薪阶层,根本满足不了女儿追星方面的需要。

其实有很多像阿欣一样青少年都在追星,他们为什么那么喜欢追星呢?其实,青少年追星就是一个寻找理想自我的过程。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儿童期与社会》中写到:人从一出生就开始追寻自我认同。儿童心理学家也曾说过:追星是孩子成长中的必经阶段。最开始,孩子所崇拜的偶像可能是父母,会不断的模仿父母,后来慢慢变成老师,也可能是动画片中出现的人物,故事书中的人物。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孩子逐渐长大,父母也不再是生活的中心,取而代之的就是更加完美的理想人物,而明星就成了不二人选,他们既有颜值,又有一些孩子们所崇拜的闪光点。青少年追星,其实就是在追逐那个理想中的自己,偶像就像镜子一样,折射出的是他们想要成为的样子,想要成为的更好的自己。

然而,追星的过程中,也有像阿欣这样的,迷失了自我的。心理咨询师武志红曾说过,我们都不可把被追者当成归罪对象,真要归罪的话,我们几乎都可以从追星狂的家庭关系中找到答案。心理研究表明,孩子疯狂追星多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安全感的缺失,父母的爱匮乏、过度溺爱等等。阿欣也曾在采访中表示:自己上网课没有交流感,身边也没有聊的来的朋友。也许父母工作比较忙,只是关注学习上的问题,没有给予她足够的心灵上的照顾,她的精神上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因此她想要通过追星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人的一切自发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内心的需要,从追星中阿欣得到的不仅仅是成就感,甚至可能会让她觉得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而满足了她的社交需求。做一个追光者,别忘了自己也是太阳

在芒果TV自制的综艺《朋友请听好》中,主持人何炅谈到关于粉丝追星的看法,他说:“喜欢一个人、欣赏一个人是件很美好的事情,但不支持盲目地觉得自己可以为这个人做很多事情。这个人是要靠自己努力的,你的雪花不是靠你喜欢他变得更好,他是要通过自己努力变得更好”。

就像何老师说的那样,我觉得偶像存在的真正意义并不是因外表而被别人喜欢,也不是给粉丝造成负担,他们的产生和存在的真正意义是在平淡的生活中为他人带来快乐,在困难时给予他人力量,也可能是给人以榜样的力量,甚至也可能是人生的启蒙“老师”。每个追星的人都没有错,但爱的方式存在对错,有的人为了追星变成更好的自己,因为追星可能学会了更多的技能,比如剪辑视频,ps等等。有些人在追星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也有些人在追星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梦想。一个叫做陈淑盈的高一女生因为喜欢易烊干玺,他曾在节目中说过想要去北京大学,所以她的理想就变成了考上北京大学,她说“你(千玺)的梦想,我帮你实现”。

偶像也许是我们平淡生活中的一丝快乐,也许是困难中的一点光亮,我们可以成为追光者,但也别忘了我们自己也是太阳。

文/玉兮之

燕园心理团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