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以当有郑爽遇到了与父母在某些方面有些相似的人(前男友们)时,这就意味着她有了第二次机会,让她借着与他们或快乐或痛苦的深度情绪互动过程,去医治过去所受的心理创伤,弥补过去的遗憾。当我们沉浸在如何改变过去时,无法避免的就会出现强迫性重复的认知和行为,所以,我们需要对自己强调,“我活在此时此刻”,“我可以做出选择,改变我的未来”。

前几日,一恋爱就闹得满城风雨的郑爽又分手了。

在《女儿们的恋爱》中,他们的对话中就一直在“分手”的边缘疯狂试探,张恒曾在节目中问到:“如果我们拍一半分手了怎么办?”郑爽说:“那这节目可能会火。这不是《女儿们的恋爱》吗,分分合合很正常。”

在后续的节目中,张恒的直男表现让郑爽多次落泪,引起粉丝们的不满,纷纷表示看不到张恒对郑爽的爱,大呼期待俩人分手。

结果,这两人真的分手了。新浪娱乐表示从多个知情人处获悉,郑爽和张恒已于早前分手,两人10月17日还以“档期不合适”为由拒绝了某节目的录制。在这段感情中,两个人都有着各自的问题,但郑爽的爱着实有些卑微。得不到爱情青睐的“郑爽”:卑微的爱与讨好

在《女儿们的恋爱》中,郑爽为了让男友开心,顶着晕车陪她去旅游;还自觉化身小保姆默默给他准备牙刷、浴巾、剃须刀,连鞋子都整整齐齐摆在床边;冷战时示弱的一方总是她,甚至还常常在相处中,习惯性地说“对不起”。

有心理学家指出,这种讨好型人格,是潜在的不健康的行为模式。在爱情中,不断的讨好,主要是因为对失望的恐惧和害怕被拒绝。在张恒买的衣服都不符合郑爽的审美时,郑爽却反过来自嘲到,“你最好了,一定是我的长相配不起这些衣服,我的身材也配不起这些衣服”,这种讨好就是出于她害怕张恒再也不对她好的恐惧。

而她在亲密关系中的卑微与讨好,和原生家庭有着莫大的关系。郑爽的妈妈从小对郑爽要求十分严格,因为妈妈一直有个演员梦,没有实现梦想的她就把自己的梦想强加的到了小郑爽身上。从两岁开始,妈妈就开始培养小郑爽学习才艺,5岁起开始各种比赛,同时每天还要练习钢琴,弹错音被打手。文化课的成绩也不能落下,即使是数学考了94分,语文考了91分,她也还会被妈妈大骂。童年时代的小爽恨不得把时间掰成两半——小学连连跳级,12岁时就被父母送到了成都学习舞蹈,孤身一人,在学校中因为她比较瘦而遭到了排挤,被同学骂“东北乡巴佬”,她也从来没有告诉父母,独自忍受。为了让自己能融入到同学中去,她每天吃很多米饭让自己增肥。

郑爽曾在某综艺节目中自曝很羡慕那些能大声哭的人,因为她妈妈从小就教育她大声哭很招人烦,所以郑爽哭从来都是自己憋着哭的。这些曾经的经历都让小爽认为自己是糟糕的,不值得被好好的对待的。由于得不到父母的夸奖和认可,也没有人可以依赖,她只能选择降低自我价值来保护自己,最后形成了低自尊的人格。在进入恋爱阶段时,她就会格外的注意到自己的缺点,总是认为自己不够优秀,配不上对方,但她还想留在张恒身边,她就不得不用更多的付出来抵消这份危机感,于是她不自觉地讨好张恒,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愈加卑微。如果不是这次恋爱节目,她可能依然会沉浸在这段甘愿付出的爱情中。如同复制般的恋爱僵局:强迫性重复

从郑爽出道至今,先后与张翰、胡彦斌、张恒公开过恋爱关系,但她似乎在感情中,总会陷入一个僵局。每一次,她似乎都是付出最多的那个人——

当初和张翰在一起时,她曾多次抛下工作,只为去剧组给张翰去洗衣服,也曾为之放弃过好剧本,那时候的她坚持不拍拥抱戏,吻戏(除和张翰外),甚至为爱整容;后来和胡彦斌在一起,还是一如既往地把姿态放得极低,她曾说过这是她以往的恋情中最为留念的,在分手后,她在书中写下关于胡的100件小事,并在书中写到,支持他做任何事情,哪怕“玩弄感情”,也能接受对方的放纵;在与张恒相恋没多久后,她就全身心交付,和张恒合伙开了新公司,自己出资68%,并且将自己所有演艺经济事务全权交给了男友。

她这几段爱情经历如同复制一般,过程相似,结局也总是惊人的相似,都以同样的情形悲伤结束。她的爱情似乎是走向了一个悲剧化的模式,这是因为她陷入了“强迫性重复”的怪圈之中。

著名的英国精神分析家琼斯把强迫性重复定义为:一种盲目的冲动,重复早期的经验与情境,无关乎能否得利,也不管引起的是快乐或痛苦。不管这种行为危害多大,或多么具有毁灭性,个体总是被迫一再重复它,而自己的意志根本无能为力,控制不了这种强迫性。

心理学家黄维仁认为,在爱情方面的“强迫性的重复”是指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特别容易与某一类型的人产生深刻而强烈的互动。换句话说,我们会特别被他们吸引,不由自主地与他们发生或爱或恨的关系,很可能是因为这些人身上具有我们成长中重要人物(例如父母)的心理特征。

咱们反观一下郑爽的前任们,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能力都是比较强的,而且在性格方面都是稍微有些强势的,与人相处中会更愿意占主导地位。比如,张恒曾在节目中被朋友“爆料”说他是C位性格,“不管有多少人,他都能走到中间来,腿断的时候,拄着个拐也能走到C位上”。她的选择并不是偶然的,一方面是因为童年时期妈妈的教育让她更为崇尚能力强大的人,另一方面是因为她想要试着反抗“强权”。她从小都是乖乖女,努力学艺学文化课,但这是父母的要求,当在父母那里学会了顺从后,她内心的反抗就得不到释放。

精神分析“早期决定论”的观点认为每个人在童年时候,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一些挫败和创伤。人们在潜意识中都希望医治好创伤,于是长大后,每每在有条件的时候,就创造类似的情境——这种情境,是一种创伤情境,表面上看是一种不可理喻的“自讨苦吃”,甚至自虐——然后试图依靠自己现在的力量,把那些失败扭转,医治好自己的创伤。

所以当有郑爽遇到了与父母在某些方面有些相似的人(前男友们)时,这就意味着她有了第二次机会,让她借着与他们或快乐或痛苦的深度情绪互动过程,去医治过去所受的心理创伤,弥补过去的遗憾。她不是不够爱自己,而这是一种无法控制地自我疗愈的过程,但很遗憾的是,她似乎从来没有“战胜”过,最后选择了逃离。如何逃离“强迫性重复”的漩涡

无论是在爱情中,在工作中,或是在学习中,我们可能都经历过“强迫性重复”,比如每次都爱上渣男,每次辞职的原因都极其相似,每次想努力学习最后都是放弃……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如果没有能够消化好创伤,那些被压抑了下去的东西注定会变成当下的经历被重复出来”。

然而,这种强迫性重复的行为并不是无法改善的,只要我们找到症结所在,就可以帮助我们面对新的未来。所以,我们如何逃出强迫性重复的漩涡呢?

1.自我觉察,发现自己的重复模式

自我觉察,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内在世界的了解。简单来说,就是让自己的意识从身体中分离出来,去感知自己,观察自己。如果能够做到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和谈论自己,我们就可以在一个更加客观的位置来认识自己。只有当我们进行了自我察觉后,我们才会知道自己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强迫性重复。自我觉察,就是改变的开始。

2.回忆过去,找到创伤的源头

心理学家Bessel认为,强迫性重复是一种无意识的过程,尽管这个过程会给个体提供一种暂时的掌控感甚至愉悦感,但最终它会带来持久的无助感与失控感,它还会让个体主观上感到“自己是有问题的”——我一定有什么问题,才会让这样的不幸一再发生在我身上。而我们要改变这种认知以及行为就必须找到创伤的源头,在朋友或专业人士的帮助下回忆自己所经历过的创伤,把自己当时的情绪体验写出来,或描述出来,并且克服否认,接纳自己当时的感受。

3.转变自己想要“改变过去”的想法

当我们沉浸在如何改变过去时,无法避免的就会出现强迫性重复的认知和行为,所以,我们需要对自己强调,“我活在此时此刻”,“我可以做出选择,改变我的未来”。同时,我们也可以学习一些健康的自我保护或提高的方法,来做出有意识的选择,不再投入那些我们明知道对自己有伤害的关系和行为中去。

在治愈系动漫《我想吃掉你的胰脏》中,女主樱良对男主春树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些都不是偶然,也不是命运的安排,而是你做出的选择和我做出的选择,让我们遇见了彼此,我们是靠自己的意愿相遇的。”

人生就像这句话所说的那样,我们的一切经历都与我们的选择有关。如果我们选择直面过去,克服对自己的否定,接纳自己,我们的未来也会因为我们的选择而改变。

文/玉兮之 燕园心理团队

相关文章